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第一章 生存还是死亡--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数字化的生活,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后信息时代。现行社会的种种模式正在迅速转变,形成一个以“比特”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比特,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一、数字化对文学的触摸 走进21世纪的文

数字化的生活,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后信息时代。现行社会的种种模式正在迅速转变,形成一个以“比特”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比特,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一、数字化对文学的触摸

走进21世纪的文学赶上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却又受到来自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强烈狙击。 1、用比特再造文学“通天塔”

文学是在生存困境中与电脑网络邂逅并联姻的。传统的文学在走向成熟和老道的同时,它所扮演的精神审美的社会角色在现代社会却越来越受到自身两大痼疾的困扰:贵族化的存在方式和预设的传播壁垒。前者使文学远离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平民状态和“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本真形态,也淡化了“兴观群怨”(孔子)和“熏浸刺提”(梁启超)和美刺传统和寓教于乐、怡人情性的娱乐功能,日甚一日变成了操觚捉笔的文人雅士把玩书斋、挥洒才情的贵族书写,或者为文而造情的艺术实验场。后者则由于文学活动规则和文字的纸介质传播的局限,在创作与阅读、作者与欣赏者之间预设了诸多沟通的壁垒,如发表作品难、制作成本高、流通周期长、传播速度慢、消费环节阻滞、文本艰深不堪卒读等等,于是不得不把众多的文学钟情族挡在了文学围墙之外。当文学的心灵审美特性与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文本的存在方式与文学的价值内涵一道疏离了人类的人文视线,而文学的平民快意式阅读又变成奢侈消费或犬儒主义苦旅的时候,文学就要变了,它要寻求新的表达形式,新的存在方式,新的传播载体和价值模式。

历史总要催生它的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和蜕变,又总是在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肇始于20世纪末叶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就给困境中的文学传递了一条“阿里阿尼彩线”。雅克·德里达是这样描述这个时代的: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2605.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