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90年 上海音乐厅从艺术殿堂到市民客厅

时间: 2020-08-25 10:31:10 来源:90年 上海音乐 作者: 90年 上海

■ 马亚会

据《劳动报》消息,作为上海城市文化中心和地标之一,上海音乐厅承载了许多上海人的城市记忆。它是中国第一座专业音乐厅、第一座整栋平移的文保建筑,是上海市民心中经典音乐的殿堂、时尚音乐的窗口、艺术普及的家园。

历经90载岁月变迁,这栋古老的建筑几经波折,不仅没有湮没在历史浪潮中,反而像一位长者一样,在亲历和见证了上海城市文化建设与市民精神生活的发展变化后历久弥新。90年,关于它的传奇很多。近日,记者独家专访了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在这座90岁的文保建筑里,方靓为我们讲述了四个关于勇气、突破、蜕变和初心的故事。

-勇气-

一次平移两度更名

许下三个“承诺”

所有的传奇都源于一个勇敢的开始!上海音乐厅的诞生本身就是一个关乎勇气的故事。1930年,一栋由华人设计建造的西方古典建筑在上海拔地而起,与大世界、青年会一街之隔,这里就是上海音乐厅的前身“南京大戏院”。

以美国歌舞片《百老汇》启幕,南京大戏院成为全国第一个放映外国电影的剧场,从那时起,这个舞台就开始领跑时代。1949年,初次更名为北京电影院,1959年再更名为上海音乐厅至今。

两度改名,从表面看仅是一个名称上的变化,而实际上却确立了以后几十年上海音乐界的中心舞台。因为正是从那时起,上海音乐界有了一个称心的专业剧场,上海音乐家有了展示艺术风采的舞台,上海市民也有了一个欣赏音乐的固定场所。整个20世纪下半叶,上海音乐厅一直是上海城市高端文化生活的中心。

直到2002年,72岁的上海音乐厅再次迎来了新的抉择。为配合城市改造规划,那一年,重达5650吨的音乐厅在原址基础上抬升了3.38米,并向东南方向平移了66.46米,这在全国建筑平移史上都是一个奇迹。

2014年,这座历史悠久的音乐厅又成为上海国有剧院的第一个尝鲜者,牵手商业品牌森海塞尔,并向申城许下了三个承诺:增加场次、降低平均票价、增加公益票发售。虽然争议不断,但在那三年里,上海音乐厅通过引入社会资本,带来了更优质的惠民服务、繁荣了演出市场却是不争的事实。

-突破-

8年泡制一杯“茶”

10元票价始终没变

更难得的是,不断重生的上海音乐厅,也不断突破着传统古典乐只在殿堂演奏的壁垒。2012年,一档全新的公益品牌“音乐午茶”在音乐厅首次亮相。回忆起创立的初衷,方靓坦言,就是希望让古典音乐能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然而,10元“白菜价”能听一场什么品质的音乐会?最初,许多观众持怀疑态度,这也让“音乐午茶”的起步变得异常艰难。“第一期真的是跑到马路上去把观众请进音乐厅来听。”

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爵士、民乐,包括一些实验性较强的曲目纷纷在这里上演,钢琴家宋思衡、小提琴家王之炅等本土音乐家更是不止一次登台演奏,“音乐午茶”逐渐让大家相信,低门槛也有好音乐。

如今在上海音乐厅,每个工作日的中午12点至1点,富丽堂皇的南厅都会上演一场小型音乐会。前来赏乐的听众,有的是附近的上班族,有的是上了年纪的老乐迷,午间的一小时,是他们的心灵与音乐的一次诗意对话。

方靓告诉记者,“音乐午茶”年均演出240余场,6000人次的艺术家曾在这里分享他们的音乐,万余首曲目被演绎,这杯泡制了八年的“茶”已经陪伴申城17万观众,度过了属于他们的美好时光。

-蜕变-

10年原创路

从“码头”到“源头”

精耕古典乐、室内乐,主动承担艺术普及的责任,这些年里,上海音乐厅被申城听众冠上了“亲民”的美誉。但这些并没有让音乐厅沾沾自喜,反而激励它在保持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继续探索起音乐的无限可能。

扶持青年音乐人是第一步。事实上,自2002年平移以来,上海音乐厅就一直深耕于此,“青年成就”“音乐午茶”等品牌陆续推出。许多人不理解,做名家名团吸睛又吸金,为什么要选择寂寂无名的年轻乐手?

从事剧场管理十余年,方靓何尝不知其中艰辛。但她更明白,所有文化行业一定是内容为王,没有好的内容,一座剧场只是一个空壳子。“音乐厅应该站在一个支持音乐家的角色,通过我们的资源来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90年 上海音乐厅从艺术殿堂到市民客厅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