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审计署在贵阳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研究今后的审计工作发展战略,一定不能离开推动民主和法制这一本质要求,一定不能离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一神圣职责,一定不能离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效率这两个重点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定位
审计署在贵阳审计理论研讨会上指出,研究今后的审计工作发展战略,一定不能离开推动民主和法制这一本质要求,一定不能离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这一神圣职责,一定不能离开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效率这两个重点目标。只有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审计定位,走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的审计之路。本文对审计工作的三个发展方向谈一些具体的看法。
一、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谈到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时明确指出:要“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的管理和使用监督”。十六大以来,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反腐工作出现以下新的变化:从十二大到十六大,中央的提法都是要反对腐败,而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反对和防止腐败。加上防止一字,是一个重大的战略性的变化,即把反腐重点转到了打与防并重,这一转变对我国的反腐斗争具有深远的意义。十六大以前,我们把反腐败界定为是一场严重的政治斗争,而十六大则指出,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是全党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从政治斗争到政治任务,表明反腐败的涵义更加宽泛,提的层次也更高,上升到了党建的高度。十六大以前,我们在谈党的建设时通常是指三大建设,即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和组织建设。十六大以后,我们把制度建设和执政能力建设加了进去,成了五大建设。由此,反对和防止腐败必须立足于制度建设。重视制度建设有其历史的演变过程,在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借鉴其他国家成功的做法,逐渐认识到反腐制度建设的重要性。马克思主义乃阶级至上论,西方则是制度至上论,这是两种政治思想分野的逻辑起点。马克思主义继承了卢梭、黑格尔对自由主义制度论的深刻批判,揭示了所谓公平制度的抽象性,认为这些制度掩盖了真实具体的社会内容,并令不公成为合法,故制度本身具有阶级性,防止官员腐败,只能依靠群众。对于权力监督,西方政治体系是一种出于人性本恶为论调的性恶论政治,它不相信任何人,它根据以权力限制权力的政治力学原理去设计权力结构。而马克思主义则认为工人阶级代表先进生产力,是最大公无私的阶级,天然就是善的力量,故是性善论政治,这种政治一般是重惩治不重防范。由于在对权力的制约中不重视制度建设,致使经济和社会生活中一些深层次的矛盾现出来,滥用权力、以权谋私、行贿受贿、贪污腐败等现象滋长,正是在不断的经验积累中,认识到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
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其目标是促进政府及有关部门正确履行法定职责,提高行政行为的科学性、透明度和有效性,促进法律、法规的执行,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推动法制的完善。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是审计部门促进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其职能作用的方式。权力运行的全过程包括权力的获得、行使、以及运行的结果。监督权力的获得,集中体现在对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的监督上。监督权力的行使过程,是指对运用权力的活动进行监督,其重点是加强对权力行使程序的监督,要求权力行使者按照既定的行为方式行使权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压缩权力滥用的时间和空间。监督权力运行的结果,主要体现在对权力的运行偏离既定目标并产生严重后果时的纠偏和惩戒。它通过对违法乱纪、贪污受贿、以权谋私、严重渎职等行为的查处,追究权力行使者的责任。发挥审计对权力监督的职能作用,主要包括权力运行的后二个阶段:对权力的运行过程进行监督,对权力运行结果进行评价和监督。当前,我省为构建具有浙江特色的反腐倡廉防范体系,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出台了《浙江省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实施意见》,并对反腐倡廉防范体系的有关工作任务进行了分解。在建立和健全权力制约机制方面,审计机关在规范中介机构、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加强建设“浙江信用”进行协办;在建立和健全监督管理机制方面,在加强审计监督方面由审计、组织部门牵头办理。现阶段我省审计机关对权力的监督主要是贯彻落实好浙江省反腐倡廉防范体系实施意见,把牵头办理的加强对审计监督及协办的三个方面的内容进行细化,把有关任务落实分解到有关的责任人、职能处室并设置相应的考核、奖惩机制。对权力的监督,加强审计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深化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和对下级政府的财政决算审计。通过重点检查财政预算编制和调整是否符合社会主义公共财政发展要求,是否符合法定程序,有效防止预算支出安排上存在随意性和不公正性,从源头上堵住财政资金分配权的滥用问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加强对招投标中心、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产权交易中心四中心及收支两条线、国库集中支付的监督,维护预算的严肃性,促进财权在运行过程中的法制化和规范化;通过对财政预算收支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的监督,促进新一轮预算执行更加规范,有效防止权力异化现象的发生,决算审计同时又是对财权运行过程和结果效益性的再评价和监督,进而促进新一轮预算的编制更加科学、规范,促进权力行使者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二是完善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被授权人经济责任的认定和评价,实际上就是检查其是否认真履行经济管理职责,是否存在渎职、失职或越权、滥用职权等问题,以及权力使用的程序、效率、效能等。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的实质就是对权力实施过程和成效的一种监督与制约。审计对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具有自身特有优势,审计以其特有的独立性,超然于授权人与被授权人之外,保证了审计结果和责任认定的公允性。经济责任审计的覆盖面涉及到各个行业和领域,也包含了权力运用的各个环节,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对权力进行监督的一种最有效的形式。三是完善对国有企业的审计工作。通过对国有企业财务收支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审计,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企业管理结构的完善与治理能力的提高,改善经营管理,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服务。在这一总体目标下,企业审计的具体目标应包括:监督国有资产产权关系,检查产权变动和国家资本营运的财务状况,防止国有资产的流失;维护企业财务收支、会计信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促进企业健全内部控制和约束机制,依法经营,帮助企业挖潜增效,对关系职工切身利益和社会保障基金进行跟踪审计;评价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四是深入开展专项资金、重点建设项目的审计。主要是对专项资金、项目进行绩效审计,通过检查资金是否专项使用及项目所预期的经济目标和社会目标是否得到实现,验证项目立项决策的科学性以及项目管理执行的有效性,从而验证项目执行机关财权和事权的运行效率和运行能力。
