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政治论文 >

简述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新世纪 社会主义 改革 多模式 资本主义 复兴 [论文摘要]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是:在改革中发展,多模式发展,在与资本主义力量的特殊联系中发展。这三大趋向共同构成一个总趋势: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走向复兴。 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到底

"

[论文关键词]新世纪 社会主义 改革 多模式 资本主义 复兴

[论文摘要]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三大趋向是:在改革中发展,多模式发展,在与资本主义力量的特殊联系中发展。这三大趋向共同构成一个总趋势:社会主义必将在21世纪走向复兴。

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到底会是怎样一个具体情况,并非人们所能逆料。但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的趋向,却已经存在于大量客观事实和实践社会主义人们的经验中,我们可以据此把握规律,加以预见。新世纪社会主义发展,有三大趋向。

一、在改革中发展

上世纪末,改革已经作为社会主义的一个趋向,明显呈现出来。人所共见:中国在改革,古巴在改革,朝鲜在调整政策,越南在革新。现存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在改革。而且,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共产党也在改革。这些党为了适应新的斗争形式的需要,正在突破原有的框框,进行着路线、方针、政策的调整,进行活动方式、方法的改进。总之,改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所有的社会主义力量都在做的事情。然而,马克思主义者们对改革与社会主义命运关系的认识却经过了一个较长的过程。斯大林在世时,就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但当时的苏联社会主义体制还在发挥着积极作用,人们对只起局部修补作用的改革措施的价值的认识还不深。斯大林逝世后,苏联进行了大规模的但却是不成功的改革,引起了一系列新矛盾和新争议,使一些已经准备改革的无产阶级政党畏难止步。

毛泽东领导下的新中国,在上世纪50年代中期已经在着手探索中国独特社会主义之路,这相对于过去单一社会主义体制来说,是带根本意义的一种改革,但这种改革却因50年代后期“左”的思想逐渐占上风而未能正常进行,后来又被“文化大革命”打断。上述这些改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领导者并未将改革与社会主义命运联系在一起。真正认识到改革关系着社会主义前途命运的,是邓小平,他从总结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特别是建国后中国社会主义历史经验中,得出一个基本认识:“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1](p.370)他从这一基本认识出发,认为改革不仅是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动力之一,而且关系社会主义命运。他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验,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1](p.370)社会主义只有改革才有出路。其实,当我们把视角扩展到全球,就会进一步认识到,改革也是整个世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动力。一个浅显的道理摆在人们面前:只有改革,社会主义才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事实证明,原有的社会主义模式已经严重束缚社会主义事业,窒息了它的生命力,不改革不行。应该说,斯大林创立的第一个社会主义模式在20世纪30年代、40年代乃至50年代,都起到了良好作用,开拓了社会主义凯歌行进的时代。

后来发生的问题在于,不仅斯大林模式未能随着实际情况变化而全面改革,而且当时各社会主义国家也基本上固守斯大林模式而忽略了本国国情。当时虽然产生过南斯拉夫模式、匈牙利模式等社会主义建设模式,但这些模式在总体上来说, 并不成功,其他一些社会主义建设模式则主要因为自身的不成熟而停留在理论阶段。这些理论模式受种种条件限制而未能付诸实践。毛泽东所开创的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理论上较完整,实践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后来也因为“左”的思想指导而未能充分发挥其作用。历史事实说明了一个道理:单一社会主义模式不能适应已经变化并且仍在不断变化的客观情况,更不能适应各有特点的国家的现实国情,不仅不能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反而严重束缚了社会主义事业自身,消减了社会主义原有的力量。20世纪90年代初,世界社会主义事业遭受巨大挫折,固然是多因一果,但最根本的原因,却是在单一模式束缚下,社会主义自身缺乏应有的生机和活力。没有这个原因,根本不可能发生苏联、东欧剧变。现在,富有远见的社会主义者们对此已经有了深刻认识,都在努力实行旨在突破单一模式束缚的改革以焕发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社会主义只有实行改革才有出路,已经成为他们的共识。

