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解码“岕文化”之初识乌瞻山
时间: 2020-07-24 17:43:49 来源:文化基因解码“岕 作者: 文化基因解码在乌瞻古道上经受了两个多小时的体力考验和心灵洗礼后,我们终于到达乌瞻山古寺院所在地。
在一望无际的竹海之中,成片成段的残垣断壁静静地躺在那儿。成吨的垫石、直径超过半米的柱墩石、各种各样的古砖、长满青苔的瓦片……看着这些古迹,我想到了一个词“遗址”。遗址是古人遗留下来的城堡、村落或寺庙等建筑基地。这一定义恰好与这里的情形相符。
仔细审视遗址,我的第一感觉是整座寺院的规模令人咋舌,从现有遗址估算,总面积在300亩以上。据清康熙《长兴县志》记载:“乌瞻山,有二岭,在县西三十里。高八十丈,围二十里……旧传有庵三十六所……”这里的“庵”仅指修行者居住的场所,不包括正殿和其他建筑。
为了弄清楚寺院的建筑面积,我们十分耐心地沿着墙身走了一圈,随着步数的不断增强,心中不由发出阵阵赞叹。我们发现,单单那座正殿,就有6万多平方米,近百亩面积。我去过河南嵩山少林寺,资料上介绍整座寺院的面积为57600多平方米,乌瞻山寺院的一个正殿就超过了它,由此可见当时建筑之宏伟,香火之旺盛。
从最接近山脚的残垣到正殿,足有500米距离(一里路)。这一里路旁,还有很多大小不一的水井,井的四周都用石块砌好,有台阶延伸下去,便于取水。正殿前尚存一幢山门,山门与正殿间有一个宽大的庭院,庭院两侧建有走廊。正殿前有三棵古银杏,从银杏排列的对称位置看,以前应该有四棵。寺院种植银杏,也是一种文化。银杏是最长寿树种之一,有“寿星树”之称,银杏高大雄伟,最能衬托大殿的壮观,叶片洁净素雅,有不受凡尘干扰的宗教意境,因此银杏堪称“中国菩提树”。道家也视银杏为祥瑞之树,在道观中也有种植,作为道、佛兼容的乌瞻山,种植银杏理所当然。
正殿地势比庭院高出近两米,显示出被供奉者的高高在上。虽然正殿已成废墟,但站在山门往正殿看,依然让人感到一丝肃穆和庄严……看着这一切,闭上眼,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成百上千善男信女叩拜吟诵的情景。耐人寻味的“名人文化”
名山名水与名人连在一起。作为湖州昔日十八名胜的乌瞻山,自然成为名人向往之地。除了长期归隐的杨仲庚外,来过乌瞻山的名人实在不少。
出生于洪桥镇南阳村顾家潭自然村的明朝思想家、数学家顾应祥曾多次到乌瞻山寺院和高僧促膝长谈,谈古论今。在他晚年创作的《静虚斋惜阴录》中,我们隐约能够看到与宗教有关的观点,他阐释“道”“理”“性”“情”“礼”等概念中,明显带有道教修身和佛教修心的印记。福建布政司左参政来到乌瞻山寺院,留下了表文。明“后七子”之一的徐中行书写石碑,记录了重修乌瞻山的情景。
茶圣陆羽为了完成他的旷世之作《茶经》,多次到乌瞻山问茶品茗。他的《茶经·八之出》是专门叙评唐代各茶叶产地及品级的篇章。其中对长兴的产茶情况记述最详,特地提到了乌瞻山。清康熙《长兴县志》也有“乌瞻山……亦宜茶,名云雾”的记载;清嘉庆《长兴县志》更为清楚:“茶之属。顾渚、罗蚧、向岘蚧、岩山、桨浦、乌瞻云雾。”
南宋诗人邵缉也留诗乌瞻山:“向堕每弧青夜月,乌瞻于对旧时山;上有八角井炼丹,所是谓南乌瞻山。有竹浪妙迎翠隐,云天成诸庵皆旧。”明朝进士姚龙之受好友之邀,来乌瞻山游玩,激动之余写下诗篇:“石级攀穷一握天,僧楼袅袅挂悬边;阴连古壑朝昏雾,雾辨秋源尺寸烟。游子斧冰持作饵,居人重豪代为琼;碧栏丹井闻严昨,袖拂归云意渺然。”清代诗人吴栐在乌瞻山小住后,用诗描述了山间十八景,分别用一首诗对乌瞻山的梅花坞、龙王池、斗礼台、上五峰、下五峰、龙盘岗、盘陀石、淬剑石、塔顶山、环翠屏、仙人岭、桃花坞、狮子严、像玉峰、白云坞、伏虎池、八角井、明月坡各处胜景进行描述。诗人笔下所指的地方很多已经无从考证,单但看这些景点的名字,就让人浮想联翩,心生向往……据收集,古人描述乌瞻山的诗文有三十多首,还不包括散落民间未被记载的打油诗、顺口溜、山歌之类。
乌瞻山文化博大精深,不管你去过多少次,都无法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我想,乌瞻山不仅仅是一座山,乌瞻古道也不仅仅是一条健身徒步之道,乌瞻遗址也不仅仅是一座庙宇,它是自然和前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去挖掘利用。一条古道,一个遗址,一种文化,催促我们去进行文化基因解码,做一做文旅融合的好文章。乌瞻山文化的综合利用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