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政治论文 >

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超越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

" 论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 继承 超越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依托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在此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升华和创新。


党的十七大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1]这更进一步提高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表明党对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重视。而在当今社会,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1],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相通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针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人们的价值取向多元、思想界各种观点相互交织缠绕的复杂局面提出的。而中国传统文化则脱胎于中国的传统社会,两者产生的时代背景不同,反映和代表的阶级利益也不同。于是,有人就认为两者毫不相干,彼此之间没有必然联系,甚至还有人认为两者尖锐对立、水火不容,其实这些认识未免过于武断和偏颇。我们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中国传统文化之间,并不是截然两分或者互相对立的关系,而是可以找到相互衔接、沟通的桥梁的。实际上,现代中国社会本质上是传统中国社会的延续和发展。现代中国的一系列现实的困难问题,都难以和传统的中国历史完全割断联系,而中国古人看待处理历史问题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即传统文化,必然可以成为当代中国建设的有益参考或借鉴。作为党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所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然要心胸开阔,借鉴、吸收全人类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因为中国传统文化本身除了含有的受阶级时代局限的糟粕外,更重要的是它凝结了中国古人宝贵的智慧。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可以相通、相容的,两者的结合也就自然成为可能。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超越

面临改革深入、观念巨变、思想多元的现实,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势在必行。但如何建设?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经验告所我们,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必须与本国的文化背景联系起来。“所谓核心价值体系,除了具有普世的价值因子之外,还具有自身文化的因素。几乎所有国家的核心价值体系都与本国的文化土壤、时代背景联系在一起,并形成具有本国文化特色的价值目标、理念、规范等。”[2]现阶段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只有大量地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养分,才能不断丰富理论,取得实效。事实上 ,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从没有也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它决定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性质和方向。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一直与中国传统文化紧密相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的过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不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伟大的科学真理,适应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需要,而且因为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与马克思主义在许多方面产生共鸣。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3]毛泽东思想无论从内容上(如实事求是、救世济困等),还是从表达形式上(如以“看菜吃饭”、“量体裁衣”说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用“三打祝家庄”说明唯物辩证法等),都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的典范。邓小平理论也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渊源(如重视道德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重德治的思想一脉相承)。“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和超越。当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过程,仍然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中汲取营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取得新成果。“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普及活动,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1]是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新任务。这一任务能否顺利完成,其中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挖掘和利用的成功与否。要想让广大群众深刻了解、认识、信仰马克思主义,当然需要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深入回答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但与此同时,我们更需要做的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前提下,将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转化为群众容易理解、便于接受、富有民族特色的通俗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无疑是极好的素材和凭借。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支柱。两者相互交融,深深熔铸在我们这个民族的血液和灵魂当中,成为中华民族在新时代实现伟大复兴的无穷动力。" 中华民族注重整体意识,认为整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并把实现崇高的道德当作人生最高的境界。例如孔子重视个人死后对后世留下的影响,他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4]为了实现人生的最高价值“仁”,甚至可以付出生命,即“杀身成仁。”他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5]而另一大思想家孟子则主张舍生取义。他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6]这些思想逐渐凝结成为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展开和落实的基础,是对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对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人十分注重荣辱问题,孔子将知、仁、勇作为一个人立身的三项重要品德。鉴于荣辱的重要性,孔子主张有针对性地进行道德教育。他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7] “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继承这些宝贵思想的同时,又注入了鲜明的时代特点和鲜活的实践要求。“在表现形式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道德中主要以‘耻’来阐述荣辱观的局限,把‘荣’与‘耻’这两个古老的传统道德概念切实对应了起来;在具体内涵上,它突破了我国传统文化中把荣辱观仅仅作为道德范畴的局限,从社会主义价值观总体要求的高度,丰富和拓展了荣辱观的内涵和外延。同时,以荣辱观来确定社会道德的界限充满了中华道德文化传统智慧。”[8]

三、依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实际上应该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要求,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鼓舞和激励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但可以 “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保留下精华,而且还可以“脱胎换骨”,增加适应新时代、新形势的内容,焕发巨大的生机和活力。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的启示。
首先,应该在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前提下,贯彻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和而不同”是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之一,它是在承认各个主体之间利益观点差异的前提下,互相包容、互相借鉴,以至达到集众家之长基础上的整合。在各种思潮激荡冲突的当代中国,无疑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放在引领者的地位上。其次,要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种观念体系,根源和服务于实践和社会现实。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固然要加强观念、理论学习,研究和宣传,“但是更为根本的、更为基础性的前提,是要在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和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协调发展和全面进步,更加注重社会公正和社会公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平等地分享社会主义改革和建设的成果。” [9]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才能真正地得到普遍地确立、巩固和提升。此外,我们应该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要充分重视、认真发掘、批判地继承。怀着对祖国先贤的敬意,认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将其中一些宝贵的思想,如“仁”、“义”、“民本”、“和”等仔细整理出来,去掉其不合乎时代要求的内容,发掘其积极向上的因素,并且纳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来。二要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过程中,升华、创新中国传统文化。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文化现象,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精华之处是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通的依据。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需要依托于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也可以得到升华和创新。

参考文献: [2] 祝灵君.国外建立社会核心价值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4-27.
[3] 孙勇胜.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青海社会科学,2002-1-15.
[4] 杨伯峻译注.论语·卫灵公[M].中华书局,1980(166).
[5] 杨伯峻译注.论语·卫灵公[M].中华书局,1980(163). [7] 杨伯峻译注.论语·为政[M].中华书局,1980(12).
[8] 陈忠红.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荣辱观[J].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6-2-88.
[9] 李崇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观念到现实的思考[J].江西社会科学,2007-2-9.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zhengzhi/16982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