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没有一支宏大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作支撑,要实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康大业,
1、创新人才总体比较匮乏。调查显示,我县创新人才总体规模还不够。64.2%的被调查者认为我县创新型人才队伍“比较稀缺”,34.3%的人认为“很稀缺”,1.5%的人认为“几乎没有”。在迫切需要建设何种创新型队伍这一问题上,55.5%的人认为是专业技术人才队伍,39.3%的人认为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企业经营人才五个方面都需要加强。
2、现有人才队伍创新能力不强。问卷表明,63.5%的人认为目前人才队伍总体创新能力“一般”,20.4%的人选择“较强”,而没有人认为创新能力“强”。在提高现有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最需要加强哪些方面的问题上,我们设计了社会环境、政府服务和引导、人才自身观念和用人单位人才观四项。结果大部分认为最需要加强的是“政府服务和引导”以及“用人单位的人才观”,占比例为53.8%和41.4%。在用人单位人才观导致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上,63.3%的被调查者认为是“单位在鼓励创新方面的奖励措施不够完善”。
4、鼓励人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不够浓厚。“崇尚创新、宽容失败、支持冒险、鼓励冒尖”的创新社会文化氛围是激发人才创新的催化剂。调查表明,我县鼓励人才创新的社会文化氛围还不够浓厚。51.7%的被调查者认为总体氛围“一般”,10.3%的人认为“不好”,只有37.9%的人认为“较好”,没有人认为“好”。另外,在对单位开展创新活动氛围的评价中,50.0%的人认为单位创新氛围“一般”,还有14.6%的人认为单位创新氛围“不好”。创新氛围不浓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县人才创新能力的发挥。
5、创新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不仅要大力引进人才,而且要能够留住人才。但是我们目前普遍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人才引进非常重视,但是引进后如何有效使用却不够关注,这也导致了创新型人才流失较为严重。在对创新型人才流失情况评价中,10.3%的人认为“严重”,34.5%的人认为“比较严重”,41.4%的人认为“一般”,其他人都选择了“不知道”,没有人选择“不严重”。在对创新型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中,37.9%的人认为是“待遇不好”,58.6%的人认为是“创新社会环境不好”。人才流失的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从经济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投入的边际收益问题,如果我们将全部的投入都用在人才引进上,而在留住人才上的投入为零,其效果比一半的投入用在人才引进,而另一半用在留住人才上要低。如果对怎样留住人才不够重视,并导致引进的大多数人才都选择短暂工作一段时间后离开,那么引进的成本将大于其在工作中发挥的成效。这种重复的引进、流失、再引进、再流失模式虽然能在统计数字上使人才数量得到保证,但其实际发挥的作用值得质疑。二、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思考
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对社会经济发展所产生的重大作用和深远影响,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确保人才开发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各级政府、部门要互相配合,加强协作,形成上下左右联动局面,打造一个能“吸引、造就、留住”人才的全方位、立体式服务平台。1、构建高水平人才体制机制平台,优化激发个体创新能力提升的制度环境。一是构建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要根据建设创新型社会的总体需要,制定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尽快建立市场主导、政府指导的人才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政策,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形成政策招才、环境引智、事业留人的良好局面;通过科技计划项目加强高水平人才的培养,营造优秀科技人才脱颖而出的制度环境。二是积极充分利用好现有的各类高级人才。对在技术、研发、金融、文化、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对在科技创新和组织科技创新中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才进行奖励,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与制度环境。比如,我县今年年初设立“县创新型人才培训基金”,每年由县财政列支50万元,用于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训和在全县技术、研发、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给予奖励;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基金,落实人才津贴奖励。三是加强人才培训工作。实施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建立创新型人才带薪培训和学术休假制度,支持企业建立技能人才培训制度,鼓励民办培训机构参与政府主导的技能人才培训,对产业发展紧缺人才的培训费用,由政府、企业(单位)、个人共担。为各类创新型人才领办、兴办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项目、资金上予以倾斜,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建科技示范基地、发展家庭致富产业按政策规定提供低息贷款。
2、打造具有聚集效应和辐射效应的创新支持平台,强化人才与载体的对接。一是加强人才聚集的产业平台建设。由于我县的院校、科研机构和大企业都很少,这就限制了人才的集聚。所以需要以产业发展聚集人才,建设以高科技、现代物流、金融、旅游、文化和先进制造业为主的产业引才平台。人才载体建设的重点是加强高新技术企业、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发挥得好。对于重大项目,还要建立产、学、研的对接机制,形成区域内外创新要素的良性互动。二是完善产业平台的运行机制。科技创新公共平台虽然由政府组织和控制,但最终应实现市场化或半官方、半市场化的运作,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独立、公正,促使其更加贴近市场。政府投资或扶持的公共科技与产业创新平台的服务收费制度,既要体现公共平台的公益性、公正性,又要为平台市场化运作和落实运行经费创造一定的条件。三是强化可持续的财政投入机制。创新平台作为政府推动创新的重要载体,在初创阶段,特别是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尚不充分、企业创新主体还没有完全到位的条件下,政府有必要保持连续和稳定的支持,加大财政用于创新平台建设的力度,保障足够的创新平台建设费用。要逐步建立以政府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银行、创业投资、产权交易等为依托的自主创新体系。
3、推进城市创新文化平台建设,营造有利于人才创新的先进城市文化环境。文化对人才、制度、创新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是影响人才发挥作用的基础性因素。我们要大力发展创新文化。一是努力培育全社会的创新精神。在全县大力倡导自强不息、奋发进取、勇于创新等积极精神,破除因循守旧、不思进取、耻于竞争等阻碍创新的消极思想,形成“人人想干事,人人能干事”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创新意识,保持城市经久不衰的创新活力。二是着力激发企业家的创新观念。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是企业创新行为的倡导者和组织者,企业家的观念更新,是企业创新成功的导向,是企业创新的前提。要培养企业家的创新精神,使企业家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具体落实和体现以人为本观念、市场创新观念、顾客至上观念、战略致胜观念、经营灵敏性观念、知识管理观念及组织创新观念等,克服各种传统观念束缚,形成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现代企业家观念,保持企业的创新活力。三是全力提高领导者的创新意识。要教育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创新的重大意义,树立适应创新型城市建设的理念,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建立并完善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各项制度,实施激励自主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自觉带领群众投身于建设创新型城市的时代潮流中。四是树立创新典型。一方面要学习外地的先进经验,学习东岭李黑记等创办企业的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充分利用县电视台和《扶风党建网》等媒体,宣传我县的创新典型,总结推广他们的创新经验。以生动的教材、鲜活的榜样,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风尚,使崇尚创新、追求创新成为全民的价值取向。强化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问题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