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究竟谁能成就孩子的未来?
时间: 2020-08-18 17:41:14 来源:素质教育与应试教 作者: 素质教育与应教学的管理制度,同样要与之相配:比如,开设更多、更好的必修和选修课程,为不同能力和志趣的学生提供选择;能够给予学生更多自由探索空间,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意愿和内驱力;提供更包容的校园氛围等等。
与此同时,在高考改革的呼声下,考试内容和高考制度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将逐渐摆脱“应试化”和“一考定终身”。
比如,考试科目和命题内容将进一步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考生实际,更科学地考查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探索多元多次录取机制。
理想的考试评价,一定是既能满足对各类人才的选拔,又能始终把正评价导向、教育方向。
未来,哪怕面对高考指挥棒,素质教育也不应该被怀疑,它不是一个可选项,而是一个必选项。
因为教育所指向的,不仅是孩子十八岁时,在一张考卷、一次考试中的表现,还应包括为长远人生做准备的能力,能在未来具备全球胜任力的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顺应人的培养规律的素质教育,才是真正的赢家。
“南京一中事件”背后的反思
在某种程度上,“南京一中事件”的讨论和发酵,很可能成为中国素质教育推行中的一个“重要时刻”,无形中重塑着我们的教育生态。
它所带来的影响正面与否,取决于社会、家长和学校如何看待这一事件,有怎样的反思。
外滩君认为,这一事件背后至少需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
反思一:唯“升学率”“高分人数”至上的社会风气
今天,整个社会衡量和评价一所学校的教育成果,还停留在“升学率”“高分人数”这样一个简单的数字上。
南京一中仅仅因为400+的高分人数不如同级学校,就瞬间点成了众矢之的。
应试成绩,的确是对一所学校的重要评价指标,但是如果唯“升学率”、“高分人数”至上,甚至达到锱铢必较的程度,就是逼着学校走向应试教育。
太过于依赖于一个分数、排名这样的数字,会让我们陷入集体无意识的盲目当中。
高考成绩排名第一的学校,就一定比排名第二的学校,更适合孩子的发展?A学校清北录取人数比B学校少,就意味着A学校的教育是失败的?
没有正确的“教育评价观”,何谈素质教育的落地。
在评估一所学校时,教育经费的投入水平和使用效益、个性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不同学科的均衡发展水平、学生的成长性评价… …这些是否比单纯的考分排名,更能说明问题?
反思二:家长希望“立马看到结果”的短视心态
家长,无疑是最直接绑架学校的群体。
如果家长紧盯着分数和排名,对学校的任何教育改革和探索,都要求“立刻看到结果”,这无疑会大大影响到学校的决策。
“南京一中”事件,是否会让有很多原本想要尝试教育改革、希望留给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空间的学校,吓得闻风收紧?
是否有一些学生,本可以在除了题海之外有更多色彩,却失去的一次兴趣发掘、一场自我认知、一次成长的机会?
说到这里,外滩君想起一位学生家长,讲自己是如何给孩子择校的。
当初摆在孩子面前的有A和B两所升学率都很不错民办学校,A甚至还要高于B。听了学校宣讲会后发现,A对学习抓得更严,而B更偏向全面发展。
举棋不定的家长,找了个放学的时间,在两所学校门口都转了一圈之后,果断拍板选择了B。理由是,从B学校走出来的学生,脸上洋溢着比A校更灿烂的笑容。
这位家长说,如果成绩少几分,换来孩子三年中学生涯这样的笑容,值得。
反思三:学校要有自己的判断和坚持
每年中高考结束,在比拼“一本率”、“高分段人数”,以及“状元学生”的教育竞技场上,学校似乎很难保持淡定和从容。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