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演讲致辞 > 领导讲话 >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党建党委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09-18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 这次四中全会在时机上有一系列的巧合。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主席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是一次民主、团结、务实的会议。

这次四中全会在时机上有一系列的巧合。今年是农历甲申年,是毛主席批示在当年的重庆《新华日报》上全文发表郭沫若同志的《甲申三百年祭》60周年,也是毛主席为悼念张思德同志逝世而撰写的《为人民服务》发表60周年。同时,今年也是我们党执掌新中国政权55周年。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在这样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里,召开专门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中央全会,并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的。这表明,我们党牢记《甲申三百年祭》揭示的李自成农民军推翻明王朝后因骄傲自满而遭败亡的历史教训,牢记毛主席关于“进京赶考”和“两个务必”的伟大教导,牢记毛主席在《为人民服务》这篇伟大著作中阐明的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牢记我们党肩负的重任和使命,抓住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个“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抓住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围绕进一步为人民执好政、掌好权,从执政理念到执政方略,从执政体制到执政方式,从执政骨干到执政基础,从执政本领到执政素质,进行全面的加强和改进,抓住了关系党和国家工作全局的关键,抓住了治国理政的根本,体现了我们党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和执政为民、造福人民的责任意识。这次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一定能够起到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党力量、推动全党工作的作用,一定能够指导全党走出一条在新形势下以加强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党的建设的新路子。

四中全会《决定》的起草工作,是从去年12月中旬开始的。起草工作自始至终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胡锦涛同志直接领导下进行的。《决定》在形成过程中,坚持群众路线,充分发扬民主。中央在文件起草工作开始阶段,就自上而下地征求各方面对全会议题的意见和建议,并分片召开31个省区市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当面听取意见。《决定》征求意见稿形成后,又征求了各地区、各部门党委(党组),党内老同志,各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负责人、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中央还第一次把全会文件稿征求意见的范围扩大到党的十六大代表。根据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文件稿进行了认真修改。《决定》的形成过程,既集中了全党智慧,也吸收了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以及专家学者的意见,体现了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要求。

《决定》共九个部分,开头三部分是总论,分别阐明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总结了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提出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第四至第八部分,分别从五个方面论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主要任务。第九部分强调要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全会认为,《决定》立意高远、主题鲜明,重点突出、内容丰富,论述深刻、措施有力,通篇贯穿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充满了改革精神,反映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按照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治国理政的思路和方略,是我们党的历史上第一个全面总结党的执政经验、指导全党担当起执政兴国历史使命的纲领性文件,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继往开来、与时俱进、求真务实、锐意创新的文件。

一、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决定》站在时代和战略的高度,着重从新世纪新阶段国内外环境的深刻变化和党肩负的历史使命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出的新要求,从当前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等方面,阐述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首先,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我们党正确应对面临的严峻挑战、顺利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我们党成为执政党,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55年来,我们党依靠全国各族人民,把一个四分五裂、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建设成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正在蓬勃发展的新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执政成就。我们党在实践中锻炼得更加成熟、更加坚强。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国际形势发生新的深刻变化,国内现代化建设任务更为繁重,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利益关系更为复杂,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迫切要求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从国际来看,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天下并不太平,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有所增加。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来看,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体制环境。但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生产力和科技、教育的整体水平还不高,人口、资源、环境的压力还很大,农村贫困人口、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贫困居民还为数不少。特别是随着我国进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的关键时期,我们既面临“黄金发展期”,又面临“矛盾凸显期”,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发展、保持稳定的任务更为艰巨,这就对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第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政权的惨痛教训给我们党的深刻启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上一批大党老党相继失去政权。当时的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却在一夜之间国家解体、政权垮台;当年的苏共是一个拥有88年历史、1500万名党员的大党,却被解散。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丧失执政地位,尽管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很重要的一条是在长期执政条件下,执政体制僵化,执政能力衰退,执政成绩不能令人民满意,严重脱离了人民群众。《决定》中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夺取政权不容易,执掌好政权尤其是长期执掌好政权更不容易;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精辟论断,深刻汲取了包括苏联、东欧国家的共产党在内的外国政党兴衰成败的经验教训,意在促使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各级领导干部警醒起来,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和执政意识,切实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第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四中全会《决定》对党的执政能力作了一个科学界定,阐明了党的执政能力,就是党提出和运用正确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领导制定和实施宪法和法律,采取科学的领导制度和领导方式,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有效治党治国治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本领。执政能力建设是党执政后的一项根本建设。这是在科学分析了党执政的现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来的。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始终重视从各方面加强执政能力建设,紧紧依靠人民群众,依靠全党共同努力,有力地推动了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党的执政能力同党所担负的重任和使命总体上是适应的。但是,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决定》对此作了分析。

