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政治论文 >

浅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基本特征 论文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主要由马克思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

"
论文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依据;方法论原则;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基本特征

论文摘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主要由马克思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四部分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社会主义区别于其他社会形态的基本标准,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的理论依据。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主要由马克思方法论原则、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规定、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四部分组成。坚持马克思方法论原则和社会主义本质规定、价值目标和基本特征,并从本国实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的实现形式,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条基本经验。

一、方法论原则: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

理论思维的成熟是党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要进行深入的理论思考,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科学的思想方法。以往我们对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的论述,习惯于按照社会主义所提出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来理解社会主义,因而往往侧重于马恩关于未来社会特征的预测,而对于社会主义所提出问题的根本方法及基本价值关怀却有所忽视。所以,一旦这些解决问题的方案失败了,就认为是社会主义的失败。用这种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显然这是不足取的。

马克思主义关于“必须把社会主义置于现实基础之上”的方法论原则主要表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来源于实践,同具体的客观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观产生于实践,但实践是动态的,又要因时因地同具体的时间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观的发展。把马克思主义看成僵死的教条,不分时间、场合、国情,照搬照抄,实践已经证明必然要招致挫折和失败。二是接受实践的检验,不断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具有普遍指导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恩格斯的每一个具体观点和结论都是适合现实的,它必须接受实践的检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要根据检验的情况加以修正、补充和丰富。三是在实践中继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及其社会主义观,必然不断面临着当时所未有的许多新情况、新变化、新矛盾、新问题,这就需要后来者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对新的实践做出新的判断和创新,以指导社会主义事业永不停顿地前进。

二、本质规定: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属性和内在规定性,是社会主义社会区别于其他社会的根本标志,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决定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

1.社会主义本质是由马克思、恩格斯揭示出来的。他们在批判旧世界过程中发现新世界,通过理性地扬弃资本主义文明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3]。恩格斯在1894年1月9日致卡内帕的信中,应《新世纪》周刊“用最简短的词语来表述未来的社会主义纪元的基本思想”的请求,摘下了这段话作为答复。他说:除了从《共产党宣言》中摘出上面这句话,再也找不出合适的了。“一切民族,不管他们所处的历史环境如何,都注定要走这条道路,——以便最后都达到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既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这样一种经济形态。”[4]

2.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内涵。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平等而完整的发展,包括人的需要、人的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活动、人的个性等充分发展;人的自由发展即作为主体的人自觉、自愿、自主的发展,不受环境和他人的支配而具有意志与行为自由,按照自己的愿望、兴趣和爱好发展自己多方面的才能,充分地展示和发展自己的个性,人成为自然的主人、社会的主人、自身的主人。实现自由全面发展是人发展的一种最理想的状态。完全达到这种状态需要经过一个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渐进过程。

三、社会主义价值目标

以往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论述,习惯于按照“在批判资本主义的基础上发现社会主义”这一传统模式来推定,而对于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关怀却有所忽视。而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恰恰在于:建立在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科学揭示基础上的价值追求。因为马克思、恩格斯所构建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多层次的:首先,建筑在生产力发展根本作用、趋势和人民群众历史地位、价值选择之上的社会主义客观必然性基础;其次,立足于必然性基础对“后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科学预测;最后,探索实现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形式、方法。必须指出,第一层次的内容是整个理论体系的“理论内核”。相对于第二、三层次内容,它具有指导性和稳定性,集中体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科学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追求主要内容包括:共富、公正、自由、民主、平等、博爱、和谐、团结等。

四、社会主义基本特征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社会制度的更迭,归根到底,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新的社会制度要最终战胜旧的社会制度,归根到底,要创造出更高的社会生产力。马克思说过一句很形象的话:“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7]。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社会制度的任何变化,所有制关系的每一次变革,一种社会制度代替另一种社会制度,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时,清醒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生产在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之后,进入了大机器生产阶段,这时资本主义已经是一种社会化的大生产了。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阐述了生产社会化的含义:一是生产资料社会化,即生产资料由大批人共同使用;二是生产过程社会化,即生产过程变成了许多人相互联系的、相互协作的社会行动;三是产品社会化,即产品成为许多人共同劳动的产品。社会化生产的性质,要求由社会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对社会生产实行统一的组织和管理,并由社会全体成员来享有社会化劳动的成果。这就是说,建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生产社会化的本性所要求的,不是人们主观臆想的产物。而由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总和所构成的经济基础则决定着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产生,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意识形态和以人民民主专政、共产党领导为基础的政治上层建筑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有机统一,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用生产力标准检验所有制结构、公有制实现形式、分配方式和政党的先进性。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358.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30.

[5]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73.

[6]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11.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08.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zhengzhi/159313.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