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浅析欧洲列强失去海外帝国的原因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19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 文章阐释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内,世界范围内的被殖民国家纷纷独立的原因:第一,民族主义的兴起;第二,二战后老殖民国家的衰落;第三,国际实力的更迭,美苏的强大。并以苏伊士运河事件埃及的胜利,印度尼西亚的独立为例论证了以上的观点

【摘 要】 文章阐释了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几十年内,世界范围内的被殖民国家纷纷独立的原因:第一,民族主义的兴起;第二,二战后老殖民国家的衰落;第三,国际实力的更迭,美苏的强大。并以苏伊士运河事件埃及的胜利,印度尼西亚的独立为例论证了以上的观点。

【关键词】 欧洲列强;去殖民化;民族主义;二战;国际实力更迭

印度第一任总理尼赫鲁(Jawaharlal Nehru)在19世纪30年代还认为印度想要摆脱英国的统治仍是遥遥无期的。在二战即将结束的时候,欧洲列强在世界范围内仍拥有大量的殖民地。然而在接下来的几十年内,欧洲列强却失去了大批的海外殖民地。一般而言,关于去殖民化的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方面: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国家的衰落,以及国际实力的更迭。这三方面不能相互分离,而是相辅相成的。换句话说,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引导并加速了去殖民化进程的发展。二战改变了世界历史的发展方向并为去殖民化进程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本文将会通过以上三种观点解释和一些事例来阐释欧洲列强失去殖民帝国的原因。

一、三种解释

“改革之风吹过这片大陆……[非洲]意识的增长已经是政治上的事实。”在殖民地地区增长的反殖民情绪的民族主义和民族主义者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是决定性的因素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相较于殖民地国家的衰落和国际势力的更迭,兴起的民族主义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民族主义领袖能够从基层来寻找和获取群众对去殖民化和寻求独立的支持。也就是说,民族主义政治家可以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号召力来领导发动去殖民化运动。例如,由于印度尼西亚人民惧怕重新回到二战前荷兰在印尼收税和掠夺的状况,印尼民族主义领导者苏加诺(Bung Sukarno)通过借用人民对荷兰的恐惧和不满发动了一系列的去殖民化运动;前肯尼亚总统约莫?肯亚塔(Jomo Kenyatta)发现急需土地的吉库尤人被英国殖民者以“白色移居高地”(white-settler Highlands)的形式而逐出他们以往耕作的土地。此外,溢出效应作为去殖民化民族主义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极大的解释了民族主义在去殖民化进程中的巨大作用。溢出效应指的是如果一个被殖民地国家通过自身的去殖民化运动取得了国家独立,那么其他的被殖民地就会效仿这种模式和精神,从而使得越来越多的被殖民国家试图通过自身的奋斗取得国家独立。比如,加纳作为英国曾经的黄金海岸国家,于1957年取得了国家的独立,这对于法国来说就很难再去阻挡来自法国西部和赤道非洲殖民地国家独立的要求了。因此,殖民地政治领袖就能够利用民族主义情绪来动员群众对争取民族独立的支持。但单一的增长的民族主义并不足以撼动欧洲列强的殖民帝国统治。

除了在二战期间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和民族主义者,列强间势力和影响力的更迭同样也在去殖民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列强间实力的此消彼长主要是指欧洲实力的衰落和美国、苏联实力的增强。在二战期间,大多数欧洲国家都做出巨大的牺牲并且损失惨重。丘吉尔(Winton Churchill)曾描述战后的欧洲是瓦砾堆和贫民窟。经济上的困难加重了殖民地国家的离心力,许多国家都要求独立并且政治上的独立倾向也愈发的明显。因此,欧洲列强必须花费大量的经费用以对殖民地国家统治的维护。但由于二战的损耗,欧洲列强在维护和统治殖民地上有心无力。例如,1957年英国在海外军费上的开支以及达到国民生产总值的8%,并且还以每年6%的增长速度在持续增长;英国在海外的驻军也已经达到了70万。沉重的国防开支使得英国的经济状况愈加的恶化,并且英国政府还必须投入大量的资金来镇压殖民地地区人民的动乱和反抗。1953年,在茅茅党(the Mau Mau)发动反抗运动期间,英国已经不能够承担镇压茅茅党的费用,所以英国只能以茅茅党与共产主义和冷战无关来平息这次镇压。换句话说,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列强已经意识到他们不再有能力来承担起全球义务。

与欧洲列强的境遇相反,美国和苏联在战后成为了世界上最强大的两个国家。这两个国家都支持去殖民化运动并尝试去打压欧洲列强的实力。苏联给民族主义运动以意识形态的支持,而美国则极力地反对欧洲的殖民主义。因为美国不想再承担对衰弱的欧洲军事上的财物援助义务,同时也想打破旧的世界实力版图,并重新划分新的世界版图从而获得更多的市场、原料和石油。走下坡路的欧洲必须依靠美国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援助,譬如马歇尔计划和北约。换句话说,一方面,美苏能够通过自身的实力来推动去殖民化进程的发展,因为他们在被殖民地区有着利益。另一方面,美苏能够威胁欧洲列强来放弃他们的殖民地,因为这些欧洲国家的国家安全和经济复苏都依赖于美国。

