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重庆:沧桑巨变中的城市记忆,和尚化缘修桥,“鲁班”指点解难

时间: 2020-08-10 03:14:49 来源:重庆:沧桑巨变中 作者: 重庆:沧桑巨

赵锡文 今年89岁,重钢退休工人。赵老1931年出生在南京,抗日战争打响后,1939年底,他跟着父母迁居重庆。在重庆生活了80余年的他,对八桥的情况非常熟悉,喜爱文史的他,脑袋里还装满了大渡口不少的历史人文故事,堪称一部“活方志”。

每座古桥都承载着历史的记忆

第二座桥当年就在创新村这个院子里

第三座桥在新世纪大渡口商都门口

上周的报道,我们讲述了重庆大渡口区八桥镇名字的由来以及长渠八桥中第一座桥的故事。笔者将继续随着赵锡文老先生的回忆,沿着长渠的流向,去实地寻访余下的几座桥和几乎消失在沧桑巨变中的城市记忆。

长渠第二桥,位于创新村

长渠流经的第二座桥坐落在石板场后面的曾家河沟,也就是现在的大渡口创新村内。这里曾住着一曾姓的大户人家,曾家河沟因此得名。

在这里,长渠拐出了第三道湾。据赵锡文老先生回忆,在第三道湾内因地势落差较大,还有几块大石头,湍急的流水冲刷在石头上,水声如雷能传出老远。最初的曾家河沟也没有桥,长渠回水间只有几个石墩供行人过河。

那么这座桥是怎么修起来的,又是什么人修建的呢?赵老娓娓道来了一个小故事。

明末清初时期,当地佛教盛行,寺庙林立,当时仅在马王乡附近,大大小小就有不下50座寺庙,差不多一条街就有4-5座寺庙。例如曾家河沟附近,比较有名的寺庙就有九宫庙、朝阳寺、双山寺等。

这座桥的修建,相传是源于两名来自峨眉山的和尚,俩人是师兄弟,云游四方来到此处,见此地佛教氛围浓厚,于是双双选择在此驻锡讲经,普及佛教。

当时信奉佛教的人很多,来来往往的皆是和尚、尼姑、小沙弥和朝山拜佛的善男信女们。来往的人多了,过河就成了一个大问题。有一次,来自峨眉山的这两位和尚相约外出化缘,途经曾家河沟,师兄在跳磴桥上避让他人时,一不小心滑落河中,同行的师弟赶紧伸手把师兄拉上岸来,一番扑腾,两位和尚身上穿的袈裟全打湿了,都显得非常狼狈。经此有惊无险的一遭,两位和尚慈悲为怀,感念民众交通不便,于是发心立愿,要四方化缘在此处修建一座桥。

一开始,两位和尚就找到了曾家河沟旁的曾家,准备和曾家一起商量修桥一事。登门拜访后才得知,曾家虽然祖上确实算得上家境殷实,但因后人染上了鸦片,败光了家业,如今对出钱修桥这件事已是有心无力。尽管如此,曾家的几位老人还是表示,有钱捧个钱场,无钱捧个人场,他们愿意承担修桥的后勤服务工作。

于是,两位和尚踏上了各处化缘的漫漫长路。经过几个月时间,两位和尚筹齐了修桥的钱,曾家人也履行了他们的承诺,将曾家大院变为了修桥人的歇脚处和伙食团。曾家老太太每天坚持烧茶、煮饭。在大家齐心合作的努力下,一座长十余米,宽五六米,有两个石墩,略带一点拱的石桥横跨在了长渠回水湾上,使得大家的出行都方便多了,过往行人无不交口称赞。

在修桥的那段日子里,两位和尚也常来曾家大院,曾家那些吸食鸦片的后辈,也为大家齐心修桥的善举感动,加之两位和尚的劝导,于是慢慢戒掉了大烟。其中还有一个曾家的后人,一改游手好闲后,当了个算命先生。由于他每次给人算命,大致能说中七七八八,但又经常还差那么一点点精准。于是他便给自己的算命摊子挂上了“曾一点”的幌子——算得准的,那就是曾先生的灵犀一点通;遇到说他算不准的,他也不恼,只笑着解释,“曾(增)一点”就是差那么一点儿,还需要补上噻。因此,“曾一点”也成为了当时当地的一个名人。

在赵老的记忆中,这化缘修成的石桥也比较简朴,没有镌刻正式的桥名,有的人因为此桥是和尚化缘修建而成的,就叫它“和尚桥”;也有的人因为此桥地处曾家河沟而称其为“曾家河沟桥”。因为桥上来来往往的大多数是求神拜佛的善男信女,这座桥本身也传播和承载着慈悲和善意的故事,赵老自己又为这座桥取了一个更有诗意的名字,叫它“万佛桥”。

重庆:沧桑巨变中的城市记忆,和尚化缘修桥,“鲁班”指点解难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