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体看,包括环境改善效应和环境负效应两个大的方面。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改善效应 国际贸易扩大了资源的配置范围,使生产和消费活动能够超出中国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和环境的承载容量,使中国可以通过进口资源和生态服
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影响较为复杂,但总体看,包括环境改善效应和环境负效应两个大的方面。 一、国际贸易的环境改善效应 国际贸易扩大了资源的配置范围,使生产和消费活动能够超出中国自然资源的供给范围和环境的承载容量,使中国可以通过进口资源和生态服务来解决国内短缺资源的供给问题。 通过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缓解了中国资源短缺和能源供求失衡的矛盾。由于对资源和能源需求的日益扩大,中国进口原材料和能源的数量迅速增加,成为全球原材料和能源重要的进口国。近年来,中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交通运输行业的飞速发展导致了石油需求的快速增长,国内石油供应趋紧,需通过进口缓解供需矛盾。从1993年起中国由石油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石油消费对进口的依赖程度从2001年的29.1%上升到2006年的47.3%。原材料的直接进口扩大了资源供给,缓解了市场需求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资源包涵于进口的产品之中,借助贸易可以实现资源的间接进口。例如,1996年~2001年间通过粮食进口相当于节省了国内1860亿立方米水资源。 通过进口废弃物资源,补充了资源的直接进口。近年来,中国废弃物资源进口增长快,目前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废弃物进口国。进口可利用的废弃物可以替代部分资源的直接进口,对于中国和全球的资源循环利用具有积极意义。由于发达国家进行废弃物处置的成本高,而中国的处置成本较为低廉,因此中国在废旧资源的贸易中具有比较优势。2006年中国进口废物资源3895万吨,进口金额达133.47亿美元。在部分产品中,进口废弃资源占相当高的比重。例如,2006年,中国进口废钢铁418.8万吨,相当于当年1851万吨进口钢材的1/5以上;进口废纸1962万吨,相当于当年796万吨进口纸浆的两倍多。 通过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提高了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了环境治理水平。积极开展对外贸易活动,还为中国提供了解决环境和发展问题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在目前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效率和环境治理水平明显高于中国的情况下,通过开展技术贸易和货物贸易,直接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和设备,既可以使中国国内资源的利用效率得到明显提高,也可以迅速提升中国的环境治理水平。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2年~2005年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从43.4亿美元增长到1570.8亿美元,20多年间增长了35.5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高技术产品的重要进口国,其进口额甚至超过了能源等国内短缺资源性产品的进口。例如,2005年中国进口计算机芯片810亿美元,是当年原油进口额的1.6倍。 二、国际贸易的环境负效应 贸易是货物或服务的价值交换过程,既承载着一定的经济价值,又承载着一定的资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随着中国对世界贸易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中国在向全球输出大量制造业产品,成为全球重要加工基地的同时,全球资源消耗越来越向中国集中,环境污染也呈进一步加剧的趋势。事实上,中国在迅速积累货物贸易顺差的同时,也在迅速积累环境贸易逆差。 国际贸易对中国环境的负面环境影响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一是货物贸易的大量出口,特别是一些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进一步加剧了中国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加速了一些地区不可再生资源的过度消耗和生态环境的退化。二是伴随着中国废弃物资源进口总量的增长,非法废弃物进口屡禁不止,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全球数量惊人的电子垃圾中,有80%出口亚洲,其中又有90%进入中国。三是中国进口产品中有许多奢侈品,例如进口大排量豪华轿车带来3个方面的负面效应:耗油量大,污染严重;耗资大,机会成本高,使得投入环境改善的资金减少;促成社会对奢侈消费方式的仿效,客观上加剧了国内环境压力。 1.由于对外贸易迅速增长而付出的资源和环境代价 近年来,中国对外贸易总量巨大且连续多年出现顺差,2006年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17606.9亿美元,顺差1755亿美元,经常账户余额已经占到GDP的9%左右。过大的贸易顺差不仅造成国际收支严重失衡,引发贸易争端,而且中国还为此付出了巨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首先,由于国内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过低,以及环境污染没有真正计入企业成本,导致资源性产品过度供给,相应地刺激了下游重化工业的过度投资,并且导致高能耗、高污染、资源密集型产品大量出口。这相当于用中国的资源和原材料去补贴国外消费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