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任仲伦:观众依然在 电影院万岁!
时间: 2020-07-27 16:04:16 来源:专访任仲伦:观众 作者: 专访任仲伦:东方网记者解敏、刘昊7月27日报道:熟悉的龙标、暗场灯光。“请戴好口罩,观影期间不要饮食......”因为新冠疫情休眠了近半年的电影院终于在这个夏天即将过半的时候重现生机。截止昨日,全国影院复工首周七天总票房达1.09亿,共动员超过410万人次重回影院观影。影院“重启”将会面临哪些挑战?后疫情时代的中国电影如何迎接新未来?上海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举办一场国际性的电影节?时值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举行期间,东方网记者采访了曾经执掌上海电影集团17年的资深电影人,也是电影节的老朋友,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同他聊聊上海这座城市的“电影热”。
上海电影家协会主席任仲伦接受东方网记者采访
关于电影节
东方网:因为疫情的影响,今年许多国际性的电影节大多选择停办或者延期。在这个时间点上海为什么敢于举办电影节?为什么要坚持办电影节?
任仲伦:上海国际电影节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文化标杆,也是中国电影界的晴雨表。他不仅在中国有影响力,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号召力。在疫情发生将近180天以后,上海电影节能够坚持举办,标志着整个中国电影产业正式复工的信号,中国电影通过复工来走出复苏的第一步,然后慢慢恢复正常的局面。
所以我对这一次上海国际电影节能够坚持举办感到特别高兴。它不仅提振了中国电影重新出发的信心,也为整个电影票房的提振,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注入了很大动力。
东方网:今年电影节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售票数量有所下降,许多活动也改为线上播出,电影节的魅力会因此打折扣吗?
任仲伦:“安全”是今年这一届电影节举办的大前提。我们国家疫情防控最重要的理念就是“生命高于一切”。整个电影行业也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理念之下做了一些调整和牺牲。这一届电影节尽管场次总量减少,场次之间间隙的时间增大,每一场售票数也控制在总量的30%以下,有些观众因此没有看到自己想看的电影,留下了遗憾。但这一切都是为了贯彻“生命高于一切,安全重于一切”的理念,尽可能减少聚集风险,相信电影节的观众是能够理解的。
东方网: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重要的文化品牌,相比其他一些国际大城市,您认为上海算不算一座“热爱电影”的城市?
任仲伦:上海毫无疑问就是一座电影城市。我曾经在一篇文章中写过:你到了维也纳,深呼吸一下,会呼吸到很多音符,因为那里曾经有莫扎特、贝多芬、斯特劳斯生活的痕迹。而到了上海,你可能在城里面你转过弯、拐过角,就会发现曾经的电影场景。
上海之所以能够成为一座电影城市,因为这里诞生过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电影艺术家。但更重要的是这里有电影观众。20、30年代的时候,相较于其他城市,上海的观影人群就已经形成并且相对稳定,他们有闲情逸致去看电影。到今天,依然是这样。
无论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对民众的影响、对电影的普及以及民众的反响,都是其他国际性的电影节达不到的。
关于影院重启
上海国际电影节开幕
东方网:最近业界和影迷都很兴奋,经过近180天的停业之后电影院终于重新开放。“重启”意味着什么?影院重启之后可能面临的难点在哪里?
任仲伦:我曾经看到一份观众重返影院意愿的调查,在今年2月份疫情最严重的时候,期待回到影院的人数比来比例占54%,到了5月份的时候这个数字已经变成了88%。可见观众重返电影院的意愿还是很高的。
7月20日起低风险地区影院复工开始,首日全国175个城市,1271家电影院恢复开放。实际上全国有将近11,800多家影院,复工的占比只有11.2%。这一天进入影院的观众人次约15万,票房350万。350万是个什么概念呢?跟我们去年的日均票房相比,还不到4%。所以影院的复工并不像餐饮等刚需,并没有出现“报复性”消费。但这样一个开局,至少让我们重拾信心,我们知道还是有人愿意等待电影。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