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文化基因解码“岕文化”之初识乌瞻山

时间: 2020-07-24 17:43:49 来源:文化基因解码“岕 作者: 文化基因解码

打儿时起,常常听祖辈们谈起乌瞻山。因为一聊起长兴名山,乌瞻山必在其中。每当提到乌瞻山,老人们的眼中都会充满神圣和神秘,丝毫不敢有半点随意和调侃。从长兴鸟瞰图上看,乌瞻山所在的岩山支脉犹如一头巨牛横卧于合溪水库和十里古银杏长廊之间。从八都岕景区入口去乌瞻山,需要穿过石门岕,然后翻越一座叫“岩头”的山,再绕过九处蜿蜒起伏的山坳才能到达,岕里人把这里叫做“九坳十三岗”,单程需要两个多小时。

或许家乡的年轻人走过了太多的名山宝刹,对自己身边的东西缺乏兴趣,真正去乌瞻山一睹风采的人并不多。只有极少数对乌瞻山历史文化有所了解,认识到其价值的老人,常常会走一走、看一看,站在尚存的遗迹上,感受昔日的辉煌,表达对这块神圣之地的顶礼膜拜和敬畏之情。承载文化的乌瞻古道

对于“乌瞻古道”一说,官方尚未正式定论。但当你踏上那一节节石砌台阶,触摸那一块块被磨得发亮的石块时,就会觉得这条“古道”是一种无法否认的存在。

据老人们说,从山脚到岩头山,再从“岩头”山到乌瞻山寺院,都是这样的石砌路。仔细观察那些保存完好的石路,你会发现,铺设十分考究。路两边用的是大石块,不易松塌,中间镶嵌着小石块,不易打滑。古人根据地势科学设计了台阶的高度和密度。遇到陡坡,还会改变石路的方向,以“之”字形迂回前行。

踩着这条路,似乎看到了山民抬石铺路的场景,听到了充满吴语特征的劳动号子。毫不夸张地说,乌瞻山这条险峻的古道,已经演变成了一种文化,它承载着山民坚韧不拔的精神和了不起的智慧。

这里的每一节台阶,甚至是每一块石头,都蕴含着人文故事。例如,山道旁休息平台上那块光滑平整的“父子石”,相传是古代一对父子从一里外的山坡抬来的,说是供大家歇力最合适。它承载的是一种善行义举文化,是岕里人那句“修桥铺路胜过烧香拜佛”俗语的真实写照。古道最陡峭处那段叫“廿七坡”的台阶,相传是古人花了27天才修筑完成。它承载的是不畏艰辛山民的实干文化。要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下去,必须设法把山货运出去,把生活必需品换进来。修桥铺路是改变生存状态的唯一选择。

乌瞻古道与竹有缘。从石门岕一直到“岩头”半山腰,两边都是连绵起伏的竹海。一条山溪伴随前行,让古道有了灵动的点缀。“岩头”半山腰至山顶是密密的细竹和一些斑驳沧桑的杂树。过了“岩头”,石砌小路由于年代久远,再也无法找到,取而代之的是一条盘旋于山坳的羊肠小道。小道一边是一块块巨大的岩石,偶尔出现一些古树古藤,虽然树不大,但枝干悬空,盘根错节,让人感受到自然生命的无限张力;另一边是更为茂密的竹海。这里是粒状结构的乌泥土质,既疏松渗水,又肥沃保湿,最适合毛竹生长,古人选择在这里种植毛竹,可谓独具慧眼,颇具匠心。经过千年繁衍,所见之处的毛竹变得粗壮挺拔,枝繁叶茂,无论阳光多猛,路上始终一片绿荫,让人心旷神怡、舒坦惬意,给人一种行走于“原始竹林”的感觉。

山是八都岕人的命根子,银杏和竹子是祖辈赖以生存的两大经济支柱。在代代相传中,竹子的形象走进了山民心中,以文化的形式影响着山里人的品行。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爽快直率、宁折不屈,这正是岕里人的真实写照。

行走在竹海边沿,还能看到古老的雀梅和散落在杂树中的各种梅花,三三两两地静立山岗。“梅松竹”岁寒三友在这里随意构图。沐浴在这样的自然生态中,人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抛却了名利得失的牵绊,心胸在山水之间变得宽广而平和,产生了一种欲与青天碧海比豁达的冲动,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走乌瞻古道,是一段充满文化气息的心灵之旅。除了锻炼身体之外,还能养眼益神、放飞心情、愉悦身心。令人震撼的文化遗址

文化基因解码“岕文化”之初识乌瞻山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