随着世界变化而出现的新条件,也要求社会主义必须改革。现今世界有哪些新条件?主要是高科技引领生产领域快速革新的局" 面已经出现,世界经济一体化日渐明显,各国之间、各种政治力量之间的关系更加错综复杂,社会主义处在前所未有的复杂环境当中。从社会主义本身来说,苏联、东欧发生剧变后,社会主义正处在走出低谷的过程中,还要走过漫长的积蓄力量、积累经验的道路。从与社会主义对立的资本主义方面看,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策和国际政策的调整,也改变了过去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条件。从无产阶级政党自身情况来看,它们存在一定时期之后,各个党内都程度不同地发生了变化,而且由于无产阶级政党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变化了,其内部情况也会发生变化。这些条件的变化,客观上促使社会主义自身必须进行适应新条件的一系列调整,这些调整,就是改革。不改革,社会主义就会因为不适应新条件而萎缩。

社会主义改革成为一个趋向,其根源并非仅仅由于外部条件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主义自身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为什么存在这条发展规律?追根究底,是因为社会主义只有在改革中才会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任何政治组织的任何政治活动,都以一定的经济关系为基础,都围绕一定经济利益而进行,而经济关系和经济利益不是一成不变的,它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变化。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关系、经济利益,有标志着社会变革的大的变化,也有人们习以为常的经常性调整。这些变化和调整,必然促使包括社会主义力量在内的各种政治力量也要进行路线、政策、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的调整。真正顺应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变化而作及时、有效调整的政治力量,才能获得自身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政治力量也是如此,它在经济关系、经济利益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及时进行调整,以适应这些变化,才会获得生存力、发展力,否则就会因为不适应经济关系、经济利益的变化而发生僵化。

二、多模式发展

任何一种社会形态,都不是单一模式存在而是多模式发展的。原始共产主义社会有亚州式的,也有非洲式的;奴隶社会有希腊的,也有古罗马的;封建社会有印度的、也有中国的、日本的。至于现今的资本主义社会,美国与英国不同,日本与法国不同。社会主义社会也不可能是单一模式的,在社会性质相同的前提下,采取多种多样的模式,是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必然。

然而,过去的社会主义者们却存在错误认识。他们一方面基于对马克思设想的未来共产主义社会是完全大同的认识,认为作为共产主义前一阶段的社会主义也一定是相同的,另一方面,基于对30、40年代取得很大成功的苏联社会主义的向往,同时又依靠苏联社会主义的支持,因而认为只有苏联社会主义模" 式才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其他都是假的。如若出现其他社会主义模式,不是社会主义的异端,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

进入新世纪后,社会主义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较之从前发生了巨大变化,每一国、每一支社会主义力量所面对的客观现实,都是各自特殊的,加上每国、每支社会主义力量都走过各自特殊的历史道路,都有自己独特的社会主义经验和认识,它们要想在各自特殊的历史条件、国内外关系、各种政治力量关系下求生存、求发展,就必须确定特殊的道路,采取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针、政策,进而形成各自特殊的存在、发展的模式,这是一个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但是,多模式的社会主义仍然有其共性方面,这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失去了这些本质方面的规定,也就不是社会主义了。在保持这些本质的前提下,各社会主义力量尽可采取符合本国实际的模式存在和发展。本质是相同的,存在和发展的形式是多样的,这就是21世纪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前景。

21世纪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之所以具有历史必然性,最根本的,是多模式发展具有强大的优势。

多模式的社会主义是顺应各国特殊条件而形成的,当然是适合每个国家的实际而具有生命力的。一个无产阶级政党,适应本国特殊的现实情况而制定了政治路线、适应本国阶级状况制定了策略原则、适合本国政治力量对比采取了特殊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这个无产阶级政党的事业就会兴旺发达。具体地讲,对于尚未掌握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综合特定国度各方面因素制定的适合本国实际的争取社会主义前途的路线、方针、政策,是社会主义胜利的根本保证。对于已经掌握国家政权、正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采取适合本国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状况的社会主义模式,必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与上相应,适合本国特殊条件的社会主义模式,也一定合民心,必将受到广大人民的拥护,而得到广大人民拥护的社会主义模式,是具有生命力的。

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可以形成各种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相互借鉴的格局。应当承认,每一种社会主义模式都有其长处,否则它就不会生存。一个无产阶级政党,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将其经过反复实践证明是正确的基本经验加以总结,使之成为真正反映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共同规律的普遍真理,将会被全世界无产阶级政党所接受。每个无产阶级政党之间、各种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相互借鉴优长之处,不仅会壮大每个社会主义力量自身,而且会形成全世界社会主义者共同探索社会主义发展共同规律的局面,并且在总体上增强全世界的社会主义力量。

