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连线」实验室“小神手”单手拧盖单手加样,六分钟可完成“一板”样本
时间: 2020-08-13 12:57:28 来源:「疫情连线」实验 作者: 「疫情连线」在沈阳市支援大连检测医疗队中,有位被称为实验室“小神手”的队员,他就是沈阳市第六人民医院于洋。
8月12日,记者连线正在隔离休整中的于洋,称呼他为“小神手”时,他不好意思地笑了,“‘一板’样本是96个孔,每个孔就是一个样本,正常情况下是一个人拧开样本盖,一个人往里加样,我自己就可以独立完成这项工作。6分钟,以前在市疾控支援的时候,大家计时比赛过。其实没啥秘诀,就是干得多了,太熟练这套操作,自然就快了。”
虽走过艰辛 却不断收获了精湛的技术
8月3日白班,大家在完成了院内患者、陪护及院内医护人员的样品检测工作后,晚上迎来了当日第一批11箱2196个单管单采的高风险地区样品。“这是第一批,还有第二批半夜再送来,看来今晚压力不小啊!”董雪队长边拆包边和队员们说着。李欣副队长笑道:“不怕,我们有小神手呢。”大家所说的“小神手”就是于洋,他可以一人单手拧盖单手加样,六分钟即可完成96孔板的加样,也就是别人出“一板”的时间,于洋能完成“两板”。
“小神手”是如何练就的?于洋称,其实就是干得多了自然就熟练了。从疫情开始,于洋便主动请缨率先加入到市六院应急小分队。开启了一个个连续24小时的坚守模式,“在医院没白天没黑夜地奋战了50多个日日夜夜。之后随着境外输入性病例的增加,我再次主动请战加入应急小组,继续奋战在抗疫一线。”
之后,于洋又支援沈阳市疾控中心的检测工作,“在市疾控中心支援的日子,检测工作量更大,然而在这两个多月的时间里,在市疾控专家的带领和指导下,检测流程不断优化,检测速度不断提高,检测质量也越来越高。我们虽走过艰辛,却不断收获了精湛的技术。”
每一次“进舱” 都觉得神圣而自豪
“奔赴异地,与市疾控的战友们重聚,我们从拆箱、组装仪器的前期准备,到接收,核对,编排标本,再到加样,提取,报告结果,处理标本,紧绷的弦从未有一刻松懈。”连线中,于洋称,虽然平均每天面对着4000余份、20000余人的样本,工作量很大,工作时间也很长,但他似乎已经适应了这种节奏,“并没有感觉到身体或者心理上的超负荷,反而每一次‘进舱’都觉得神圣而自豪,浑身充满了力量,觉得是用这种方式守护着大连人民。”
“工作开展之初,并没有预期的顺利,我们面对着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所有的流程都需要不断磨合,在我们的领队、市疾控中心董雪主任的带领下,团队顺利进入到最佳状态。”于洋说,在大连支援的每一天都是“战斗”,还记得8月4日一早,下一组队员来换岗,检测工作仍在快速有序地进行着。样品接收室还有九箱样品。由于是高风险标本双层密封袋包装,拆包难度系数较高。手痛了,磨破了,仍然坚持着。大家一心想快一点,再快一点,再快一点。“每次清场‘出舱’,大家脱掉防护服,看到彼此流淌着汗水的脸颊和湿透了的内胆衣,还有脸上深深的勒痕,长出口气,相视而笑。”
夫妻俩用各自的坚守 为两座城市筑起“防护墙”
于洋告诉记者,在大连期间正值最热的时候,“在炎热的夏季穿防护服啥感觉,就像套上一层塑料袋,每天身上跟水洗过一样,但我在沈阳的时候就一直在一线工作,所以这些我都习惯了。”
当日,在市六院的连线中,于洋的爱人刘姝舒也在一旁默默地看着视频那端的爱人。“还记得那天接到领导电话,询问我是否愿意加入到由市疾控和各市级医院组建的应援队。”于洋称,一旁的妻子听见那话那端的“大连”两个字,便看着他坚定地点了点头,“我立刻会意,也许这就是同样作为检验人的默契以及不畏艰险、迎难而上的使命感。”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