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两方面的问题:一个是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需要,一个是不符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所谓“不适应”,正如《决定》所指出的,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党既有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的不适应,也有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不适应,还有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的不适应。这主要表现在一些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思想理论水平不高、依法执政能力不强、解决复杂矛盾本领不大,以及一些党的基层组织软弱涣散,一些党员不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等等。所谓“不符合”,就是一些党员干部事业心和责任感不强、思想作风不端正、工作作风不扎实、脱离群众等问题比较突出,腐败现象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还比较严重,等等。这两方面的问题都直接影响党的执政成效。“不适应”是从本领方面影响执政成效;“不符合”是从作风方面影响执政成效。我们党强调解决“不适应”,就是要增强全党同志对新的历史方位和执政使命的适应力;强调解决“不符合”,就是要帮助全党同志增强对长期执政条件下各种消极腐败因素的免疫力。

二、关于55年来党执政的主要经验

《决定》总结和阐述了党执政的六条主要经验。这就是:第一,必须坚持党在指导思想上的与时俱进,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第二,必须坚持推进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第三,必须坚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第四,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第五,必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第六,必须坚持以改革的精神加强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这六条经验,从认识和把握执政规律的角度,阐明了我们党要始终做到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一要有与时俱进的指导思想,二要有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三要有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四要有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五要有科学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六要不断加强党的自身建设。这六条主要经验强调,我们党在执政实践中,对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既要坚持又要发展;对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既要坚持又要完善;在推进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时既要加快又要全面;在坚持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时既要为民造福又要清正廉洁;在治国理政中既要为人民执政又要靠人民执政;在党的自身建设上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全面推进。《决定》总结的这六条主要经验,突出了把握执政规律、提高执政能力、完善执政方略、改进执政方式、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使命等重大问题,坚持和发展了十六大提出的基本经验。《决定》强调,这六条主要经验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在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三、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指导思想,最重要的是全面把握“五个以”。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以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为关键,以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为重点,以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为基础。这“五个以”,是55年来我们党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实践的理论概括,体现了继承性和时代性的要求。没有正确的理论作指导,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就会失去正确方向,搞得不好甚至连执政地位都会丢掉。没有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党就失去了力量之源和胜利之本,也无法实现我们的执政目的。没有高素质的干部队伍,党就失去了执政的骨干力量,就无法完成我们的执政任务和执政使命。没有完善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的执政效率就无法提高。没有充满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的基层组织和党员队伍,党的执政任务和执政目标就无法落实到基层。因此,这“五个以”每一条都很重要,哪一条都不可偏废。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深刻认识这一目标是从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的角度来进行概括的。其中,党要“始终成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党”,是从我们党为谁执政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党要“成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执政党”,是从我们党怎样执政、靠什么执政的角度所作的概括;党要“成为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正廉洁的执政党”,“归根到底成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永远保持先进性、经得住各种风浪考验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是从我们党要始终保持先进性、坚定性、纯洁性的角度所作的概括。我们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和谐、人民幸福。

《决定》中关于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重要提法值得我们高度关注。尊重和运用科学规律,发扬民主,依法执政、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这些提法和概念,我们党过去都提过,但是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与执政联系起来,并且作为执政党建设的目标之一鲜明地提出来,这还是第一次。科学执政,就是党要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把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依法执政,就是党要紧紧抓住制度建设这个更具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长期性的重要环节,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学习领会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五项主要任务,首先要把握这五项任务就是五大能力,即:按照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这五项任务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外交以及国家主权和安全等各个方面。这表明,我们党对执政能力建设的思考和部署是全方位的,是把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综合起来考虑的,是覆盖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总揽伟大事业和伟大工程两个方面的。此外还要把握,《决定》中提出的这五项主要任务,是对党的总体执政能力的要求。而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五种执政能力,主要是对各级党委和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侧重点在于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应当具备什么样的执政素质和本领。这两方面的要求是相辅相成的,应当把它们统一起来加以思考,贯通起来加以落实。五大能力也好,五种能力也好,实质上就是我们党长期执政必须坚持不懈地解决好的重大课题: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是贯彻落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然要求;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是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必然要求。

