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现代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推行与发展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4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要: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充分利用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以“稻田养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科学试

摘要: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充分利用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以“稻田养鸭”为具体表现形式,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的运作方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科学试验与技术推广。现已初步形成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关键词:稻鸭共生;技术推广;生态农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古野隆雄在我国传统“稻田养鸭”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创新,推出“稻鸭共生”技术,风靡亚洲[6][7][8][9]。这次技术的革新还伴随着环保意识的倡导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人们试图通过传统智慧和现代方法的结合,寻求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广东也积极回应这一时代潮流,率先进行“稻鸭共生”技术的试验。经过近二十多年的发展,“稻鸭共生”技术在广东的多个地区进行实践,大多使用试验田和生产基地结合,高校、企业和农民三方合作,以生产无公害大米和有机鸭肉为目标的运作模式[10]。

1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发展

1.1 广州市

2000年,华南农业大学生态系主任章家恩教授得知陆敬雄这一试验项目后,便邀请陆先生和经济学博士张光辉一起成立“稻鸭共生”生态水稻栽培课题组,并得到华南农业大学骆世明教授的支持。

2001年,课题组在增城宁西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下元村设立了10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此次实地试验以种植优质增城丝苗米为目标,大获成功,单产量达600斤左右。实地试验的同时,课题组也一并展开深入的理论研究。

2003年,陆敬雄和章家恩共同协助广州市白云区恒丰实业有限公司建立40多亩的“稻鸭共生”生产基地。生产基地也座落在钟落潭障岗村,是当地唯一一家运用“稻鸭共生”技术进行稻米生产的企业。该公司采用完全自主生产的方式进行生产,统一租地,统一管理,没有农户的参与。缺乏农户的参与必然影响限制了生产规模,进而影响到效益。但这家企业生产稻鸭米的目的不在于市场销售,而是送礼表人情,所以对生产规模的要求并不高。后来,障岗村空气和水源污染日益严重,不再符合生态农业的环境要求,该公司就将“稻鸭共生”生产基地转移到佛冈。因为试验成功,恒丰实业有限公司计划扩大生产基地的规模,已达400亩,还有进一步扩张的打算。该公司的稻鸭米也渐为人知,但限于生产规模和销售渠道的不理想,消费者都是自动上门购买,没形成独立的品牌。恒丰实业有限公司打算进一步完善生产和销售系统,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品牌效益。

课题组经过实地试验,积极进行理论探讨,已初步形成学术研究体系。陆敬雄、章家恩和张光辉的“稻鸭共生”课题项目于2002年被广州市政府和广州市科协列为“广州市星火科技计划项目”,2003年获得“中国生态工程最高成就奖”,2005年被列为“广东省科技攻关项目”,2006年被列为“国家973工程”。据课题组主要负责人章家恩介绍,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经非常成熟,实际操作方面基本没有问题。 广州的“稻鸭共生”技术走在全省的前列,从4亩试验田发展到400多亩的生产基地,从农户零散操作到与企业直接挂钩,从个人研究到与高校合作,成立课题小组,理论与实操技能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并形成了具有广东特色的稻鸭生产模式。近年来“稻鸭共生”课题组的研究成果还被广东其他地区引入,纷纷在当地进行试验。由于看准此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各地方政府也加入其中,与高校、企业、农户共同携手,形成广东“稻鸭共生”技术推广与普及的大阵营。

罗定市的“稻鸭共生”技术主要由企业倡导和推广,以开拓更为广阔的销售市场为最终目的,但缺乏理论研究和技术更新。

1.3 中山市

中山市“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和推广与民主党派服务社会、帮农致富的活动紧密结合,并联合高校,建立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技队伍,共同争取政府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在此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村民收入,提高其生活水平,还将民主党派的社会服务提高到参政议政的层面上,促进社会经济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1.4 清远市

连山县有机水稻种植基地以种植有机稻为主,“稻鸭共生”技术重点运用于天敌防治和消灭病虫害方面,并没有发挥其最大效应。具体做法是:“当稻苗长到三叶期时,农民就把一批出生不久的鸭子赶进稻田。从此,鸭子就留在稻田里自由生长。草和虫是鸭子的饲料,鸭子的排泄物是稻田的天然肥料。鸭子还可控制无效分蘖。加上诱虫灯,不需要喷化学农药,稻田的病虫害问题就得到了有效解决。等到水稻齐穗而且灌浆下垂时,再把长足个体的鸭子从稻间赶出来”[13]。

