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生命力 跨文化意识 导入 论文摘要: 目前,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导入较为缺乏,造成其现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其导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对于高
"
论文关键词: 高职高专 英语教学 生命力 跨文化意识 导入
论文摘要: 目前,跨文化意识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导入较为缺乏,造成其现状具有多方面的原因。跨文化意识的导入具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教师应该通过有效的途径将其导入日常的英语教学中,这对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是否能永葆其生命力和活力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随着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贸易急速发展,学英语、用英语的人日益增多。而学英语不仅仅是学语言,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一种文化。在日常英语教学和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英语所包涵的文化信息不是很清楚,因此除出现语法错误外,还经常出现一些文化错误,从而影响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本文所指的跨文化意识,从广义上讲包括目的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指能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知识的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1]在我国目前的高职高专院校的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令人堪忧。
一、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跨文化意识导入的现状
笔者在自己教学的经验基础上,综合参考其他类似院校关于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的导入情况,对于目前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该文化的导入现状进行如下的归纳:
第一,重成绩,忽视跨文化意识的考核。我们可以发现,院校评估教师的优秀主要是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而高职高专学校的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并不考查(或者较少考查)学生对语言背景等文化知识的掌握情况。
第二,缺少导入跨文化意识的动力与激情。在日常的学习、生活、实践中,学生学习英语的最大动力就是通过考试。他们与教师一样,不愿意在与考试无关的内容或活动上花很多时间,对于英语文化的学习缺少激情、动力。
第三,高职高专院校的硬件设施不能满足跨文化意识导入的教学方法。目前的教学条件较大地限制了文化教学的进行。例如,缺乏关于文化教学的参考资料及英语学时的限制。
第四,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不是教学的硬性指标或者说教学目的。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并没有提及文化知识或文化意识的培养,只列出交际能力表,虽然交际能力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文化因素,但它的出发点是较为具体的交际行为,关心的是交际行为的类型、身份和情境等,没有对教学内容中的跨文化因素本身作系统的分类描述。
二、跨文化意识在英语教学中缺乏的原因
(一)英语教师对于跨文化意识的掌握不足,其本身素质有待提高。
从理论上讲,中国人学英语最理想的办法就是到以英语为母语的英美国家去,直接在英语文化的熏陶中学习英语。事实上,我国大部分英语教师对英语社会文化知识的掌握主要从书本中或他们的老师那里获得,对其没有亲身感受。因此,教学中对语言和文化关系的驾驭能力常显不足。这是导致学生产生中国式英语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教学方法不当。
我国英语教育主要采用语法翻译的教学方法,注重语言形式和语法规则讲解,不注重口语表达的训练,更忽视语言文化内涵的介绍。实际交流时,学生口语中往往出现中国式英语。近年来,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引进和推广,部分学校又走上了另一极端,过分强调口头操练,忽视了语法和语用规则。结果,学生口头表达“流利”,书面语常出现不符合英语语言文化规范的中国式英语。
(三)英语教材内容的相对陈旧、落后。
我国各级各类学校的英语教材大多为国内专家编写,很少由国外直接进口,而且变更的周期较长,因而内容滞后于社会现实生活。比如,当学生学会了“How do you do?”与操流利英语口语的外国人打招呼时,他们已习惯于使用“How are you?”,而当学生们学会了“How are you?”时,美国人则更喜欢用“How are you doing now?”。于是,我们自以为是地道纯正的英语,由于跟不上英美国家实际社会文化生活的步伐而变成了不是中国式英语的“中国式英语”了。
(四)缺少跨文化交际的语言环境。
中国学生通过“二传”习得的些许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往往由于缺少跨文化交际的环境,因而不能内化巩固,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渐渐淡忘。尽管一些有条件的学校,聘请了外籍教师,但由于中国学生的内向性格,课堂上不能主动积极配合,再加上班级大、人数多的客观情况,每节课学生人均占有时间不足一分钟,其效果可想而知。也有些学校为了营造英语交际的环境,定时定点举办英语角或英语沙龙,但由于组织不力等原因,常常不能持久而徒有虚名。凡此种种因素造成学生的语言文化错误不能及时充分暴露,因而得不到及时的纠正。日后在真正的跨文化交际中,说出或写出中国式英语也就不足为怪了。[2] "
三、在高职高专院校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随着当今社会生活和经济活动的日益全球化,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不断发展,涉外业务活动的不断增加,在现实生活与工作中应用外语与外国人直接进行交流与合作的机会也就越多。但是在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时常会发生某些冲突或者误会,而这些冲突或误会的产生往往不是因为语言的障碍,而是文化的冲突。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外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使得不同文化的人们能进行交际。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了解英美等国家的地理历史、风土人情、文学作品等,是进行语言学习、语言交流、国际交往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进行涉外活动中,人们进行的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交流,而是深层次的文化交流,也就是跨文化的交际。[3]
