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赣鄱战水记

时间: 2020-07-17 08:55:45 来源:赣鄱战水记 作者: 赣鄱战水记

7月12日中午12时,长江九江站水位22.77米,超警戒水位3.27米。九江市柴桑区江洲镇防汛抗旱指挥部根据应急预案,当天果断发布通知:7月13日前全镇老幼病残必须全部转移完毕!

亲历1998年洪灾的江洲村村民刘硕林回忆,当年由于汛情持续时间长且反复,有的转移出去又回来了,破坝的当天出现了拥挤情况。现在吸取了过去的教训,组织指挥更加科学有序,百姓自然就安心。

“今年虽然没来得及带东西,但在安置点每天中午和晚上都有一荤两素一汤,有热水可以洗澡,还有医生、护士专门负责健康卫生,吃得放心、住得安心。”在都昌县周溪镇中心小学安置点,47岁的王家山村村民付志华说,1998年自家房子被淹后,匆忙间只得寄宿在邻居家。

“这几天,我在电视中看到安置点孩童的笑脸,非常感动。”出生在鄱阳湖畔、1998年大洪水时才十一二岁,如今在南昌工作的张丽园感到很欣慰。这是因为,安置点不仅有各方调拨的应急物资,江西省委、省政府还要求动员教师和志愿者,想法子丰富安置点少年儿童的文化生活,保护孩子们脸上纯真无邪的微笑。

返乡:3000多儿郎应“召”回来守护家园

江新洲,四面环水,如一叶扁舟孤悬长江。

连日来,受强降雨和上游来水影响,江新洲水位持续上涨,截至7月13日下午4时,长江九江站水位22.72米,超警戒水位3.22米,一点点逼近历史最高水位。

汛情形势紧急的北堤,江水已经高过坝面,浊浪不停拍打岸边沙袋。江洲镇柳州村村支书洪棉雪站在水中,用一袋袋沙石堵住渗漏。

“大堤背后是良田和家园,堤毁了,家就悬了。”洪棉雪说。11日夜里,当地突降雷雨,为了在大坝外层铺上三色布防风浪侵蚀,他毅然挺身而出踏入江水,连续奋战6小时,腿脚被浸泡得发白。

“脚破了,鞋穿上就不敢脱了。”洪棉雪说,不是没有换班,但水位一直在涨,根本坐不住。只要干部在场,老百姓就会安心。

孤岛防汛,最缺的是人力。约7000人的江新洲,很多人都外出打工,岛上实际可用劳动力不足千人。为了增加防汛力量,7月10日,九江柴桑区江洲镇发布《致江洲在外乡亲的一封信》,13日南昌新建区防汛抗旱指挥部也发布了《致新建区广大人民群众的一封信》,纷纷号召青壮年返乡投入抗洪抢险一线,共克时艰。

“人员短缺,调配紧张,亲爱的父老乡亲们,家乡需要你!”一封封情真意切的防汛“家书”,迅速在线上线下引起强烈反响,甚至成为“网红”。

江新洲众多青壮乡梓纷纷放下手中的工作返回家乡,抗洪抢险保家园。

“看到这封信才晓得江水涨这么快。家乡需要我们,我们需要回来。”11日早上8点,在九江市经营着一家公司的江洲镇团洲村村民方大贵和10名老乡坐上轮渡回家,当天上午,他就扛着铁锹出现在大堤上。

56岁的周齐峰在外承包工程,在他看来,大堤是几十年前村里男女老少一担担土挑起来的,虽然那时候自己还小,才十几岁,但挑土筑坝仿佛就是昨天的事。“工程可以不干,但家一定要守住。”

1998年出生的沈捷也回来了,在父母反复的讲述中他才了解到,当年为了防汛,父亲一直坚守到最后一刻,母亲一个人拖着他和姐姐转移。“姓中带水,再加上一个‘捷’,我想,当年父母为我取名的时候是希望能够防汛大捷。”沈捷说,虽然父母都搬到市区住了,但过年过节都会选择回岛上,一家人觉得这里才是真正的家,守堤责无旁贷。

在防汛最吃劲的几天里,江新洲回来了3000多青壮劳动力。40多公里长的大堤上,人们昼夜值守,或巡堤查险,或装沙垒坝。饿了,就随便扒两口;困了,就躺在哨所眯一会,拼尽全力只为把家守住。

在新建区铁河乡,百余名乡贤主动请缨,赶赴抗洪抢险一线,一时难以赶回的纷纷捐款捐物。铁河乡党委书记熊辉在一线坚守多日,双眼布满血丝,嗓子已有些沙哑。他说:“大伙已经值守十多天了,每天休息不到3个小时,亲人们回来了,我们也能稍稍喘口气了。”

“堤坝后面就是家,防洪就是保家,无论如何都要把洪水拦在外面。”江西南昌县塘南镇和丰村22岁的大三学生熊为宏前一天抢收稻谷到晚上10点多,第二天一早直奔坝上,装沙袋、扛沙袋,手上勒出道道红印。

赣鄱战水记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