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言语论文 >

创新、有效供给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摘 要:我国产业结构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有极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通过对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因素的分析,探

摘 要:我国产业结构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迫切需要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有极强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将通过对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因素的分析,探索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带动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GVC)获得控制权的路径。最后,提出继续加大教育投入,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化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管制等政策和建议。

关键词:创新;有效供给;生产性服务业;产业结构升级

一、引言

生产性服务业是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重要方式。随着经济的发展,服务业正在逐步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1]生产性服务业处在价值链的两端,微笑曲线理论表明在价值链的两端,即研发和营销环节是具有高附加值的环节。作为生产性服务业中的研发和营销在全球价值链(GVC)中处于“链主”地位。其中,研发是一项创新性活动,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营销是有效供给的过程,营销就是以市场为导向,发现和挖掘市场需求,通过提供适宜市场的产品和服务,为顾客创造价值的过程。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在后工业化时期,生产性服务业将在产业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2-3]要发挥生产性服务业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的作用,应当加强在研发和营销环节的生产投入,研发和营销本质是进行创新和提供有效供给的过程,因此,创新和有效供给二者缺一不可。通过创新以及资本、知识和技术的投入促使低端生产要素向高端生产要素转变,使得过去以劳动力和资源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变为以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

能够实现在全球价值链(GVC)的控制权。

当下,我国产业结构长期被“低端锁定”在全球价值链的低附加值环节,伴随着劳动力成本、生态环境恶化以及日益激烈的竞争,我国产业结构迫切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因此,本文将通过分析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中的作用,从而探寻产业结构升级的有效路径。

二、创新、有效供给和生产性服务业

的理论基础

(一)创新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第一次明确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走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深化改革和有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比政府更加接近市场,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需求和市场发展趋势。随着创新理论不断的深化和发展,逐渐形成了技术创新经济学派和制度创新经济学派。技术创新学派认为技术革新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技术创新的基础是研发投入,通过研发并且转化为实际应用并带来经济效益。制度经济学派认为制度变革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源泉,制度的创新主要是为了破除原有经济体系中不合理的组织结构,减少交易成本和摩擦成本,当制度变革的利益大于成本,制度创新就会被推动。[5]从现实情况看,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技术创新而且需要制度上的创新和改革。

(二)有效供给

我国以往的政策调控一直致力于扩大内需来促进经济发展,但是效果并不明显。需求管理的政策调控空间已经不大,我国在经济危机后采取巨量货币发行,虽然短期提高了经济增速,但是又带来了更多的深层次的经济问题(滕泰,冯磊,2014)。[6]从微观角度看,由于人们的需求是无限的,没有疲软的需求市场,只有疲软的技术和产品的供给。如果没有有效供给的扩大,扩大有效需求就会成为空谈。因此,我国经济以改革促增长应该由以需求管理向供给管理转变。我国应当在体制转变和生产要素高端化的路径上进行破局,这将充分释放供给潜力,并且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7]

供给又分为有效供给和无效供给。无效供给表现为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说明供给和需求的不匹配,供给方的过度生产和需求方的无力消费及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是无效供给,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无效供给必然被淘汰。比如,我国钢铁产业产能过剩,但是在高端钢材上却无力生产。可见,无效供给的本质是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无效率。有效供给不仅要求产品在质量上适应市场需求,而且要求产品价格与购买者的支付能力和使用价值相适。[8]其中,有效供给又分为作为投入品的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作为最终消费产品的有效供给。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难,一定程度上是由于高端生产要素供给不足抑制了产业结构的升级。由于缺乏高端人才和核心技术,使得产业陷入低端锁定的困局。

(三)生产性服务业

随着经济发展,产业不断细分,迂回生产和分工不断深化,服务业从第二产业外包出来,独立形成一个产业。从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来看,20世纪中期,世界上发达国家完成工业化后,服务业成为引领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并且服务业越来越呈现出高新技术化特征。技术进步推动服务业的高技术化,服务业的高技术化发展又反过来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传统产业的高技术化改造,从而提升生产效率。

