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英语翻译研究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诠释学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对当代翻译学界影响甚大,其核心观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环节中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实践者对原语和译语沟通过程的理解。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英语翻译为例,探讨诠释学翻

[摘要]诠释学翻译理论兴起于20世纪中叶,对当代翻译学界影响甚大,其核心观点在于“如何理解和诠释”,这一理论在翻译实践环节中的运用能有效促进实践者对原语和译语沟通过程的理解。本文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英语翻译为例,探讨诠释学翻译理论在翻译教学中实践环节运用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诠释学译论;翻译实践;兵团发展历程;重大事件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论

根据2000年3月修订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翻译课程(包括口译和笔译)属于专业技能必修课。大纲中对口译课程的描述是:通过讲授口译基本理论、口译背景知识和训练口译的基本技巧,使学生掌握口译的基本理论和专题连续传译的技能。对笔译课程的描述是:通过介绍各类文体语言的特点、汉英两种语言的对比和分析以及各种不同文体的翻译方法,使学生掌握英汉双语翻译的基本理论,掌握英汉词语、长句及各种文体的翻译技巧和英汉互译的能力。大纲突出了翻译课程的实践特点,希望在教学和实践中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实现对源出语(source language)和译人语(target language)的精确理解,即以大量的翻译实践(translation practice)来检验翻译理论( translation theories)。

鉴于翻译课程重实践的特点,目前国内开设有翻译课程高校的基本做法是:翻译理论或翻译方法的讲述占课堂讲授的一半时间甚至更少,大部分时间用于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翻译实践。受课时的限制(一般情况下翻译课程是一周四个课时,远远不能满足翻译实践的时间要求),课堂的翻译实践活动往往会延伸到课后,由任课教师对学生习作进行批阅和检查,然后在课题上进行点评。翻译教学的实践属性使得翻译实践者必须从事大量的翻译活动,以此检验翻译理论或翻译原则方法的有效与否。而能否取得较好的翻译实践效果则取决于实践者能否对源语言和目的语实现较好的理解和诠释,而“理解和诠释”恰好是诠释学翻译理论的核心所在,因此,在翻译实践中合理引入诠释学译论的视角将是有益的尝试。

诠释学翻译理论(Hermeneutic Translation Theory)来源于哲学中的诠释学概念(Hermeneutics),名称的来源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众神传递信息的神使“赫尔墨斯”(Hermes)。作为西方文明发展中的重要哲学概念,诠释学经历了诸多发展阶段,代表性人物有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等。20世纪中叶随着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的兴起,诠释学翻译理论也自成一派、蔚为风气,其标志就是英国著名学者乔治?斯坦纳(George Stei-ner)所著《通天塔之后:语言与翻译面面观》(After Babel:As-pects of Language and Translation)的出版。在此书中斯坦纳提出了“翻译即理解”的重要概念,论述了语言的可译性,还提出了“翻译四步骤”的具体操作流程。斯坦纳的论述代表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诸多派别中独具一格的诠释学译论,“理解和诠释”成为此一译论的关键词。

翻译教学以翻译实践为重点,而在翻译实践中翻译题材的选取又尤为重要,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实践者的翻译效果。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作为国家计划单列的独特组织,其发展已历经60年的光辉历程。由于其特殊性,国内外对兵团的了解并不充分,尤其是国外,见诸报道的兵团似乎是一个神秘的组织。这一点也与兵团对外宣传中翻译的力度不够有关。兵团在6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不少重大的转折,取得的光辉成就也足以彪炳史册。对兵团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进行翻译研究和实践,能为促进国际对兵团的了解起到积极作用。本文即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英语翻译为例,对翻译教学中引入诠释学译论视角的尝试进行探讨。

二、实例分析

目前国内对兵团的译介尚处于起步阶段,系统的译介兵团和兵团发展的重要成果尚未出现。据笔者考察,目前较为成熟的译介成果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汉英对照),供140页,中文介绍占63页,英文介绍占77页(原因是英文字词所占篇幅较汉字为大)。该书译文语法通顺,措词严谨,属于紧紧依据原文的直译。除此之外,对兵团和兵团发展的英文介绍主要集中在兵团政务网和各师政务网,但基本是较短的单篇介绍,个别部门还尚未有任何英文介绍。因此,对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进行英语翻译意义重大。

对兵团的译介首先涉及到兵团名称的翻译,这也是目前一个比较有争议的话题。目前国内通行的翻译是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译为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Corps.简称XPCC。但也有人为此提出质疑,因为Corps的基本意思确实是“兵团”(《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在此词条的第一个义项:alarge unit of an armv,consisting of two or more divisions,直译就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师组成的大的军队单位”)。质疑者认为Corps -词指作战部队编制,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特殊社会组织的性质有区别。此外,兵团还有另一重身份:中国新建集团公司,因此有些译者将其译为Xinjiang Production and Con-struction Group。但此译文亦有问题,Group确实可以指“集团公司”,但如果这样翻译会让不明内里的读者以为兵团就是个大型公司,这与兵团的实际管理属性差别较大。此外,还有一种译法,就是将兵团音译为Bingtuan。这一译法比较省劲,可以算作归化译法,对于了解兵团性质的读者来说可以较为容易地接受,但对于不谙兵团性质的读者而言则依然莫名所以。为此,在一些翻译材料中译者只好利用脚注或尾注的形式对Bingtuan进行解释。以上三种对兵团的译法是目前国内最常见的译法,而其中又以第一种(XPCC)更为政府部门所青睐,但于国外读者而言亦有误解之嫌。 从诠释学译论的角度来看,以上三种译法都是对兵团性质某一方面的理解,其理解也是正确的,但似乎也就不是特别贴切,也就是说其诠释尚未做到最充分。这其中最大的原因是兵团组织的特殊性,在英文中并没有一个相对应的说法。为此诠释学认为,译文应最大限度的去诠释原文,以达到最大程度的“理解”。斯坦纳将翻译过程分为四步骤:信赖(trust),侵入( aggression),吸收(importing),补偿(compensating)。根据第四个步骤,笔者认为,鉴于国内外对上述四种译文的接受情况,可以将XPCC作为兵团的主要译法,而在相关部分做出补偿性解释,以简短的几句来对兵团的性质做简要勾勒。

