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北京市教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

时间: 2020-09-11 08:04:44 来源:北京市教委:疫情 作者: 北京市教委:

记者:高校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理解“非必要不出校”?具体怎么操作?

李奕:

学校应引导学生认识到,当前学校的主要任务是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作为学生,在疫情风险仍未完全解除的当下,应将主要精力聚焦在学习、研究上,有一些外出娱乐、旅游、健身活动的安排,可以做一些适当的压缩和调整。

举例来说,现阶段大家普遍认为“必要”的事,主要有教育教学、科研、就业、校际之间的学术交流,还有生活当中必须做的一些事,比如生病去医院等。具体到每个学生,“必要”与“非必要”的情况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和学校安排,作出理性判断。

在这方面,目前已有一些高校做出了良好的示范。例如清华大学目前实行的就是备案制,学生离校,只需在在线系统中提前报告出校事由、出行轨迹、进出校时间等相关信息,提前报备后,无须审批即可进出校园。这样做看似缺少对学生的约束,但通过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激发每个人做好防疫的自觉,最终反而能将防疫举措落到实处。

记者:近期,部分高校在校园防疫中的一些做法,引发了部分学生的议论。应该如何解决?

李奕:

截至9月6日,北京返校大学生已有41.8万多人。从目前学校反馈的情况看,大部分学校运行秩序还是井然的,并且大部分学生都很自觉地戴上了口罩。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长期坚持和新冠病毒的斗争是需要多方共建共享共治的。这个多方,除了高校管理层,还包括学生、教职员工以及其他外来入校人员。大家齐心协力,来确保高校各项防疫举措落到实处。

当前,高校在实际管理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以及学生对高校管理的一些抱怨,大都是由于没有处理好这几方的关系造成的。要实现多方共建共享共治,就必须理顺这几方的关系。

记者:一些学生抱怨,回到学校后自己的行程在辅导员、导师那里成了“公开的秘密”,感觉没有了个人隐私。还有的同学因为进门扫码、测温和工作人员起了争执。这些情况该如何处理?

李奕:

高校要处理好学生和教职员工、学校的关系。

一方面是处理好学生和辅导员、导师的关系。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辅导员、导师有必要了解每个学生的活动范围和规律。对于这一点,学生要充分理解,这并不是要侵犯个人隐私,而是要对可能存在的风险提前做好准备。此外,学校实行单元管理,也会对学生的活动范围和时间做出一些限制,比如不能大规模串班,尽量避免和其他院系同学有太多接触等。辅导员和导师要将这些防疫要求准确地解释和传达给学生,学生也要尽可能配合落实。

在学校里,同学们进校门、食堂、宿舍、实验室等不同场所,可能都要不停地扫码测温。要引导同学们主动配合相关工作人员,出现问题要心平气和地沟通,避免争吵。如果遇到问题需要联系老师、学校,也要畅通相关沟通渠道,确保学生的意见得到传达。

记者:一些学生反映,为什么学校对学生提“非必要不出校”,但对老师职工没有这方面的要求。如何看待?

李奕:

这需要高校处理好对学生管理和对教职员工管理之间的关系。

在大部分情况下,对学生和老师、职工的防疫管理应该实行统一的标准,而不是说老师、职工可以完全自由出入,学生就要严格管理、“一刀切”不让出去。对老师、职工也应该提倡“两点一线”,非必要的聚会和活动不参加,尽量跟对学生的管理要求靠近。但是大部分老师职工住在校外,决定了在管理上没法和学生完全一致。这里就需要通过多方沟通,取得相互的理解。

记者:当前部分学校提出“十一假期”不放假、不许出校门。“十一假期”学生到底能否出校?从境外返京的师生,在校园防疫方面又该遵守什么安排?

李奕:

当前,总体上跨省的交流和社会生活都逐渐恢复。学校在具体防疫措施上可以相对严格一点,但是总体上管理要求要跟社会的管理要求节奏一致。高校要处理好学校管理和整个社会防疫管理措施之间的关系。

“十一假期”是一个相对长的法定节假日,学校不能把它当成一次停课再复课的过程,管理上应当和普通的周六日假期一样对待。具体到这个假期学生出校如何管理、出京怎么进行健康监测和落实防疫要求等问题,学校在制定方案时,应当参考社会整体的防疫要求,做出合理安排。

北京市教委:疫情防控常态化,高校相对封闭管理仍非常必要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