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排朗读剧上写作课,这群老年人在阅读中安心度疫

时间: 2020-08-10 16:08:34 来源:排朗读剧上写作课 作者: 排朗读剧上写

疫情期间成立的线上“小橘灯读书会”深受大家欢迎,每周一次活动都有不同的主题,至今已经举办了24次线上活动,读了近百本书。薛晓萍还别出心裁地把《项链》《女巫的面包》《渔夫和金鱼》等经典改编成“朗读剧”,请老人们分角色朗读。“大家自己录音,每读一段停顿两分钟,再配上音乐,就用这种‘土办法’录制成一整部剧。”薛晓萍记得,录《皇帝的新装》时,老人们全都被故事逗乐了,把疫情的焦虑彻底抛到了脑后。

这些“朗读剧”后来在北京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反响特别好,16位老人还做客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音频客户端“云听”,与全国听众分享了自己的读书心得。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当晚,薛晓萍正和6位花甲志愿者在“云会议”上讨论下周的活动主题,手机上突然弹出老人们给她发来的照片——原来,银龄书院重读书香青春的消息在《新闻联播》中播出了。虽然只有短短十几秒,却给老人们带来极大的鼓舞。

“我要特别感谢孟群丰、冯秀平、高平、杨汶、张丽颖、郭铁兰这六位老人,作为志愿者,他们每周都要开策划会、写活动方案、组织接龙、主持活动,会后还要撰写活动总结和读后感。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读书活动不会这么丰富多彩。”薛晓萍说,读书会不仅仅是阅读,也给老人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的平台,只有这样,大家才能快乐地坚持下去。

坚持公益,她在阅读推广中传递温暖

“疫情之下,看得见的是一些企业受到重创,看不见的是老年人的内伤。”说到这里,薛晓萍的语气沉重起来。“最惨烈的,大年三十晚上,住在养老机构的一位老人打来电话,她的独生子没了,可我当时也不能去看望她,怎么办?我们常跟老人说,阅读是最长久的陪伴,那段最艰难的日子,老人把杨绛的《我们仨》读了三遍,还参加了养老机构的读书活动。”

养老机构解封后,薛晓萍和大家重读《红星照耀中国》

七月底,养老机构刚一解封,薛晓萍就带上鲜花和小礼物,赶去探望老人们,和大家重读《红星照耀中国》,一起聊天、唱歌、讲故事。“不同的老人有不同的内伤,想要解忧唯有读书。”薛晓萍说,把阅读作为一种养老模式,正是她创办银龄书院的初衷。“来我们这儿的有失独老人、丧偶老人,也有重度抑郁症患者,还有盲人、孤老,阅读就是他们的避难所,带给他们阳光和笑容,有的老人还在很多报刊发表了自己的读书笔记,精神面貌大不一样了。”

2006年,因为母亲和大姨、姨夫三位至亲接连去世,薛晓萍也曾遭遇生命中的至暗时刻。当时,她毅然决然地关掉了正在经营着的两家事务所,开始出入各大养老院做义工,给老人们读书、送书,并创办了银龄书院,在社区、图书馆、书店不定期地为老人们举办公益阅读活动。

“我三岁多父亲就没了,是在街坊邻居的关爱下长大的,感恩是我的生命底色。”十几年来,薛晓萍坚持分文不收,完全靠自己的投入和志愿团队的帮助,带领银龄书院在全国各地举办了近千场阅读活动,为十几万老人提供了阅读的慰藉。她本人也获得北京市“金牌阅读推广人”称号。“自从创办了银龄书院,我就像枯木逢春,越做越温暖,感觉比挣多大的钱都要富有,可以说是无怨无悔。”薛晓萍总是说,老年人给她的爱和赞美太多了,而她所能回报就是,“帮助老年人重拾阅读力,能温暖一个是一个。”

一直以来,薛晓萍有个最大的心愿,就是为银龄书院找到一个固定的场所,让爱阅读的老人们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家”。“我们可以给周边的社区免费讲课,以课程换空间,或者冠名都可以。”虽然疫情期间原本有合作意向的空间又搁置了,但线上课程也为银龄书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线下课一次最多几百人,但线上直播一开机就有9000多人在线,累计观看人数达到250多万,特别是《新闻联播》播出后,不少外地读者都打来电话咨询,关注老年阅读的人更多了。”还有的公司看中了银龄书院的流量,想让薛晓萍在直播中带货,但她一律没点头,她说:“如果真的要带货,也只有书了,还必须是我看过的书。”

排朗读剧上写作课,这群老年人在阅读中安心度疫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