1949年9月至10月,遵照中央军委的命令,在王震将军的率领下,中国人民解放军10万官兵进军新疆,掀开了新疆屯垦戍边事业的新篇章。同年9月,陶峙岳、包儿汗等通电起义,新疆和平解放。1954年10月,遵照中央命令,驻新疆人民解放军大部分官兵就地集体转业,脱离国防部队序列,组建生产建设兵团,实行劳武结合、屯垦戍边。上述事件的翻译已见诸政府网站、各类宣传资料,大多属于紧依原文的直译。依据诠释学观点,上述译文固然准确无误,但尚未做到充分诠释。解放军进军新疆以及就地转业进行屯垦戍边是我国自古以来西域屯垦戍边传统的延续,对国外读者而言,他们并不了解这一传统,或许在他们看来,10万官兵集体转业从事劳武结合的工作是非常特殊的事件,因此有必要对这一背景在适当之处进行补偿性翻译。笔者根据相关文字对这一背景试译如下:This is a con-tinuation of a tradition in Chinese history in which soldiers and of-fices were often encouraged to transfer to civilian work when theystation in Western Region( now mostly Xinjiang). Such a traditionhappened in such times as Han and Tang dynasties etc.

1958年兵团党委提出“行行出状元,样样当冠军,步步争上游,年年大跃进”的口号,除继续开展先进生产者运动外,还在各行各业广泛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主义劳动竞赛。竞赛的主要形式有场际竞赛、丰产条田竞赛、场内竞赛等,与之相应地在基层开展创建“五好”连队运动和争当“五好”职工家庭活动。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是兵团事业大发展时期的标志性活动之一,为兵团事业的大发展起到了极大地促进作用,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兵团事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对上述内容进行翻译,理解是基础,诠释是重点,关键在于对几个术语和口号的翻译。上述口号其实表达了两个意思:争当行业冠军,促进兵团大发展,一、二句可以合为一句译文,三、四句合为一句译文。口号易传唱,朗朗上口,翻译时也应当注意这一特点。笔者试译如下:Be somebody, he champion of everv trades and grounds;To promote, to enhance production by leaps and bounds. Grounds和bounds押韵,leaps and bounds对应“大跃进”,即生产的大跃进。场际竞赛可译为competition between divisions and regions,场内竞赛可译为inside competition,丰产条田竞赛可译为com-petition to increase production in restricted fields。“五好”连队和“五好”职工家庭则不能拘泥于字面,按照诠释学译论,应根据对原文意思的理解而做出恰当的翻译补偿,因此试译为Coimpa-ny with Honors, Family with Honorsn

三、思考与建议

当代著名学者钱锺书认为翻译的最高境界是“人得化境”,他说“把作品从一国文字转变成另一国文字,既能不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风味,那就算得人于‘化境…。然而真能游刃有余地在原语与译语之间自由转换的翻译大师又何其之少,博学如钱氏自己当然没有滞碍,但普通译者则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将翻译处理得妥帖得当。美国近代大诗人弗罗斯特感慨:诗歌就是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言下之意就是翻译无法做到完全对等,诗歌翻译更是如此。中英两种语言在各自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现象,有些现象是对方语言中所缺乏的,这就是在翻译中无法做到完全对等的原因之一。因此,美国当代著名学者、翻译理论家奈达提出“动态对等”。

翻译的核心在于理解原文和表达译文,“理解和表达”在某个角度而言就是“理解与诠释”,诠释学在翻译实践方面提出了操作性强的实施步骤。斯坦纳强调,首先要正确地理解原文,之后是试图表达(“侵入”原文),在此过程中要“吸收、借人”译入语中相等或相关的概念,最后是对原文意思表达不足时的“补偿”。这一说法与奈达的“动态对等”说有相似之处,都强调原语和译语之间不完全的对等。翻译课程作为专业技能必修课,其实践特点无论多么强调都不为过。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对翻译理论和方法的讲述所占比例较小,更多的时间则留给学生来从事具体的翻译实践。诠释学译论作为一种理论成熟、操作性强的翻译概念,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两个方面都会产生有益的启发。

兵团作为我国屯垦戍边的重镇,已走过60载的光辉岁月。如今兵团处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其屯垦戍边的任务将更为重要也更为世人所关注。兵团的特殊性为翻译兵团历史发展形成了一定的难度,在某些国外读者眼中兵团甚至带有神秘气息。开放的兵团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以自已的独特面貌为世人所知,这其中对兵团历史和现状的翻译则显得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尚未出现对兵团历史发展有系统的翻译,但笔者相信点滴积流终将汇成大海,对兵团发展历程中重大事件的翻译研究和实践将是这片大海中的点滴。从某个角度而言,兵团的特殊性其实已经规约了在翻译中应当对适当内容进行补偿性译介,因此在翻译教学和实践中恰当引入诠释学译论的视角将是十分有益的尝试。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70469.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