根据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高职高专教育培养的是技术、生产、管理、服务等领域的高等应用型专门人才。英语课学习的目的不仅是打好语言基础,更要注重的是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加深对本国文化的理解与认识,有利于培养世界意识,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可行性。
近年来在高职院校突出专业技能培养的目标下,一些专业的英语课程只有几十个学时,加之学生英语基础参差不齐,给英语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和挑战,教学重点难于取舍。许多老师认为,在此情况下兼顾英语语言知识、应用技能和跨文化交际能力各方面的培养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行的。而事实上高职院校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有其现实的可行性:
1.高职学生经过初中、高中的英语学习,基本上具备了一定的词汇和语法基本知识,从实际够用的教学时间有限角度出发,无需花更多的时间再去学习基础知识。
2.高职学生心智已相对成熟,也积累了一定的本国社会文化知识,在跨文化理解方面较容易接受。
3.英语教材中随处可见的跨文化素材让跨文化交际培养可适时进行。因为没有应试的压力,所以教师有更多的发挥余地,使学生有更多的练习时间与空间。
4.大专院校有较多的课余时间、丰富的现代教学资源,学生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涉猎英语跨文化交际知识。
总之,就现实情况以及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言,将跨文化交际意识培养融入高职英语教学中是完全可行的。
四、如何在高职英语教学中导入跨文化意识
将跨文化意识导入日常教学中是耗时费力的工程,决非一蹴而就。但我们仍可根据高职高专的培养目标和英语教学目的采取积极可行的措施。
(一)教师必须加强语用意识,加强跨文化修养,把握教学思路。
首先,必须树立语用意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教师的教学理念影响其教学的目的、教学的重点、教学的方式方法。由于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学生和老师都已习惯于词汇、语法的讲解以及阅读写作的练习。当教学时间缩短,英语考级不再与毕业挂钩,为了考级的强化训练不再成为必须之时,有的老师就觉得课堂无内容可讲,这是因为对外语学习和外语交际能力缺乏真正的了解,从而造成无所适从的局面。在高职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首先要深刻认识跨文化意识培养的重要性,同时也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可塑性,摒弃只教语言知识和四会技能的固有观念,树立语用意识,自己的英语教学水平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其次,必须加强自己的跨文化修养。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教师只有想法,没有知识储备是不行的。英语教师必须不断地接触多元文化,不仅是英美国家的文化,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德国、意大利等国家的文化都应多方面学习。教学中涉及跨文化背景知识时,教师才能有足够的敏感性和鉴别能力,将其纳入教学范畴,成功地驾驭。[4]
(二)培养跨文化意识的教学方法。
就学生本人而言,学校要转变培养学生的指导思想,即从“以语言为本”向“以语言运用为本”转变,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目的。而且学校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跨文化意识的感悟能力,培养其跨文化意识,使他们能够主动、自觉地吸收并且充满激情地融入新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语言。 "
1.以教材为基础
现在大专院校选择的课本大都是英语国家的原版文章,这本身就构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跨文化意识的知识结构,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该语篇教学当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对英语国家文化的了解。
2.以词汇教学为辅
在英语的词汇教学中渗透文化词汇是语言中最活跃的成分,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各种文化信息。有些词汇因为人们的生活环境、风俗习惯、历史背景、心理特征等使其在不同的语言中有着不同的内涵。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应注意介绍英语词汇的文化意义及其背景。了解这方面的文化知识,有助于学生对英语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如peasant一词,如果你用它去称呼一个英美国家从事农业生产的人,他会不高兴。因为“农民”在汉语中是中性词,而peasant在英语中往往是贬义词,常表示一个“没有多少文化的人”,在西方称“农民”为farmer。[5]
3.加强第二课堂的教学
英语中文化知识异常丰富,而课堂教学时间又相当有限,因此,我们可尝试开辟第二课堂的方式,丰富学生的知识文化,具体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第一,通过开设选修课程,教师有选择地向学生推荐一些有关英美国家的社会文化背景知识等优秀书刊。
第二,课余时间播放原汁原味的英语新闻、英语歌曲或利用多媒体电教设备播放一些原版的影碟,既培养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又可对异国的生活习俗、风土人情等方面有直观的感性认识。
第三,可以组织课外文化实践活动,深入到外商独资企业中去开展工作实习、实地调查,组织有外国人参加的英语晚会,创办以文化为主题的英语角,开展一些融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英语演讲赛、英语文化知识竞赛、英语课本剧表演。
第四,邀请中外“英语通”以讲座形式向学生作中外文化差异方面的专题报告,增进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异同的了解与认识。
第五,向学生介绍各种英语节日,并根据实际情况有选择性地组织大家一起过节,使学生切身体会到英语国家的文化氛围。通过这些方法提升学生的文化层次和文化意识。
总之,在进行高职英语语言能力教学的同时,教师应适当地加强语言的跨文化意识的导入,使学生从文化的角度来学习语言,激发学生对英语文化的兴趣和敏感性。
参考文献:
[1]王宗炎.语言学与语言的运用.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15.
[2]宋更宇.从文化视角看中国式英语.安徽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3).
[3]高中英语课堂教学中背景知识渗透的重要性.中学生教育网.
[4]田翠娥.谈如何把英美文化渗透到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中.承德职业学院学报,2006,(1).
[5]周伟.论高职英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