根据微笑曲线理论,价值链的两端具有高附加价值,价值链的两端是指研发和营销。研发和营销原本内嵌在企业中,分工的深化促使研发及营销功能外包出来,形成服务于第二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由于专业化生产,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因此,我国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过程中,要发挥好生产性服务业的先导作用。[9] 三、创新、有效供给和生产性服务业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一)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

我国以往以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转变发展方式才能为进一步发展提供动力。在创新驱动阶段,以创新提高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能够产生更为强大的推动力。从创新的来源来看,创新存在自主创新和模仿创新。自主创新能力体现了对技术的获取能力以及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目前,我国的自主创新不多,即缺少内生创新,先进技术通常是引进和模仿的,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这样只能作为追随者跟着国际技术趋势,很难成为引领技术发展潮流的领导者。因此,要进行自主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和核心技术。[10]值得注意的是,创新的主体应当是企业家。企业家追逐利润是创新的内生动力,我国廉价劳动力红利消失、资源约束以及作为价值链包方低附加值带来的生存压力是企业家进行创新的外生动力。

创新不仅是企业获得超额利润的源泉,也是我国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产业通过创新进行价值链的攀升,而抢占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主要的路径是生产过程创新和产品创新。生产过程创新

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不断对生产要素进行重新组合的尝试,带来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成本的降低,有利于产业形成低成本竞争优势,此外,该产品成本的降低又会对其关联产业生产产生影响,有利于关联产业的成本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引起产业结构的优化。产品创新通过对产品市场的创新引导需求结构的改变,引导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从低层次向高层次改变。消费者需求的改变可能为产业发展创造新的市场,产品市场的改变,有利于产业发展和规模扩张,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因此,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的内涵是低附加值生产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不仅需要技术、知识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持续投入,更关键的是能够不断自主创新,进行技术突破从而打破产业链低端锁定的困局,实现价值链的攀升。

(二)高端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发展中国家希望凭借嵌入全球价值链(GVC)的分工,通过对发达国家技术和管理的学习实现在价值链上OEM到ODM的自动升级。[13]但实际上发展中国家希望在价值链上的自动升级和攀升是不现实的。这是由于发展中国家通过低端要素嵌入全球分工,在价值链中是接收“链主”发包的受包方。由于发展中国家具备的比较优势主要是能源资源,如果不能改变生产要素结构,增加高端生产要素的比重,就不可能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4]这就要求我国要通过进行人力资本培训、技术引进吸收再创新等方法提高高端生产要素的供给。

因此,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应当避免以低端生产要素为比较优势加入全球价值链(GVC),而是要着力吸纳和培育高端和先进的生产要素,形成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嵌入全球价值链(GVC),成为价值链的“链主”,从而转变为全球价值链(GVC)的发包方。要实现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基础是高端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高端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促使我国要素禀赋结构的转变,要素禀赋结构的变化促使高端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这可以有效降低使用高端生产要素的成本,从而促使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因此,能不能培育出高端生产要素是产业结构优化的基础。[15-16]

(三)生产性服务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火车头”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得益于分工的深化,由于迂回生产促使第二产业把非制造环节不断外包,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因此,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广泛的产业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服务于第二产业,从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带动第二产业的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由于第二产业在价值链中创造的附加值越来越有限,而生产性服务业以其高附加值生产活动逐渐成为支撑着制造业发展的“翅膀”和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17]

以往我国产业参与国际分工,从事的主要是低附加值的制造业加工,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第二产业是产业前后向关联,若第二产业发展滞后,对生产性服务业需求不足,在一定程度上会抑制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足,也不能有效提高第二产业的生产效率。[18]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是我国制造业缺乏竞争力的主要原因,应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来提高制造业生产效率,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19]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越来越显著,这主要是由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具有广泛的关联性,生产性服务业以中间投入参与到其他产业的生产过程中。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有效促进其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处在价值链的两端具有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抢占价值链高端,引领其他产业生产效率的提高,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知识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特征,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必然要增加技术密集和知识密集的生产要素的投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生产要素需要依靠资本、技术和知识的投入,关键是通过自主创新提升我国生产要素的禀赋结构,提高高端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当生产要素转化为产品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市场认可,实现产品的有效供给,从而完成一轮周期的创新活动。我国产业应当通过创新逐渐实现以资源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转变为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生产,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因此,在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驱动力中,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火车头”,起到引领和优化作用;创新和有效供给作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两翼”。可见,创新、有效供给和生产性服务业等因素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能够有效地推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四、政策和建议

