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大山深处一朵守望的“云”

时间: 2020-08-17 07:15:13 来源:大山深处一朵守望 作者: 大山深处一朵

原标题:大山深处一朵守望的“云”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豪

疫情期间,西吉县三合中学学生随着云团课做洗手操。受访者供图

因为一个约定,2019年夏天,霍可涵参加了复旦大学第21届研究生支教团,来到宁夏西吉县将台中学,进行为期1年的支教志愿服务。

在前往这所乡村中学的路上,她脑海里不断浮现出与该校一名学生相识的经过。2018年,大三学生霍可涵作为志愿者,参加了复旦大学研支团主办的西部学子励志游学计划。

在参观复旦校园、夜游外滩、游览博物馆等活动中,一个名叫赵疆廷的宁夏男孩总是用一双“饥渴的眼睛”紧紧锁住外面的世界。然而,问及他的感受时,他却“惜字如金”。直到分别的日子到来,他才怯生生地问霍可涵:“老师,你要和我们一起回去吗?”

在那张写满“渴望”的面庞前,霍可涵不由自主地点了点头。她告诉赵疆廷:“一年后我就去你们学校支教当老师。”

然而,真正走进西海固,看到眼前沟壑纵横的黄土地,霍可涵才意识到,要完成这个约定并不简单。

霍可涵记得,新学期正式开始之前,她与队友在当地一个村子开办扫盲班,试了很多方法都收效甚微,直到用了当地老百姓最熟悉的麻将牌当“道具”,扫盲效果才有所提升。

受地域、经济、交通的局限,当地孩子的眼界和思维与同年龄段的城市孩子有不小的差距。

“不少同学去过最远的地方是30公里以外的县城,他们对未来的规划则是初三毕业后去银川打工。”霍可涵从小在城市长大,她熟悉了这里的生活后方才意识到:在贫穷之外,孩子们最严重的问题在于缺乏理想。

此后,在与贵州、新疆、云南等地的复旦大学支教团成员交流时,霍可涵发现,自己看到的问题在西部地区普遍存在。

为此,在承担主课教学之外,霍可涵与另外两名支教队员共同负责将台中学的足球队、文学社、广播站、图书室、合唱团、话剧社6个兴趣类社团的日常工作,力争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但仍然缺少一个联动机制去解决更大范围内的共性问题。”作为第21届研支团的负责人,霍可涵没有停止思索。

疫情之下,教学阵地从线下转变为“线上+线下”,这让她有了主意——借助线上教学模式,让来自西部、来自大山的初中孩子在同一时刻连线复旦,看到不一样的世界。

今年4月,霍可涵返回阔别4个月的支教岗位后,迫不及待地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其他22名支教团成员,大伙儿一拍即合。

“西望·云团课”系列活动很快进入筹备阶段。研支团联合复旦大学“青年讲师团”、复旦大学各基层团支部,邀请各领域优秀复旦青年,广泛征集有新时代特点、有复旦特征、有专业特色的优质团课。

2020年复旦大学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新闻学院2020届毕业生吴雨浓是第一节团课的讲述者。五四青年节前夕,她以“热爱·坚持·勇气”为主题,在“云端”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3个故事。

“第一步,是要寻找自己究竟热爱什么。”分享第一个故事时,吴雨浓告诉孩子们,大一时她曾去西藏支教,认识了热爱藏文书法的丹增次旺。出于这份热爱,这位藏族中学生正在努力学习英语,以期在未来传播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坚持”的感悟来源于一次暑期新闻实践活动。吴雨浓曾深入柴达木盆地采访调研,在这里,她认识了一群几十年如一日奋战在生产一线的石油工人。这份敬业精神让她意识到,“当你坚持的事情是为更多人谋幸福,当你怀揣着为更多人而行的理念和信念,就会拥有更大的勇气和动力去坚持”。而这恰恰是她想提供给孩子们的精神“食粮”——或许不是每个人都能走出大山,但在平凡工作中默默坚守,同样能创造人生价值。

第三个故事关于“勇气”。吴雨浓讲述了自己在非洲实习的故事。她提到了中国驻埃塞俄比亚大使馆一位老师的话:“非洲太需要年轻人了,不仅需要你们去参与建设,更要用你们的知识和胸怀去聆听去表达,才能化解误会,真正走到别人心里。”

“丹增次旺是和孩子们一样的中学生,柴达木盆地的石油工人也和孩子们有地域上的接近性,我希望通过这些身边的例子,让孩子们树立信心。”吴雨浓觉得,“非洲或许很遥远,但我希望他们能够从中了解到更为广阔的天地,让自己的未来有更多可能性。”

大山深处一朵守望的“云”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