二推动民主和法制本质要求。
在推动民主与法制方面,作为审计部门来讲,主要关注政务公开及依法行政二方面。
政务是否公开,成了区别民主与专制的一把尺子。保密只是例外,公开才是原则。公开问题不是一个枝节问题,不是可有可无的原则,它是民主政府的重要标志之一。党的十三大上,政务公开成为一个重要精神,但由于以下二个原因,政务公开被延迟了,一是“六四”风波后,出于对稳定的强调,使公开成为敏感的话题;二是研究前苏联问题的人民发现,戈尔巴乔夫关于新闻公开性原则,可能是引爆前苏联倒台的导火线。于是公开成了人们应该回避的所谓敏感话题。为什么政务公开到今天成为热点,客观上WTO前后世界经济一体化等局面日趋形势,政务公开作为世界潮流的一项内容,必然影响到中国;主观上,新一届中央和政府更自觉地跟进了这一潮流,并在“非典”这样的公共卫生事件中切实体会到公开的重要性。从审计部门的角度,政务公开,包括审计业务的公开和审计结果的公开。审计业务的公开,使社会更多地了解审计的程序、审计的范围、内容、审计的职责,从而促使审计部门更好地履行职责,做到依法行政,实事求是。审计结果公开,增强审计信息的透明度与老百姓的知情权,是深化改革的需要。审计的价值在于把审计结果公布出去,让社会舆论来共同发挥监督之职。审计的本质就是促进政府行为的透明。目前我国国家审计从某种意义上讲仍处于封闭运行状态,不利于社会公众了解真实的审计信息,不利于社会论对审计机关和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审计署五年发展规划中,很显著的一个特点就是效益审计和公开透明,按规划到2007年,力争做到所有审计和专项审计调查项目的结果,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及其他不宜对外披露的内容外,全部对社会公告。
依法行政首先意味着权限法定,即行政机关的一切权力都来自宪法与法律的授予、确认和许可。依法行政,就是政府作为行政主体在行使公共权力、管理行政事务时,必须以法律为依据,依照法律履行职责权限,法律规定以外的行政行为不受法律保护。一般情况下,越权有三个方向,一是向上越权,即超越它本身的权限范围行使上一级组织的权力,这种权力不属于他的权力范围,典型的就是越权审批,;二是向同级其他管理部门越权,如一些没有罚款权和收费权的部门越权行使罚款和收费;三是向下越权,许多的腐败现象都是向下越权产生的。向上越权难向下越权易。二是行为合法,即行政机关的一切活动都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进行,无论抽象行政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都要符合法律的精神与条文要求;三是程序合法,即在行政执法、行政裁决、行政复议等各个环节都执行法律规定,并贯彻行政信息公开、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等原则;四是责任行政,即行政机关和公职人员的行为违法,不仅不受法律保护,行为无效,而且要对其造成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赔偿相对人的损失。就行政活动的特征而言,政府所面对的管理对象纷繁复杂,每时每刻都会遇到新情况、新问题,要保证政府具有快速反映、机动决策、果断行动的行为能力,就必须赋予其一定的自由裁量权。而自由裁量权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办事效率的同时,也容易带来权力的滥用。只有依法行政,才能保证行政效率的同时,防止行政权力的失控。
三、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关注政府效率两个重要重点目标。
从省一级审计机关角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着重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国有土地的保护,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各级政府负债适度,地方金融性机构、国有控股公司资产的质量控制。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是社会经济运行的稳定器,确保社会保障支出是各级政府的职责所在。目前社保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养老基金历史欠债多,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障问题比较突出,被征地农民保障问题没有很好解决,扩面的任务重,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帐面支撑数小,个人帐户空帐运行情况严重,各级政府由于财力有限或出于政绩的考虑,对社保投入不足或根本没有投入。社保资金的运营事关社会稳定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大多数人的切身利益,审计部门在每年安排审计项目时,都必须把各项社保资金的征收、使用、管理情况作为重点。通过审计,防止各项社保资金违法违规问题的发生,保障其安全与完整,着力从制度上和管理上揭露和分析问题,促进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健全和完善。
地方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证券信托公司,这些机构有以下特点:资产负债率偏高、不良资产多、风险大、以政府信誉作担保等,这些机构一旦经营不善,导致破产、清算,将会对当地经济造成很大的危害,也会成为一种突出的社会问题。在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省城市商业银行成立后,这些金融机构应作为地方审计机关的重点加以关注。通过审计,推进地方金融体制改革创新和规范管理,促进依法经营。
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从统一所有、分级管理到统一所有、分级行使产权,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地方一级政府在新的历史转型条件下的一个挑战,是对地方政府的能力、治理所辖区内的国有资产,包括相应的以地区性、区域性的国民经济一个总能力的挑战。面对这一新形势,审计机关应认真研究如何加强对本级国有资产的监督、管理。我们认为应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加强与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联系,并强化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的监督,这种监督不只是一般意义上对其自身预算创造执行和财务收支的监督,主要是对国资委履行职责的监督,是对其工作绩效进行检查和评价;加强对企业改组、改制情况的审计,避免国有资产的流失;强化对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企业的审计监督,维护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改进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加大对国有企业的审计监督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