四、关于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必须把发展作为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决定》据此提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首先是提高党领导发展的能力,特别是要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决定》强调,要把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决定》着重对全党如何提高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提出了要求。包括:既要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又要准确把握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适时提出和有效贯彻应对的方针政策,防止大起大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既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推动建立统筹发展的有效体制机制,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注重在指导方针和政策措施上加强薄弱环节,又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积极推进。既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始终站在时代前列领导和谋划改革,又要注意把握好改革措施出台的时机和节奏。在掌握对外开放的主动权方面,要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利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注重发挥我国的比较优势,做到既立足于国内需求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既充分用好内资又有效利用外资,既依靠和开发国内人力资源又借助和引进国外智力。《决定》对我们党提高领导经济工作水平的这一系列新要求,把握了规律性,充满了辩证法。按照这样的要求去做,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就会进一步提高,我国经济就能够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

四中全会《决定》针对我国改革仍处在攻坚阶段、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的特点,针对现阶段各方面利益关系非常复杂,引发经济波动、社会动荡的因素较多的难点,突出强调要提高领导艺术,妥善处理关系经济体制改革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

一是要正确处理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关系。公有制是国家引导、推进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是促进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很多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一定要着眼于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做到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的“两个毫不动摇”,使两者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二是要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在现阶段,在继续坚持效率优先的同时,要注重兼顾社会公平。党和国家一方面要继续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放手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另一方面要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切实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使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三是要正确处理好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宏观调控能力直接反映党的执政能力,体现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既要针对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又要坚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使国民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健康运行。

四是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由于实行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我国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如果我们思想上不清醒,工作上不注意,是很容易搞散的。这些年,我们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了国家的集中统一,这是完全必要的。但在维护中央集中统一领导的同时,应当更好地发挥地方的积极性,这就要合理划分经济社会事务管理的权限和职责,做到权责一致、上下一心,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

五是要正确处理经济体制改革和其他方面改革的关系。要把握改革越向纵深推进,配套性越强、社会风险越大的特点,统筹推进各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宏观经济改革与微观经济改革相协调、经济领域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相协调、城市改革和农村改革相协调、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相协调,使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六是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着眼于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结合起来,力求既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又充分考虑社会环境和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坚持以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在社会稳定中推动改革发展。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关键在于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不断完善党领导经济工作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职责定位,即: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营造良好环境。同时,还明确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行为原则,即:集中精力抓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决定》还明确规定,涉及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重大方针政策、工作总体部署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要由党委集体讨论决定,而经常性工作由政府及其部门按照职责权限决策和管理。这个规定,既着眼于理顺党政关系,又着眼于形成党政合力;既进一步克服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又积极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有利于从整体上提高我们党领导经济工作的水平。

五、关于提高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要着重加强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为贯彻这一战略思想,《决定》提出,要不断提高我们党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能力。《决定》关于这方面的内容,其精神实质可以概括为“四个一”:即要实现“一个执政本质”,这就是领导、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体现“一个根本要求”,这就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明确“一个重要途径”,这就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政治发展道路;要完善“一个执政方式”,这就是坚持依法执政。

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决定》强调,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要全面做好党的宗教工作,做好侨务工作,做好党外知识分子、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其他社会阶层人士工作。要巩固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各阶层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的大团结。要扩大基层民主,完善基层政权、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坚持和完善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等办事公开制度,保证基层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为积极推进依法治国,《决定》明确提出,要把依法执政作为新的历史条件下党执政的一个基本方式,提高依法执政水平。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很大程度上要通过依法执政体现出来,又要靠依法执政来保证实现。坚持依法执政,就要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要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坚持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要督促、支持和保证国家机关依法行使职权,在法治的轨道上推动各项工作的开展,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政法工作的领导,提高司法队伍素质,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和保障,为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提供法制保障。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决定》从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等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一些具体的改革举措。比如,在推进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方面,提出了健全有关重大问题决策前同民主党派协商的制度;建立决策失误责任追究制度;健全纠错改正机制;有组织地广泛联系专家学者、建立多种形式的决策咨询机制和信息支持系统。这些都是具有重大意义的制度创新,对于进一步推进党和国家的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具有重要作用。

