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走进深圳声乐季第四天: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及全国声乐邀请赛谢幕

时间: 2020-08-13 14:32:06 来源:走进深圳声乐季第 作者: 走进深圳声乐

“深圳声乐季”自2020年8月8日开幕以来,备受各界关注,各类课程、比赛也在紧锣密鼓地开展,同时在8月11日还举办了“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及“全国声乐邀请赛”决赛。

(图:中国声乐高峰论坛)

“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于11日上午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召开。

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尚博英;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朱世平;

演奏家、重庆市歌剧院、湖北省歌舞剧院副院长秦德松;

歌唱家原广东省歌剧院副院长吴哲铭;

歌唱家、中国歌剧舞剧院歌剧团团长田彦;

指挥家、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副团长李心草;

歌唱家、声乐教育家、原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王秉锐;

歌唱家、湖南师范大学博导王宏伟;

歌唱家、湖南师范大学硕导石倚洁;

音乐人、中国唱片总公司副总经理侯钧;

诗人、词作家唐跃生;

艺术制作人、“深圳声乐季”行政总监曾震宇;

作曲家、原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姚峰;

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刘德平;

乐评人、《歌剧》杂志副主编游暐之;

理论家、《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

等25位专家出席论坛并发言。

论坛由音乐理论家、上海音乐学院教授萧梅主持,围绕中国声乐艺术的发展,分为四大议题:人才需求与院团经验、人才需求与院校经验、深圳龙岗区经验以及总结和展望。

(图:“中国声乐高峰论坛”专家合影)

人才需求与院团经验:人才转型,创作转型,努力做好校、团衔接工作

专家们介绍了院团的基本情况以及近年来歌剧排演的情况,并表示,现在院团的人才培养正逐步从声乐演员向歌剧演员的方向转变。同时院团也要在努力做好与艺术院校的人才衔接工作。“希望院校学生多前往院团参与实践,以便更好地进行院校与院团的衔接,尽快完成从学生到演员的转变。”田彦说。此外,专家们还提出了中西交融、中西互建的问题,一方面继续“洋为中用”引进外国专家,一方面“是否可以考虑‘中为洋用’,请外国专家写作中国作品,这也是目前中国国家交响乐团在做的事情。”李心草说。

人才需求与院校经验:加强传统音乐培养及声部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家们普遍认为目前国内艺术院校的师资队伍良莠不齐,强调在师资队伍建设上要建立更加严格的标准;同时,对声乐人才的培养要以道德培养为先,并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音乐的培养为落脚点。“很多孩子站在舞台上唱外国作品很好,但是唱中国民歌不行,唱中国戏曲更不行。这说明我们在人才培养方面还有欠缺,我们应该首先要在院校教学上解决这些问题。”王宏伟说。另外专家们还表示,院校方面也存在与院团工作衔接不畅的问题,刚毕业的学生很难马上踏入工作岗位,需要院团来协助院校继续培训。对此石倚洁认为,院校和院团应该共同合作搭建桥梁,让学生在学院里把这道“鸿沟”尽量缩短。

在院团和院校人才培养的环节中,由于工作原因无法来到现场的作曲家、中国音乐学院院长王黎光和歌唱家、解放军文工团副团长雷佳通过视频连线的方式,分享了声乐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二位专家一致强调了现阶段应特别重视中国声乐的声部建设问题。

深圳龙岗:成功经验分享

在谈到龙岗经验方面,诗人、词作家唐跃生,艺术制作人、“深圳声乐季”行政总监曾震宇,深圳市龙岗区文化馆馆长万剑,作曲家、原深圳音乐家协会主席姚峰,深圳市龙岗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刘德平分别介绍了龙岗区举办类似活动的成功经验,以及声乐季落地龙岗的基本情况。

总结与展望:搭建桥梁,凸显声乐季示范作用

论坛最后的总结与展望部分,由乐评人、原《音乐周报》副主编陈志音,乐评人、《歌剧》杂志主编游暐之,理论家、《人民音乐》副主编张萌分别发言。“‘深圳声乐季’不仅是青年声乐人才展示自我、相互交流的平台,更重要的是他们从学生到演员,从校园到院团,从课堂到舞台的一座桥梁。”陈志音说。专家们纷纷点赞“深圳声乐季”,认为虽然刚刚步入第二届,但是已经有了很高的人气和非常好的口碑,而且学员水平也在逐年提高。“我认为它是一个集学术、艺术、实践为一体的实实在在有效果、有成绩的高含金量的人才培养项目。”游暐之说,“通过短时间的集中学习,让学员们明确自己今后艺术道路的走向。”张萌认为,“深圳声乐季”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而且它的示范作用正在慢慢地更加凸显出来。

走进深圳声乐季第四天:中国声乐高峰论坛及全国声乐邀请赛谢幕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