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难忘的一次极地大营救

时间: 2020-08-02 08:51:05 来源:难忘的一次极地大 作者: 难忘的一次极

“雪鹰12”直升机成功救援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人员情景。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中外救援队员们在协商救援行动细节。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摄

在南极,来自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科考人员和睦相处,亲如一家。无论谁遇到危险,不问来处,大家都会施以援手。在这里,更能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涵义。

为寻访当年“雪龙”号极地大营救那段历史,2019年10月,我踏上南极。远远的,白茫茫中,五星红旗格外耀眼。中国长城科考站站长刘雷保在凛冽的寒风中迎接我们。

白、蓝、墨,是这里的底色。去掉繁华,大美至简。阳光下,巨大的冰川幽蓝,神秘莫测。

南极大美,却也大险。在这里,你会邂逅最原始的美丽,也会遭遇最艰难的险境。

2013年12月23日,俄罗斯科考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静静停靠在联邦湾海域。靠近南极磁点的区域,冰层厚,浮冰多,天气恶劣多变。刚刚还是艳阳天,瞬间狂风卷起,裹挟海上大大小小的浮冰,直冲船体。

奔赴

处于极昼的南极罗斯海域,午夜2时以后才渐渐地漫过一层墨色,寂静的天空,繁星点点。

23日凌晨5时2分,中国极地科考船“雪龙”号安静的船舱里,突然响起电话铃声。“Mayday!”这是国际最高等级的求救信号!

船长王建忠从睡梦中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得知俄籍“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困冰海,74名船员和乘客危在旦夕。

原来,一些旅客没有按照船长规定的时间从冰盖上返船,耽误了撤离时间,导致“院士”号被困浮冰。令人担忧的是,船体严重受损,两座巨大的海上冰山,正分别从船头两舷缓缓靠近,距离已不足1.2海里。如果形成浮冰挤压,船只侧翻,在南极海域,就意味着面临绝境。

船长发出了求救信号。

中国“雪龙”号是距它最近的船只,约600海里。王建忠的本能反应是“救人”!他和领队刘顺林一碰头,决定一边向国内报告,一边着手救援准备。

中国国家海洋局很快批准了救援行动。“雪龙”号迅速向东南调整航向,以最大航速驶往俄船被困海域。法国“星盘”号也加入了救援行列。

一场国际极地大救援就此拉开帷幕。

在最大风力达到11级的海面,船头击起的浪花高达20多米,船外大雾笼罩,能见度极低,“雪龙”号在风雪交加的巨浪之间时隐时现……12月27日,“雪龙”号和“星盘”号几乎同时到达俄船只被困的区域,救援方案很快确定:两船一前一后,分工合作,破冰前行,靠近“院士”号实施救援。

随后传来一个坏消息,“星盘”号因为补给不足,主机故障,无力破冰而退出救援。

当时,破冰能力更强的澳大利亚“南极光”号远在八九百海里之外,即便以最快速度赶来,也要两三天时间。“雪龙”号决定先单兵突进,一边破冰前行,一边等待“南极光”号的到来。

眼前,冰情完全超出了预期。大片浮冰铺满了海面,最大直径近千米,厚度也达到3至4米。最要命的是,在风和洋流的作用下,浮冰快速流动,刚刚破冰开出的一条水道,很快就闭合了。“雪龙”号就这样义无反顾地挺进茫茫天地间……

救援

在发出求救信号时,“院士”号已经被困一天一夜。随着时间的流逝,聚拢的冰块冻得更加结实。浮冰挤压得“院士”号纹丝不动,船体外壳的水线附近已经出现了一条裂缝。眼看着冰山慢慢漂过来,越来越近……各种尝试都以失败告终。

当五星红旗出现在“院士”号的望远镜视野里时,被困多日的紧张、焦躁和郁闷的人们,情绪开始渐渐舒缓。

12月28日,“雪龙”号到达距离“院士”号6.1海里处,能见度好的时候,已可远远看见“院士”号上的乘客。但冰层太厚,超出了“雪龙”号的破冰能力。它再也无法继续前进,被迫调头返回安全区。而被寄予希望的“南极光”号,也在距离俄船10海里以外的海域受阻。

至此,破冰救船的计划彻底搁浅。利用直升机救人,成为唯一的选择,而拥有直升机的,只有中国“雪龙”号。

难忘的一次极地大营救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