在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方面,提出了建立和完善巡视制度,加强和改进对领导班子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依法实行质询制、问责制和罢免制;加强对各级纪律检查机关的领导,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支持和保证人大、政府专门机关、司法机关依法履行监督职能;支持和保证政协依照章程开展民主监督。同时还要加强社会监督,保障公民的检举权、控告权、申诉权等。《决定》总结实践经验,贯彻改革精神,强调通过拓宽和健全监督渠道,把权力运行置于有效的制约和监督之中,就是以实际行动体现邓小平同志关于共产党执政必须接受监督的重要思想,使我们党始终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用来为人民谋利益,真正为人民掌好权、用好权,防止和克服滥用权力、以权谋私,防止形成既得利益集团,真正跳出“历史兴亡周期率”。

在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方面,《决定》提出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完善党委常委会的组成结构,适当扩大党政领导成员交叉任职,减少领导职数,切实解决分工重叠问题,撤并党委和政府职能相同或相近的工作部门;规范各类领导小组和协调机构,一般不设实体性办事机构;加强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研究,继续推进行政体制改革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对于我们党进一步优化执政体制、健全执政方式、完善执政方略、实现执政使命,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

六、关于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

我们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为激励人民奋勇前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断提高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能力。《决定》根据十六大的要求,就这个问题作出了部署。

一是要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积极推动理论武装和理论创新工作,不断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着力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决定》强调,要着力抓好马克思主义执政理论建设、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队伍建设和鼓励理论创新的社会环境建设,特别是要重视培养中青年理论人才,鼓励他们为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发挥思想库作用。

二是要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决定》强调,要根据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增强我国文化的总体实力,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提高国际影响力。《决定》还要求,加强文化发展战略研究,抓紧制定文化发展纲要和文化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三是要坚持宣传舆论工作的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舆论的本领,掌握舆论工作的主动权,增强舆论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管媒体的原则,引导新闻媒体把体现党的主张和反映人民心声统一起来,把正面宣传为主和积极开展舆论监督结合起来,完善新闻发布制度和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快速反应机制,高度重视互联网等新型传媒对社会舆论的影响,加强互联网管理体制和网上宣传队伍建设,形成网上正面舆论的强势。

四是要不断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决定》强调,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弘扬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民族传统美德,倡导基本道德规范;坚持鼓励先进和照顾多数、统一思想和尊重差异、解决思想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相统一,有针对性地解决不同社会群体的思想问题;把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和切实抓好青少年教育结合起来,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各负其责又密切配合的青少年教育网络;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深化教育和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教育和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推动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推动基层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知识。

