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动词的优化释义模式初探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摘 要:释义不仅是词典编纂的中心任务,也是词典内容的核心。语义理论与词典释义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语义网络与词典释义的结合必然使词典学理论获得极大丰富。新的词典释义模式也会使词典编纂更加科学化。本文以动词为切入点,在对动词语义网络结构

"
摘 要:释义不仅是词典编纂的中心任务,也是词典内容的核心。语义理论与词典释义一直以来都有着密切的关系。语义网络与词典释义的结合必然使词典学理论获得极大丰富。新的词典释义模式也会使词典编纂更加科学化。本文以动词为切入点,在对动词语义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汉语学习词典中存在的问题,力图为建立汉语学习词典中动词的优化释义模式献出绵薄之力。

关键词:动词语义网络 释义 词典编纂

一、介绍

二、语义网络结构
语义场是指词义划分出稳定性和确定性的单位形成类别、位置、层级等结构关系,组成一个有序整体。要确定一个词的意义构成成分,须将该词的意义和同一语义场内的词,或邻近场内的词的意义进行比较。如果若干个义位含有相同的表彼此共性的义征和相应的表彼此差异的义征,因而连结在一起,互相规定、互相制约、互相作用,那么这些义位就构成一个语义场。语义场是现代语义学关于语义的重要单位,语义网络则是面对信息处理的一张虚拟的、形式化的网。但义素、义征、义位和语义场等语义单位为语义网络的构建提供了工具和基础。语义场是一种有着内部意义关联的虚拟的空间领域,为信息处理建立网络提供了可能性。

三、动词语义网络结构与词典释义

Collies等人提出了分层网络模型(Collies &Quillian,1969) 和激活扩散模型(Collies & Quillian,1970)。这两个模型分别把语义概念和词汇在大脑中的存储视为“节点(nodes)”,强调节点之间的连接及其连接而构成的网络、节点之间的相互激活及抑制。设计一个什么样的释义模式才能满足词典使用者的需要一直都是词典编者的追求目标。如果在释义中引入符合读者群的认知语义结构无疑为词典释义增添了新的活力。能让读者满意的释义模式也必然要吸收分层网络、激话扩散网络等语义网络模式的精髓。
1)分层网络
分层网络模型是Collies&Quillian(1969)对言语理解的计算机模型提出的一个语义记忆和表征模型。这个模型中的基木单元是概念,表示为“节点(nodes)”。每个概念都具有各自不同的特征。覆盖性最强的概念处于模型的顶部,同等级别的概念处于该网络的同一层面上,在模型的底部则为具体的下层的概念。这样就构成了一个层次分明的、有节点连接起来表示概念之间关系的分层网络。例如打听、咨询、请求等都是一个分层网络模型中的节点,各节点具有不同的特征。“问”的概括性最强,因此位于模型的顶部;居中的是基本层范畴,如询问,模型的底部则为打听、咨询、请求等一些更为具体的概念。
分层网络模型具有如下特点:一、分层和连接是分层网络模型中的重要因素。上层与下层概念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包括”来表示。如“问”包括“询问”,“询问”又包括“打听”、“咨询”。同样,下层的概念可以用“是”表示与上层概念之间的关系。如“询问”是“问" ”,“打听”是“询问”。
2)激活扩散网络 张晓东(2003)指出:首先,激活扩散网络模型的复杂性和可扩展性。节点之间通过相互连接组成了复杂的网络。在此模型中,概念还可以作进一步扩展和引申。同分层网络模型相比,该模型放弃了概念的层次性和特征,而以语义的相似性将词汇连接起来。在此模型中,每个概念都是一个节点。其次,因为节点之间的连接是通过概念之间的相似性程度建立的,所以节点之间连接更具合理性。最后,激活扩散模型比相对分层网络模型更有灵活性。桂诗春(2000)认为激活扩散模型的灵活性能够解释各种词汇和概念研究中的试验效果;能够解释提取概念和它们的特征的多重路径。
这两个模型对语义及语义表征的假设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词汇处理的大脑机制。不同的是激话扩散网络没有分层网络那样层次分明,而更像连接主义的认知模型。它不仅能像分层网络那样对上下义的种属关系做出反应,而且更像是一种语义上的联想。

四、结束语

随着语言学的发展,词典学必然将吸收更多的先进的语言学理论成果,释义的研究是近年来词典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但从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来看动词释义则是一个崭新的视角。本文通过对动词释义在释义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动词语义网络运用对动词释义的影响意义,拓展了释义研究的范围,丰富了释义研究的层面,也为今后更深入更系统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随着动词语义网络研究的深入,动词释义中动词语义网络的运用也会越来越完善,动词释义也会更加科学化。英国学者谢凯里特齐(A.Shaikeritch)认为语义上有联系的词应该在上下文中共同出现。既然语形结构是以语音为手段将语义结构投射在表层上形成的,我们也可进一步探究处于同一语义场中的意义关联的动词是否能表现出形式上对应的相关;反之,通过形式的标准,是否可以探究出动词的语义序列。另外动词义征分析和语义分布特征也有待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2]Lyons, John.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Saeed, J. I..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M]. Mouton: The Hague. 1971.
[5]陈昌来.现代汉语动词的句法语义属性研究. 上海:学林出版社, 2002.
[6]桂诗春.新编心理语言学.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
[7]刘叶秋.中国字典史略. 北京:中华书局. 2004.
[8]陆锦林. “切夫语法”概述.国外语言学,1980,(3).
[9]鲁川.汉语语法的意合网络.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10]林杏光.词汇语义与计算语言学. 北京:语文出版社,1999. [12]于屏方.动作义位释义的框架模式研究. 广东: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6. [14]章宜华. 意义一篇章模型及其释义功能.现代外语,2002,(1). [16]张志毅.同义词词典编纂的几个问题.中国语文,1980,(5).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xue/162108.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