二、去殖民化例证

第一个关于去殖民化的例子就是苏伊士运河危机。在1951年埃及政府撤销1936年英国和埃及签署的条约,并拒绝加入中东指挥部。埃及民族主义者还伏击英军在运河附近的驻军。作为埃及民族主义领导者,纳赛尔(Gamal Abdel Nasser)于1954年成为埃及总理。这一连串的事件都影响和挑战了英国在埃及的利益。于是,英法联军便准备通过军事手段来推翻纳赛尔政权从而保障两国在埃及的利益。苏伊士运河危机的最终结果是英法从苏伊士运河无条件地撤军。在苏伊士运河危机这次事件中,上述的三方面因素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兴起的民族主义情绪唤醒和激励着埃及的民族主义者为摆脱英国统治而奋斗,而且民族主义者纳赛尔的上位和1956年苏伊士运河的埃及国有化对英帝国的海外帝国体系而言都是一个巨大的震撼。此外,纳赛尔不单领导埃及本国的民族主义运动,同时还支持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等国的民族主义独立运动。而这一系列的去殖民化独立运动都极大地撼动了欧洲列强对其殖民地的统治。其次,侵略埃及运河地区的联军包括英国、法国和以色列。由于缺少足够的军力(二战的损耗),英法两国便联系以色列来加入这次侵略行动。因为以色列与埃及在这次危机之前便有着极深的矛盾,所以双方一拍即合,以色列也就加入了英法的联军之中,并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扮演了主力作战部队的角色。英国同时意识到了相较于美国和苏联,自身武器装备的落后和差距,所以英法自身的没落也是导致这次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再次,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美苏的干涉也在推动埃及成功去殖民化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美国担心英法在中东地区的殖民行动会刺激这些被殖民国家,使得这些国家调转方向倾向苏联。所以对于美国来说,第一目标就是防止苏联有机会介入中东地区。美国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通过威胁的方式要求联军必须立即撤退。美国威胁如果联军不撤军,美国将会对英国实施经济制裁,比如冻结英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提款权。“美国在苏伊士事件中的行为加速了世界范围内的去殖民化进程”。除此以外,苏联同样也介入了苏伊士运河危机,苏联更是扬言,苏联火箭和导弹的射程能够到达伦敦和巴黎。并且苏联军队将会干涉中东地区事务并去“摧毁在中东的侵略者和破坏和平者。”在苏伊士运河危机中,埃及的民族主义独立热情、欧洲列强(英法)实力的衰弱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这三点因素在推动埃及去殖民化进程中都起到巨大的作用。 第二个例子就是荷兰试图再殖民印度尼西亚。在日本二战战败投降的两年后,荷兰殖民者再一次地重返印度尼西亚并再次陷入战争。为了统治荷兰在东南亚地区的广大殖民地,荷兰派驻了大量的海外驻军。以印度尼西亚为例,光是印尼的独立运动就牵扯了荷兰14万的海外军力。荷兰和印尼间的这场游击战争持续了4年,荷兰在这场战争中军民伤亡共超过3000人。在1949年,荷兰当局终于承认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印度尼西亚的独立即刻成为许多被殖民国家的榜样,并被大量国家所效仿。与埃及的独立运动(苏伊士运河危机)相似,印度尼西亚也有民族主义领导者和民族英雄,就是前印尼总统苏加诺;与英国和法国类似,荷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也遭受了惨重的损失,并在荷兰的殖民地上被日本所打败;与苏伊士运河危机相似,美国在介入了荷兰-印度尼西亚战争,美国曾承认并合法化印度尼西亚的反共产主义民族主义者政权,同时美国还威胁荷兰如果荷兰再不停止战争,美国就会将荷兰从马歇尔计划中的受援助国名单中驱逐出去。在这三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荷兰殖民者也不得不放弃战争,并承认印度尼西亚的独立。最终,印度尼西亚的民族独立和去殖民化运动以胜利而结束。

三、结语

对于结束欧洲列强失去海外殖民地的因素时,本文讨论和论证了没有任何一个单独的因素是具有说服力去解释去殖民化的成因的。欧洲列强海外殖民帝国的终结不能够只从单一的一个层面去解释,无论是政治、国内国际因素或是殖民地的民族主义情绪都不能单独的用来解释海外帝国的消失。一般而言,欧洲列强试图去维系他们在殖民地区的统治,但是,民族主义和独立意识的兴起,和欧洲列强实力的衰退都迫使欧洲列强放弃海外殖民地这一沉重的负担。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干预和介入也同样逼迫欧洲列强意识到他们不再强大的事实。虽然殖民地人民的民族主义的兴起是解释去殖民化的最主要因素,但其他两个因素(欧洲实力衰落和美苏干预)也在去殖民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因此,民族主义的兴起,殖民国家的衰落,以及国际实力的更迭这三个因素共同解释了欧洲国家失去海外帝国原因。

【参考文献】

[1] BUCHAN, A. 1960. Britain and the Nuclear Deterrent.Political Quarterly, 31.p.39.

[2] CHURCHILL, W. 1950. Europe unite; speeches, 1947 and 1948,Boston,, Houghton Mifflin.p.55.

[4] MOHAMED,J.2002.Imperial Policies and Nationalism in The Decolonization of Somaliland,1954-1960.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117.p.1177.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7213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