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政治论文 >

关于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发展探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思想 实践 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差异,既有理论的抽象与具体实践的简单化的矛盾性,又有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变化所形成的复杂性,因而不能一概而

"

论文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社会主义 思想 实践 发展

论文摘要:社会主义思想与实践是科学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马克思主义的构想与社会主义的现实差异,既有理论的抽象与具体实践的简单化的矛盾性,又有社会发展实际进程的变化所形成的复杂性,因而不能一概而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实践的经验教训和发展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认识作了深入的阐述;江泽民重新规定了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的社会,进一步丰富和升华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一种先进的社会制度,一种进步的社会形态,具有自身内在的本质规定和历史发展的特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曾是无数思想家、革命家以及无产阶级、广大劳动群众反复思考和探索的首要的、基本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正确把握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于今天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构想与社会主义现实的差异

马克思主义者对社会主义的探索既有科学的真理,天才的预测,也有因实践检验而更正的个别结论。相应地,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重大的失误。关于社会主义的构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社会主义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必然性和现实性的理论核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核心发展构成全部人类历史的基础,新的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比较)是“在保证社会劳动生产力极高度发展的同时又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形态,”体现出先进性和优越性。列宁把生产力的发展看作为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强调“苏维埃共和国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生产力,”提高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之一。”其二,社会主义最基本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只能“由社会公开地和直接地占有已经发展到除了社会管理不适于任何其他管理的生产力。”也就是“,我们的第一个要求是:一切生产资料和劳动工具归社会公有。”从而社会主义“同现有制度的具有决定意义的差别当然在于,在实行全部生产资料公有制(先是单个国家实行)的基础上组织生产。” “社会主义的目的(和实质)是:把土地、工厂等等即全部生产资料变为全社会的财产,取消资本主义生产,代之以按照总的计划进行有利于社会全体成员的生产。”其三,社会主义是人们结成平等合作的关系进行联合劳动。“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关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其四,社会主义是实行按劳分配的,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标志之一。并且“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除,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直接的社会生产以及直接的分配排除一切商品交换,因而也排除产品向商品的转化。”其五,社会主义建立过程“,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然后“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正当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财产掌握到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在发展过程中为最终消灭阶级创造一系列物质的和精神条件“,不仅可能保证一切社会成员有富足的和一天比一天充裕的物质生活,而且还可能保证他们的体力和智力获得充分的自由的发展和运用。”

社会主义社会是消灭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必经阶段,马克思主义有关社会主义的构想,奠定了20世纪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基础,对整个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影响。经过社会主义实践的检验,许多思想被证明是正确的,但也有些内容显现了一定的缺陷,被新的理论和实践所克服。

首先,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资料不可能以统一的形式实现社会占有,急于向一大二公的公有制过渡,必将遭到挫折,这已被社会主义历史所证明,因此,社会主义要从现实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在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同时,允许其他所有制发展,实行多种所有制并存。

其次,社会主义社会不可能按照统一的计划调控社会生产力。过于追求高度的计划性,实际往往是由主观意志进行安排。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和发挥生产者的主动性,造成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也使生产与需求之间分离。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唯一和最后的选择,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和方法,社会主义既要有计划,也要有市场。

再次,社会主义社会在生产的产品没有丰富到足以进行全社会统一分配的程度时不可能以统一的方式衡量社会贡献,消灭商品交换和货币关系。按劳分配的原则是在保证不同利益主体不受损害的情况下才能真正实现的,否则就会给正常的经济造成极大的影响,破坏人们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

由于马克思等经典作家对社" 会主义的认识是一种理论的抽象,不能与现实具体的事物作简单的同构,有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因而也就容易出现社会主义构想与现实实践不完全一致。为此,就要以客观的辩证方法加以分析,在发展中推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涵的新发展

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建国初,基本上照搬苏联模式,在相当一段时期,我们党和人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有着偏差和严重失误:过于重视生产关系的变革,忽视生产力的发展;过于习惯立足生产资料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忽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利用多种所有制发展推动市场经济;过于集中权力的管理体制,忽视地方体制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等等,这一切都阻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顺利进行。

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否正确全面,在于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把握上。邓小平在认真分析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重新确定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仍然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关系,中国社会主义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关系。他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改革就是要选择好的政策,而不是脱离社会主义道路。“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我们要发挥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使人民共同富裕起来,这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因此“,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最新成果,是科学而完整的概括和表述;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基本原理,又深刻反映了中国国情,使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达到高度统一。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观包涵着三方面内容,形成了对社会主义的全面认识。第一,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也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邓小平指出“: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解放生产力是为了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相一致。第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如果我们的政策导致两极分化,我们就失败了;如果产生了什么新的资产阶级,那我们就是走了邪路了。”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改革的每一个步骤,都体现消灭剥削和两极分化现象的现实性,但不能全靠强制性手段。第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从生产力的角度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要使人民富裕起来。邓小平指出“: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消灭贫穷。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邓小平为此也说“:社会主义的特点不是穷,而是富,但这种富是人民共同富裕。”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理论解决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最重大的科学社会主义问题,是社会主义认识由传统形态向当代形态飞跃的重要标志,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增添了新内容,作出了积极贡献。

首先,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地位,反映了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关系,纠正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偏重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第一次从三者的统一中揭示社会主义本质,既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又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总结经验教训,反对历史唯心主义。

其次,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既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条件,又是实现共同富裕的保证,体现了目的与手段的统一,强调了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制度同资本主义制度和一切剥削制度鲜明区别开来。

再次,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基础上把握社会主义本质。社会主义本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灵魂,它通过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社会制度的建立体现出来,是实在形态的现实社会主义本质。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解决共同的问题,消灭贫困,防止腐败、不公,避免两极分化。

邓小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为实现社会主义目的,使全国人民富裕起来,而积极实践。他提出“:在政策上,我认为要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企业、一部分工人农民,由于辛勤努力成绩大而收入多一些,生活好一些,生活先好起来。一部分" 人生活先好起来,带动其他地区、其他单位的人们向他们学习。这样,会使整个国民经济不断地波浪式地向前发展,使全国各族人民都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为了使社会主义尽早地体现出优越性,邓小平正确地选择农村进行改革为契入点,对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为内容的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农村生产积极性。在几年的时间里,农村经济全面快速增长,农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开创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时代,在全国范围内基本初步解决了大多数人的最紧迫的温饱问题。随后又推进城市改革,使这场改革浪潮席卷全国。改革带来的成果也由解决温饱问题到总体实现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使中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有了一个切合实际,反映发展规律,激励群众,凝聚全国力量的目标。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在20世纪实现了经济和社会的历史性跨越,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就。对社会主义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是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从新的角度、新的标准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他强调说“: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江泽民同志升华、丰富与发展了新的历史阶段中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实践。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也是时代的精神财富,虽然社会主义的某些构想不完全与现实等同,但其主要观点建立在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有充分的根据,基本原则没有过时,仍有现实指导意义。恩格斯一再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考察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要看到“所谓‘社会主义’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造的社会。”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

参考文献:

[2]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19卷)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7.

[4]列宁个集(第36卷)第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6]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2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

[7][28]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3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9]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5][26]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左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7]马克思恩格斯个集(第3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zhengzhi/15915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