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历史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区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从1953年到1967年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历史 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进行大规模工业建设。在一些工业区内,建设了区域热电厂,由于当时缺乏热电建设经验。基建计划不落实、热负荷误差很大,致使一些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未能充分发挥。 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正是中国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初期,也是各地电网发展的初期。一般是城市建筑密度低,热网投资大,工业热负荷为主,民用采暖热负荷很小,而工业热负荷一般是提出的偏 大偏早,投产后热负荷很长时间上不来。热电厂的热化系数几乎均大于1,因而实际经济效益不高。这一时间由于以供工业为主,绝大多数热电厂选择了抽汽机组。以保证供汽供电。这一时间新投产6000千瓦及以上的供热机组容量占火电机组总容量的20%,居世界第2位。 1962年原水电部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以便更好地结合我们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安排力量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全面的系统调查。最后提出报告认为: 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只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2~3年供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7年供热能力才能充分发挥。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致热负荷显著减少,甚至主要热用户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使机组供热能力长期不能发挥,也有在非采暖区装了具有低压抽汽的采暖供热机组,热电厂不但不节煤还要多耗煤。因而形成热电联产事业的高潮转向低潮。 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110.25亿度,供热11.72 x 106百万大卡,节约35.41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厂,每供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准煤89.64公斤。由于热电厂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计算每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节约34.4吨标准煤,因而热电联产的优越注已充分显示出来。 2、1971~1980年期间 在1971年~1975年期间,由于中央政策和其他影响,工业布局分散,没有中长期的工业建设和城市规划,因而制订热电厂的发展规划没有基础,只能在短期计划中做些安排,1976年一1980年仍然没有相对稳定的国民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但后期国民经济恢复发展较快,热电厂建设开始增加,投产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装机的6.8%,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只占23%,也就是说该阶段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 3、“六五”计划时期热电联产建设开始新发展 1981年以后,中央提出到200年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人民生活提到小康水平的宏伟战略目标,在能源政策上提出了节约和开发并重方针,在节约能源上采取一系列措施,积极鼓励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中央及各级地方政府中设置了节能机构,国务院建立了节能办公会议制度,国家计委在计划安排上专列了“重大节能措施”投资,支持热电厂项目建设。 1981~1997年期间 节能基建环保项目投资566.56亿元。其中国家拔款和贷款232亿元,引导地方企业投资334.6亿元,形成年节约4345万吨标准煤能力。其中热电联产总容量944.6万千瓦,年节约标准煤1765万吨。“六五”和“七五”期间原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共参与节能基建热电项目291个,总容量688万千瓦(其中小热电221万千瓦),总投资91.6亿元,其中节约基建投资52.6亿元。由于热电联产能够有效地节约能源,改善环境质量,缓解电力紧张,提高供热质量,减轻分散锅炉房工人的劳动强度和节约宝贵的城建占地等优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并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近期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原电力部、建设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已将优先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作为产业政策确定下来,并发出了相应的文件,更加促进热电事业的发展。 二、中国热电联产的现状 1、目前热电联产发展的特点 最近几年中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