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论文关键词:泥咕咕 造型 论文摘要:浚县“泥咕咕”是豫北大地上盛开的民间奇葩,从技术、审美、人文等层面,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整理与研究,是传承民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研究了浚县“泥咕咕”的特色和审美意义
论文关键词:泥咕咕 造型
论文摘要:浚县“泥咕咕”是豫北大地上盛开的民间奇葩,从技术、审美、人文等层面,加强民间工艺美术的整理与研究,是传承民间的重要途径。本文从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内容和表现形式入手,研究了浚县“泥咕咕”的特色和审美意义。
浚县地处黄河故道的豫北平原,古称“黎阳”,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这里有一村庄名叫杨玑屯,相传隋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李密曾率军与隋军在黎阳会战,激战之后,捏了泥人、泥马来祭奠和纪念阵亡将士,村庄因此得名。此后,捏塑技艺开始流传,成为一种很有艺术魅力的泥玩具。当地群众将泥塑技艺作为谋生的手段,把捏出的泥玩具拿到庙会上出售。因为这种泥玩具能够吹得“咕咕”作响,故称“泥咕咕”。
一、浚县“泥咕咕”的题材和内容
二、浚县“泥咕咕”的艺术特色
1. 整体夸张,略貌取神。浚县“泥咕咕”的造型特点,首先表现在它的大胆夸张、任意取舍上,通过夸张变形来表现对象的精神气质和神情风貌。如对于战马的塑造,马鬃、马尾都被处理得很短,类似于唐代战马的装束。为了使形象更具有雕塑的体量感,马的四肢也浓缩得非常浑圆、短粗,而马的颈部却被夸张得特别宽大、肥壮,马头高昂,威武有力,突出表现了战马的雄壮。 而对于骑马的人,则只捏出一个直立的身躯,四肢几乎全被省略,整个体态向后略有倾斜,表现出骑马人的威武和豪情,也与高昂的马头在气势上取得了平衡,人物的性别、相貌主要是靠头部装束和面部刻画来区分。整个造型浑然一体,憨态可掬的神态中,流露出浓郁的中原乡土生活气息。
2. 装饰花纹种类繁多,形象鲜明。浚县“泥咕咕”的用色很有特点,设色随意、概括,充分体现了中国民间艺术的传统风格,显得古拙而沉稳,表现出明显的“符号化”特征。浚县“泥咕咕”的装饰,除了人物面部和动物头部之外,几乎都是用花草纹装饰。花草纹继承唐代花草纹的传统特点,细腻流畅,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随机应变,伸展自如。花草纹的种类不下20种,有兰草纹、菊花纹、荷纹、孔雀尾纹、鸟羽纹、葵花纹、柳叶纹、桃形纹等。
3. 色彩简洁、稳重,表现力强。浚县“泥咕咕”的设色,一般是用黑色(个别用赭石、熟褐一类的中性色)为地,然后用花草纹装饰,而这些花草纹的用色,一般都是高纯度、高明度的原色或间色(如: 大红、大绿、中黄、鲜蓝等),有的是在黑地上涂一块白色,然后再绘以花草纹,色彩对比强烈。浚县“泥咕咕”的用色,简洁稳重而又显得五彩斑斓,具有十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4. 随意遣性,天然质朴。由于“泥咕咕”主要是在庙会上兜售,制作量很大,加上艺人手工技艺精湛,在造型和纹样绘制上逐渐形成一定套路,基本保持了一种“程式化”倾向,表现“符号化”的特点。但在装饰花纹的选择、色彩的运用以及纹样的处理方面,则显得随意而自然,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特别是在泥塑的设计上,没有过多易坏易损的细部,更加适合把玩,也使泥塑本身显得厚重、朴实。
三、浚县“泥咕咕”的意义
浚县“泥咕咕”有着深厚的积淀,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1. 怀念历史故事和历史人物。浚县泥塑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纪念英雄。特别是宋元以后,还逐渐增加了以古代骑兵的皮革水袋演变而来的花哨哨等。浚县“泥咕咕”以人们耳熟能详的神话传说或历史典故作为主要题材,说明人们沿袭历史传统,以及对英雄人物和历史故事的怀念。
2. 憧憬美好生活。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情况下,能够保证正常的生产生活是人们的生活理想和追求,一些牛、羊、猪、狗、鸡等家畜、家禽泥塑造型,充分说明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期望。另外,最常见的还有“十二生肖”泥塑,也体现了人们祈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3. 对于超自然神力的希冀。自然中的难解之谜和生活中的许多困苦磨难,常能使人们产生一种幻想,就是希望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来帮助自己实现美好的理想,或解除自身力量难以摆脱的困苦,于是人们通过一些除恶扬善的神话英雄和历史人物,来帮助自己实现愿望。泥塑中有戏剧人物、神话人物或灵兽形象,如包公、孙悟空、八仙、能分辨忠奸的神灵怪兽等,寄托了人们除恶扬善的美好理想。
4. 游戏娱乐,丰富生活。民间玩具俗称“耍货”,带有很强的娱乐性质,不仅制作玩具的民间艺人有一种创造的愉悦,更能给戏耍的儿童和其他观赏者带来无尽的乐趣。浚县“泥咕咕”泥塑玩具,不仅造型种类多样、形象生动、色彩谐和、稳重,而且能在塑体上找到一个适合口含、能吹得“咕咕”作响的气孔,更加适合儿童玩耍。大的有20厘米,小的只有3厘米,小的可供玩耍,大的可供欣赏。这些不起眼的泥玩具,陪伴浚县及其周边地区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它是许多成年人不可磨灭的记忆。
浚县“泥咕咕”在悠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父子相传、乡里授艺以及师徒传承等形式,不断地继承发展和开拓创新,涌现出许多不知名的民间艺人,形成了独特的地域风格和个人风格。一些作品还远涉重洋,被日本、新加坡、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的文博单位或国际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