基于创新、有效供给以及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加大教育投入

教育投入是培育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途径,是支撑经济发展的战略投资。政府应当更加重视教育投资,形成培育人力资本的理念,提高教育投入在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对于办学体制进行改革,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办学,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教育领域,丰富教育投资主体,组建教育基金,从而扩大融资渠道;加强教师团队建设,提高教师科研和教学能力。高端人力资本是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的基础,政府应当更加注重高端人力资本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教育投入回报激励机制,从而鼓励高端人力资本的形成。

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层次不够分明,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和企业用工荒并存的现象,这要求转变对职业教育的观念,更加重视职业教育,调整高等教育结构,形成与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相适应的人力资本形成制度,增加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大力培养技术型人才,从而解决人才需求结构失衡的问题。积极建设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人力资本培养模式,从而培养应用型人才。

(二)鼓励企业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我国目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过程中,没有掌握产品生产的核心技术,导致我国成为世界加工厂,低端锁定在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环节。缺乏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难以在国际分工中具备竞争力。创新是破解当下困局的关键。政府应当积极鼓励企业进行研发投入,并且形成激励企业创新活动的机制,从而通过自主创新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但是,在缺少知识产权保护的制度环境下,企业自主研发风险性很大,当领导者企业的新产品进入市场并且获得市场认可,追随者企业可能通过聘请领导者企业的技术人员以及逆向工程模仿新产品的生产技术,追随者就可以以零风险或低风险获得一项新技术,这就抑制了企业自主创新的动力。[20]因此,鼓励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政府应当形成知识产权保护战略,提供保护知识产权的制度环境,健全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从而为创新创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非常有效的途径是大学和企业进行合作,也就是产学研模式的合作创新。[21]产学研合作创新,首先应当促使大学产出知识创新与科研成果,然后将科研成果在企业中进行孵化,最后通过企业把科研成果推向市场。在校企合作创新的过程中,可能会实现以创新为目的的技术跨越式发展。校企合作形成了研发投入进入市场应用的渠道,使得创新活动有了激励反馈,从而在校企合作平台上可能不断产生技术创新。

(三)深化体制改革,减少政府管制

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充分发挥市场“无形之手”配置资源的功能,政府的“有形之手”应当着力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促进共同富裕,弥补市场失灵等,逐步退出政府管制无效率的领域。[22]

政府应当从以往的全能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型,减少政府干预经济范围,重新确立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从而有效消除寻租环境,遏制腐败的产生。政府减少对经济的干预,让无形之手对资源进行配置,可以让市场价格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从而形成有效的市场信息,有利于企业家进行投资。

政府应当简化、下放和取消部分行业的行政审批权,逐步实现审批制向注册制的转变;其次,应当放松垄断行业的准入限制,在法律上保障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的权力,使得社会资本参与其中,让市场竞争促进垄断行业的生产效率;最后,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扶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民营企业是解决就业问题的主力军,也是市场经济的主体,但是目前民营企业很难进行直接融资,只能在银行进行间接融资,导致民营企业融资成本的上升,不利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因此,对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的改革既能有效促进民营企业发展,又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2]刘志彪.论现代生产者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J].中国经济问题,2006b(1):3-9.

[3]洪银兴.论创新驱动经济发展战略[J].经济学家,2013(1):5-7.

[4]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46-179.

[5]王艾青.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与产业创新的关系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5(8):31-33.

[6]滕泰,冯磊.新供给主义经济理论和改革思想[J].经济研究参考,2014(1):75-76.

[8]刘诗白.论增大有效供给[J].经济学家,2000(1):4-5.

[9]吕政,刘勇,王钦.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基于产业互动的研究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8):6-7.

[13]Geerffi,G.,1999.Intemational Trade and I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48(1):37-70.

[20]张杰,刘志彪,张少军.制度扭曲与中国本土企业的出口扩张[J].世界经济.2008(10):5-8.

[22]陈茂国,李沫.我国政府管制方式的发展与创新[J].社会主义研究,2013(4):108-110.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yanyu/163152.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