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让传统曲艺活出“精气神”

时间: 2020-08-31 08:07:42 来源:让传统曲艺活出“ 作者: 让传统曲艺活

“当下年轻人的喜爱和热情让我特别感动。有年轻人的参与,曲艺传承会越来越有希望。”鲁俊美欣慰地说。

培育曲艺生存发展绿色生态

73岁的国家级非遗项目木板大鼓代表性传承人刘银河倾情表演,刚参加完高考的外孙程大龙弹弦伴奏;张君丽演唱梨花大鼓,儿子宋一越弹弦伴奏。此次展演中,祖孙档、母子档组合格外引人关注。人们在欣喜曲艺家传后继有人之余,也看到了曲艺伴奏人才培养的隐忧。

“当年让儿子学弹弦伴奏,也是看到了伴奏人才的缺失。”58岁的张君丽说,学弹弦伴奏要想“出师”,少说也得一两年,而学习演唱相对容易。因此,大多数人都选择学演唱,很少有人学伴奏。许多传统曲艺都曾出现过伴奏人才断档的问题,张君丽也曾为梨花大鼓缺伴奏的演员而着急。当时她跟儿子宋一越促膝长谈,建议他学习伴奏,在提升演奏专业水平的同时,夯实理论素养。听了母亲的建议,“80后”宋一越大学毕业后,选择去北方曲艺学校进修,专业学习伴奏和曲艺理论,成为一名具有理论基础的职业琴师。

人才培养除了要覆盖各个工种,还要完善人才年龄梯队建设。国家级非遗项目京东大鼓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姜子龙担忧地说,如今京东大鼓琴师的年龄大都在六七十岁,“五十多岁的都算年轻人”。目前,曲艺从业者年龄偏大是不争的事实,尽管经过传承人和非遗保护单位的努力,青年人才陆续涌现,但相对需求缺口仍是杯水车薪。更遗憾的是,有些好不容易培养出的青年演奏师因种种原因无法从事相关专业工作。

非遗曲艺保护不能仅局限于保护传承人,参加此次展演的许多曲艺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都表达了同样的心声。他们认为,应当建立稳定的全方位、常态化机制,从曲本创作、音乐、表演等到人才培养保障,到演出场地维护等,实施覆盖各个工种与环节的总体保护方案,在目前所取得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培育曲艺生存发展的绿色生态,催生出适宜曲艺传承保护发展的社会大环境。

[责任编辑: ]

让传统曲艺活出“精气神”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