清远市连山县的“稻鸭共生”技术由企业牵头引进,与有机农业的产销紧密结合,但却没有作足够的推广与应用。“稻鸭共生”技术的各项生态效应和“稻鸭兼收”的经济效应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1.5 湛江市

湛江市盛产雷州大米,其中位于雷州的222亩东西洋田更有“粮仓”之称。但该地区的稻米生产因缺乏组织推广和科学指导,一直没有形成自己的品牌,农民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较低。直到2003年,雷州政府为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引进雷穗粮食发展有限公司,着手打造雷州大米的市场品牌。该公司是一家专门从事粮食、蔬菜、水果种植及其加工、销售的民营企业,通过推行统一品种、技术、管理、质量、收购、加工和销售的“七统一”生产经营方式,一方面与广东省农科院、华南农业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科研机构进行长期合作和科研开发,建立了杨家镇北坡油菜基地、前塘优质水稻基地以及白沙镇白皖棉花试验基地;另一方面与农户签订种粮合同,由公司提供种子、化肥和技术指导,收成后直接收购,订单收购价在市场的基础上上浮25%―30%。如此三方合作使雷穗公司成为广东省首家“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经营企业。雷穗公司作为湛江市粮食产销的龙头企业,依托雷州市72万亩大面积优质水稻主产区的优势,大力发展优质水稻种植与加工,建立了1000亩绿色优质水稻科研基地和3万多亩订单水稻基地。

2004年,雷穗公司总经理李华春在报纸上看到“稻鸭共生”技术的相关报道,决定试种。同年5月正式引进“稻鸭共生”技术,在雷州白沙镇北坡基地种植20多亩的试验田,效果甚佳。该公司的“稻鸭共生”模式以水稻种植为主,鸭子养殖为辅,鸭子下田主要起着“缓施肥”和防治福寿螺等有害生物的作用。收成时水稻产量一般与常规同类水稻产量持平,甚至超过。因整个过程都不施化肥,稻鸭均达到无公害绿色食品的标准,两者收益加起来,可增收50%左右。

经过努力与协作,雷州的稻米品牌“雷穗”先后获国家、省级“无公害农产品认证”;公司生产的家泰香米等8个产品荣获国家绿色食品A级认证,被评为广东农业类名牌产品,是粤西地区第一家拥有绿色食品大米认证的厂家。现在,“雷穗”牌优质大米系列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和好评。

湛江市的“稻鸭共生”技术由当地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引入,并组织试验,评估经济效益。虽然因为产业化生产的欠缺和政策性扶持的空缺,“稻鸭共生”技术在湛江并没有被大范围地使用,但无论如何,已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其“公司+基地+农户”的链式化生产模式对今后进一步推广“稻鸭共生”技术,开拓生态农业的市场份额均有极大的借鉴作用。

1.6 肇庆市

肇庆市怀集县“稻鸭共生”技术的引进主要由基金会组织牵头,与高校的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合作,并寻求商业的资金支持,形成产销统一的运作模式。技术引进之后,更与当地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业的策略紧密结合,将相关的概念和理念推向整个社会,更重要的是作出了让当地农民以土地入股的创新性尝试,并让非营利性的社会第三部门参与其中,这对于转换概念,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协调发展等方面都有积极意义。

1.7 深圳市

碧岭农科园引进“稻鸭共生”技术意在试验和科研,并令其成为展示生态农业、生态文明的对外窗口,而并不在于当地的推广和普及。它为当代城市,特别是农业比重极低地区如何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新的思路。

1.8 其他

广东省的江门新会、阳江、东莞等地也在近年引入“稻鸭共生”技术,把它作为科技支农,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这些地方也开展试验田活动,并尝试与市场结合,寻求生产和销售的最佳途径。但因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技术指导、生产规模、市场定位等问题,这些地方的试验活动没有获得很大的成果。

