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北京市教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

时间: 2020-09-11 08:04:44 来源:北京市教委:疫情 作者: 北京市教委:

光明日报9月11日刊发对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市教委新闻发言人李奕的专访。

记者:新学期,北京迎来大学生返校,这对高校防疫提出哪些要求?

李奕:

今年秋季开学,北京预计将迎来约93万大学生返校,其中有63万是京外的学生。面对如此大规模的人员流动,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全面恢复教育教学秩序的背景下,开学后的高校管理和防疫工作无疑面临巨大压力。

北京市教育两委在暑期经过认真思考和研判,提出了开学后高校管理的几项要求,比如坚持校园相对封闭管理,学校的单元管理,重点环境的消杀,包括北京的校园内仍然要戴口罩等管理措施。

客观来说,这些举措的确会改变学生在校学习生活方式,给学生带来一些不便。以“单元管理”的举措为例,我们提出了几个“限”——限流量、限规模、限方式。比如:洗澡要限流排队,吃饭要保持间距,上图书馆要错峰隔位,文艺会演、开学典礼、学术讲座等校园活动人数被严格限制……这些规定短期内会让学生觉得不适应,但这需要一个逐步适应和调整的过程。

记者:自7月20日北京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级别下调至三级以来,疫情防控整体形势向好。实施这一系列相对严格的管理措施,必要性在哪里?

李奕:

我们的答案是:非常有必要。主要考虑到以下几方面。

首先是教育系统的特殊性。教育系统跟社会其他部门不一样,是广大青年学生较长时间聚集活动的特殊场所。

其次是高校的特殊性。相比中小学和幼儿园,高校人员密集程度更高:几个人一间宿舍,几十人一个班,上千人共用食堂,宿舍一层楼共用一个水房和浴室……一旦校内出现病例,极有可能出现暴发性疫情。在高校中实行单元管理的目的,就是一旦出现问题,可以最快地溯源和确定风险范围,把对师生健康的影响降到最小。

再次是环境的特殊性。秋冬季北京气候变化大,感冒、流感、诺如病毒等流行病多发,更需要采取相对严格的防疫措施。考虑到这一点,虽然《高等学校秋冬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技术方案(更新版)》中明确师生在校园内可以不戴口罩,但我们依据北京秋冬气候条件、传染病易发等现实情况,要求北京高校师生在校园内继续戴口罩,这也是对师生健康安全负责任的体现,也得到了教育部的认同和支持。

上述的管理措施既不是脱离实际的,也不是形式主义,更不是为了简单的脱责,而正是一种负责任的设计的体现。

记者:据媒体报道和学生反映,部分高校在开学后对校园管理过于严格,导致“相对封闭管理”变成“全封闭”,“非必要不出校”变成“出校难”。“相对封闭管理”如何理解?

李奕:

事实上,我们说的相对封闭管理,包含两层意思。一方面,要严把校门关,无关人员禁止入校,任何人进入校园都应当严格落实身份核验登记和体温检测。另一方面,倡导“非必要不出校”,但对于确有需要的,可以申请出校,学校要通过信息化等手段,简化学生出校的申请审批程序,指导学生做好个人防护。

记者:当前社会舆论对于“严把校门关”基本达成了共识,目前矛盾的焦点主要出在“非必要不出校”上。其中最困扰大家的问题就是,到底哪些出校门的要求为“必要”,哪些为“非必要”?标准由谁来界定?

李奕:

要得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我们首先就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这一举措的目的和背景。

一方面,要理解提出“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并不是为了限制师生出入,实际上是为了明确每个离校人员的行动路径和接触对象,以实现出现异常情况第一时间筛查、追溯。这其实是“单元管理”模式的一种延伸。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当前我们的防疫工作,已从疫情防控阻击战的“战时状态”过渡到了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状态”。在这种常态化背景下,社会治理的特点是强调个人发挥自我的防控意识和承担对社会的防疫责任。

因此,现阶段高校的治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也应从“战时状态”下主要靠行政指令,慢慢转变到多方沟通协作、激发每个人的主动性上来。

哪些情况出校算“必要”,哪些算“不必要”,高校不应通过制定“一刀切”的标准来对学生做出要求,而要通过和学生积极沟通,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行“非必要不出校”的根本目的和必要性,引导每一个学生自己做出符合现阶段防疫要求的判断。

北京市教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