七、关于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

十六大报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使社会更加和谐,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四中全会《决定》据此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很重要的新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既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体现了我们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要求,归根到底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的要求。去年,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突破1000美元,正在向人均3000美元的新目标跨越。许多国家的发展进程表明,在这个关键的发展时期,如果政策把握得当,就能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顺利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反之,就会出现经济社会发展脱节,导致各种社会差距扩大,社会矛盾加剧,经济社会发展徘徊不前,甚至出现社会动荡和倒退。《决定》强调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是着眼于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于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从而争取实现前一种发展结果,避免后一种发展结果。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充满创造活力的社会。我们党提出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其着眼点就是要从政策上促进、从制度上保证整个社会的创造活力。《决定》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提出要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坚决破除各种障碍,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党要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充分发挥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广大农民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根本力量的作用,又要鼓励和支持其他社会阶层人员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贡献力量;既要保护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和先富群体的发展活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比较困难的行业和群众。要在全社会努力形成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这是很有现实针对性的。鼓励创造,才有活力和效率;扶贫济困,才有安定与和谐。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不断得到有效协调的社会。新时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充满发展活力、各方面群众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我们党高度重视这个问题,并正在采取各种措施积极解决这个问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可以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调节。《决定》强调,要坚持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反映和兼顾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这就要善于从政策取向上抓准最大多数人的共同利益与不同阶层的具体利益的结合点,正确反映并妥善处理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维护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坚决反对和纠正各种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同时,要增强妥善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利益矛盾的本领,善于运用政策、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调解等方法,进一步健全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工作机制和社会利益协调机制,依法及时合理地处理群众反映的问题。此外,还要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解决利益矛盾,自觉维护安定团结。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的社会。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四个多样化”趋势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社会管理形式已越来越不适应。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和方法,越来越紧迫地提到我们党和政府的议事日程上来。《决定》提出,要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完善社会管理体系和政策法规,整合社会管理资源,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同时,《决定》还针对社会管理中的薄弱环节,对基层党组织、城乡基层自治组织、社团和行业等社会组织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的地位、作用和任务进行了定位。要求基层党组织和共产党员发挥服务群众、凝聚人心的作用,城乡基层自治组织发挥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发挥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其着眼点就是要加快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加强和改进党和政府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稳定有序的社会。社会稳定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不仅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而且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安定团结。《决定》提出,要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方针,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责任制,积极探索预防和解决社会矛盾的新路子。一方面,要建立社会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畅通社情民意反映渠道,使人民群众的意见能够充分表达出来,以便能够依法及时合理地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另一方面,要针对各种因素对社会稳定的影响,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形成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机制,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还要有效发挥司法机关惩治犯罪、化解矛盾和维护稳定的职能作用,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依法打击各种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立要靠全党全社会共同努力。《决定》强调,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现在,有相当一批新进入领导班子的干部不善于做群众工作,有些担任领导工作多年的干部,群众观点也有所淡漠,很少深入到群众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党的群众工作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受到削弱,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受到影响,群众对此反映强烈。这种状况必须引起全党的高度重视。我们党无论在执政前还是执政后,密切联系群众都是我们最大的政治优势,而脱离群众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危险。《决定》提出,要加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和党的群众路线的宣传教育,积极研究并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努力改进群众工作,不断提高组织群众、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本领,以进一步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各级领导干部要深入基层,以群众关心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工作重点,善于运用说服教育、示范引导和提供服务等方法,把群众工作做深、做细、做实,最大限度地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凝聚和激励群众共同前进。

八、关于提高应对国际局势和处理国际事务的能力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国际交往日益频繁,国际联系日益广泛。《决定》强调,我们党要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就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为现代化建设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决定》提出加强党在这方面的能力建设,充分体现了我们党是着眼于内政和外交的相互联系来思考和对待执政能力建设的。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领会。

第一,要提高科学判断国际形势和进行战略思维的水平。《决定》强调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科学把握世界的深刻变化及其特点,做到审时度势、因势利导、内外兼顾、趋利避害;善于从国际形势和国际条件的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方向,用好发展机遇,创造发展条件,掌握发展全局。

第二,要掌握处理国际事务的主动权。《决定》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坚持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伸张正义,支持公道,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恐怖主义;正确处理大国外交、周边外交、发展中国家外交的关系,主动参与多边外交活动,积极在联合国等重要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按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其他公认的国际关系准则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互利合作。

第三,要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交往的本领。《决定》强调要全面认识和把握国际因素对我国的影响,坚持以冷静观察、沉着应对的方针和相互尊重、求同存异的精神处理国际事务;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积极参与有关国际事务和国际规则的磋商和制定;妥善回应国际社会对我国情况的关注,进一步推动形成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舆论环境。

第四,要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决定》强调要始终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针对传统安全威胁和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因素相互交织的新情况,抓紧构建维护国家安全的科学、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确保国家的政治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和信息安全。