在全世界形成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局面,将形成三种联系,一是各社会主义力量之间的联系,二是每个社会主义力量与其他一些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特定联系,三是各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联系。这三种联系又相互交织在一起,形成各种政治力量之间错综复杂的局面。这种局面,一方面进一步形成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的外在条件,另一方面又为多模式发展的社会主义发挥其自身优势开辟了广阔的空间。

概括起来,社会主义多模式发展之所以具有生命力,就在于它适合本国实际而具有灵活性、适应性,就在于它拥有广大民众的支持,就在于它能形成各社会主义模式之间相互借鉴长处从而充实自身力量的优点,就在于它能在各种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吸取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力量从而开拓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广阔空间,就在于它易于在社会主义还相对弱小时逐步积蓄力量。

三、在与资本主义力量的特殊联系中发展

在当今世界上,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也要同资产阶政治力量建立各种联系我们决不否定更不会放弃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基本原则,但马克思主义者在论述这一原则时,从来都是有条件的。一贯坚持暴力革命学说的斯大林本人就说过一句名言: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而目前的条件是:资本主义世界相对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还在发展,资产阶级仍然拥有强大的政治、经济力量,国际资本已有联成一体的趋向,各类资产阶级之间虽有矛盾,但基本上是联合在一起的。与之相比,世界无产阶级的力量是弱小的、分散的。现在各资本主义国家中的无产阶级还处于政治上不成熟状态,那里的无产阶级政党力量也弱于资产阶级政治力量,而且,各国无产阶级之间还谈不上联合行动。因此,没有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还不具备暴力夺权的基本条件,只能在求生存的前提下,逐步积蓄力量。在此现实下,如果无产阶级政党不同各种资产阶级政治力量打交道,如果不在坚持原则前提下同一个或几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建立某种联系,是很难生存、发展的。现今世界许多国家中无产阶级政党开展的议会斗争,实质上就是程度不同地在与资产阶级打交道中才得以进行的。

因此,又联系又斗争,是21世纪社会主义力量与资本主义力量之间的特殊关系。在此特殊关系中,与“斗争”相比,“联系”的难度更大,它包括有五个难点:第一,真正彻底了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了解当今资产阶级及其变化,比较难;第二,有效利用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比较难;第三,联合一部分资产阶级力量同另一部分资产阶级斗争,比较难;第四,在什么情况下同资产阶级妥协及妥协分寸的把握,比较难;第五,在资产阶级力量占优势的情况下与资产阶级争夺民众,比较难。因此,处理好同资产阶级联系的问题,是难中之难,特殊中的特殊。

无产阶级政党要在这种特殊关系中发展社会主义,必须抓住一个关键点,这就是:处理好同资产阶级又联系又斗争的关系。围绕此点推动社会主义事业,社会主义在21世纪将呈现如下一些发展特点:

第二,社会主义力量将在曲折中发展。与20世纪40年代社会主义大发展局面不同的是,当今世界上,处于弱势的社会主义力量只能在曲折中发展,这首先是由于资产阶级力量占优势的局面将长期保持,其次是由于20世纪社会主义遭受重大挫折表明:社会主义在总体上尚处于不成熟阶段。总之,社会主义还有一个积蓄力量、积累经验的过程。由上述两个因素决定,社会主义在21世纪的发展道路不会是平坦的,必将走过一段坎坷、曲折之路。但社会主义力量总的趋势是发展的。

第三,社会主义力量将建立统一战线。社会主义力量与强大的资本主义力量作斗争,必须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才能壮大自己的力量。对于尚未掌握国家政权的无产阶级政党来说,要建立的这个统一战线,可" 以包括左翼政治力量,也可以包括资产阶级的一些政治派别,但总的原则是坚持无产阶级对统一战线的领导,以争取社会主义前途。对于社会主义国家来说,要善于同各发展中国家建立广泛的政治、经济联系,也要善于在同资本主义国家交往中发展自己。统一战线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常处于变化之中的。无产阶级政党、社会主义国家,要善于顺应种种变化,掌握对统一战线的领导权,争取达到壮大社会主义力量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3] 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3

[4] 列宁·列宁全集:第3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5] 毛泽东·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6]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zhengzhi/15908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