2 广东“稻鸭共生”技术的特点

民国时期,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进入从传统农业技术向现代农业技术过渡的阶段,但直至建国初年,广东的“稻田养鸭”技术还是以传统的放鸭下田为主,不但没有取得突破性的发展,还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种养面积越来越小,日渐式微,当年“鸭埠之制”的盛况早已不再。很显然,传统“稻田养鸭”的粗放型种养技术已经不适应时代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广东“稻田养鸭”技术借鉴国际经验,结合高校研发的智力支持,正式完成技术转型,进入“稻田养鸭”技术的现代阶段:稻鸭共生。响应生态农业和科技支农的号召,“稻鸭共生”技术在全国得到大力的推广,而广东对这一技术的推进与运用也具有自身的特点。

2.1 “鸭―稻―田”的生态系统

广东的“稻鸭共生”技术,已从区域巡牧发展到全天候放鸭,形成了鸭―稻―田的内部生态系统。区域巡牧以圈养结合为特点,白天时把鸭子赶到指定范围的稻田里放牧,夜里则把鸭子赶回棚里圈养。这种放养方式适合以种植水稻为主,养殖鸭子为辅的生产模式,可以达到生物防治的效果,却缺乏稻鸭兼收的双赢。而“稻鸭共生”技术为全天候放鸭,要求雏鸭在下田后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直到水稻抽穗为止。这样,鸭、稻、田就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和封闭的生态系统,三者互利互助,共同促进物质能量的科学流动,从而获取更大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2.2 “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

“稻鸭共生”技术属于地方农业科技范畴,需要专业的技术指导,成本比传统模式高,需要搭建鸭棚、拉开围网,需要保持稻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对水稻和鸭子的品种选择有特定的标准,还要开拓销售渠道、占据市场份额,这一系列的软、硬件设备和要求都不能由地方政府或农户本身独立承担。于是,广东各地更多地是选择“企业+基地+农户”的生产销售模式,即由企业牵头,政府提供政策性支持,高校进行研发和技术指导,通过与农户下订单或签约的方式,实现产销一条龙的运作机制。这既增加了稻鸭生产的灵活性,又保障了产销双方的经济效益。为“稻田养鸭”的现代发展提供新的思路。

2.3 “有机食品+生态农业”的双赢局面

“稻鸭共生”技术的推行与运用,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有机食品市场注入了巨大的活力。经“稻鸭共生”技术生产出来的有机大米和无公害鸭肉品质优良,虽然价格较高,仍受到消费者的追捧。同时,“稻鸭共生”技术作为生态农业的重要推广项目之一,将相关的环保意识和生态观念带到社会各个阶层。促进了有机食物和生态农业的推广与普及。有的地区还将运用“稻鸭共生”技术的田区定位为观光农业园和农业科技的研发基地,这对于较为发达的城市如何发展现代农业,起着极大的借鉴作用。

3 结语

广东“稻田养鸭”的现代技术阶段,充分利用了稻鸭互动互利的关系,并以“稻鸭共生”为具体的表现形式,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的产销模式在全省各地进行试验和实践。“稻鸭共生”的技术要求严格的量化标准,深化理论研究,将单一的技术追求上升到系统协作的层面上,初步形成了规范的、具有生态农业特色的种养模式。

参考文献:

[1] 蒋祖缘. 明代广东农业的飞跃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5,(4).

[2] 陈启汉. 清代广东农业的恢复和发展[J]. 广东社会科学,1987,(1).

[3] 陈忠烈.明清广东养鸭业略说[C]//倪根金.生物史与农史新探.台北:万人出版社,2005.

[4] 吴建新、赵艳芝.明清以来广东的生态农业类型[J].中国农史,2005,(4). [5] 吴建新.明清广东的农业与环境――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M].广州: 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6] 沈晓昆.“稻鸭共作”古今中外[J]. 中国禽业导刊,2004,(8).

[7] 张建华. 稻鸭共作技术链接亚洲[J]. 中国禽业导刊, 2004,(15).

[8] 沈晓昆,王志强,戴网成,等. 日本稻鸭共作的最新重要进展[J]. 中国稻米,2007,(1).

[9] 张孝安. 稻鸭共作技术在中国的应用与普及现状[J]. 世界农业,2007,(4).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7052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