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建设一支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确保国防安全,是党执政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保持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是党在新形势下治国理政面临的崭新课题。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党肩负的神圣使命。这些问题都很重要,都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必然涉及的重要问题。但这些问题又无法完全纳入到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中去,所以,《决定》第八部分末尾,在阐明了五个方面的执政能力之后,采取空一行加以间隔的形式,分别对这些重要问题作了论述,表明了我们党的原则立场和任务要求。总起来说,就是我们党在治国理政中,要始终坚持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坚决反对外部势力干涉香港、澳门事务,坚决反对和阻止外国干涉势力插手两岸事务,坚决反对和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坚决粉碎一切把台湾从中国分割出去的图谋,坚定不移地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九、关于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执政能力建设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连接点。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关键在于搞好党的建设。《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使党的各方面建设成效最终都体现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党的执政使命上来。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理论武装工作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把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放在首位、推进学习型政党建设,继续进行大规模干部培训,在全党开展以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能力,提高全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建设一支善于治国理政的高素质执政骨干队伍结合起来。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能不能不断培养出优秀的领导人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个政党、这个国家的兴衰存亡。我们党要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使命,就必须坚持党管干部和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党政领导干部、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三支队伍一起抓,把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来,使我们党真正成为优秀人才密集的执政党。《决定》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强调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党内选举制度,改进候选人提名方式,适当扩大差额推荐和差额选举的范围和比例,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强调抓紧制定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标准,完善职务和职级相结合的制度,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等,把那些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强调大力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特别是要培养选拔胜任重要岗位的年轻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和安排干部到艰苦地区、复杂环境和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和考验,增进对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领导工作的能力。强调按照政治坚定、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廉政、团结协调的要求,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坚强领导集体。要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完善并严格执行党委内部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坚决反对和防止个人独断专行,反对好人主义、自由主义。强调优化领导班子素质结构,形成合理的年龄梯次配备。重视县(市)党政领导班子建设。强调减少地方党委副书记职数,实行常委分工负责,充分发挥集体领导作用。《决定》还特别强调,要逐步加大党委、政府、人大、政协之间的干部交流,优化人大、政协领导班子的结构,这有利于改变党委、政府工作是“一线”,人大、政协工作是“二线”的片面认识,真正把各级人大、政协领导班子建设成为精干、高效的领导集体。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夯实党执政的组织基础结合起来。我们党是由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成的统一整体。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也是党执政的基础。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已经和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给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了许多新课题、新要求。为此,《决定》强调要根据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调整组织设置,改进工作方式,创新活动内容,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使党的基层组织真正成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组织者、推动者、实践者。要加大在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建立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探索党组织和党员发挥作用的方法和途径。要切实加强党员队伍建设。重点在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军人、干部中发展党员,同时做好在其他社会阶层先进分子中发展党员工作,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不断增强党的团结和活力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要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要建立健全常委会向全委会负责、报告工作和接受监督的制度,建立党的代表大会代表提案制度,积极探索党的代表大会闭会期间发挥代表作用的途径和形式,建立代表提议的处理和回复机制,逐步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的范围等。这些重大改革举措,吸取了来自基层、来自实践的新鲜经验,体现了改革精神和时代精神。《决定》还强调,要加强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坚持“四个服从”的原则,坚决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维护中央权威,严肃党的纪律,保证政令畅通。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要同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结合起来。《决定》强调,要大兴求真务实之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决反对脱离群众、以权谋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和弄虚作假,坚决反对骄傲自满、铺张浪费。《决定》还特别强调,从中央做起改革会议制度,大力精简会议、文件和简报,切实改进文风。严格规范和控制各种检查、评比、达标活动。健全领导干部联系基层、联系群众制度,领导干部搞调查研究,要注重实效,轻车简从。

《决定》强调,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党越是长期执政,反腐倡廉的任务越艰巨,越要坚定不移地反对腐败,越要提高拒腐防变的能力。要求各级党委把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来抓。要抓紧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以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以查处发生在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滥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违法违纪案件为重点,严厉惩处腐败分子。加强廉政法制建设,真正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保证领导干部廉洁从政。《决定》还强调各级党组织要督促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自觉经受住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执政的考验。这次全会作出的关于给田凤山开除党籍处分的决定,进一步体现了我们党严厉惩处一切腐败分子的坚强决心。

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完成执政兴国的历史重任,必须加强全党的团结,加强党同人民的团结,加强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我们一定要牢记邓小平同志关于“从现在起到下世纪中叶,将是很要紧的时期,我们要埋头苦干”的教导;牢记江泽民同志最近在给中央政治局的信中关于“我们要坚持理想、坚定信念,抓住机遇、埋头苦干”的教导,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十六大精神,认真落实四中全会提出的各项任务,同心同德,艰苦奋斗,扎实工作,开拓进取,不断巩固和发展全党的团结和党同人民的团结,不断战胜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不断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这样,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军队就一定能够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华民族就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

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纲领性文献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yanjiangzhici/lingdaojianghua/20150918/132616.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