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化论文 >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遊牧社會的形成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在另一個黃土農業的邊緣地區,就是內蒙古陰山以南,到陝西北部的鄂爾多斯附近,也經歷了與河湼地區類似的人類生態變遷。由於這兒在地理位置上與晉陝龍山文化區更接近,使得在這兒發生的人類生態變遷,對南方龍山農業地區人群造成更直接的沖擊。而南方人群對

在另一個黃土農業的邊緣地區,就是內蒙古陰山以南,到陝西北部的鄂爾多斯附近,也經歷了與河湼地區類似的人類生態變遷。由於這兒在地理位置上與晉陝龍山文化區更接近,使得在這兒發生的人類生態變遷,對南方龍山農業地區人群造成更直接的沖擊。而南方人群對此的反應,也進一步影響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的人類生態變遷。

鄂爾多斯地區,是指內蒙古自治區西南部,包括內蒙古伊克昭盟和陝西省定邊、靖邊、橫山、榆林、神木、府谷等縣的長城以北地區。黃河在此繞一大圈,鄂爾多斯的北、西、東三面皆以黃河為界。我們所探討的地理範圍,還包括與鄂爾多斯隔黃河相望的地區’包括西面的賀蘭山、烏蘭布和沙漠,北面陰山以南的河套區,以及東北面的土默特平原,東面的內蒙古清水河縣至托克托一帶。

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混合農業經濟人群

新石器時代晚期,這一地區較早的人類活動遺跡,主要分佈在北部的套北地區,鄂爾多斯高原東部,以及黃河彼岸的清水河至托克托一帶,與南部的無定河流域一帶(見圖四)。至於高原內部毛烏素沙地一帶,在當時是因沙地已形成以至於不適人居,或是曾有人群活動但其遺跡為後世形成的沙層掩沒,目前尚不清楚。無論如何,較早在此活動的人群,在文化與經濟生態上都與南方的仰韶與龍山文化人群非常相似。

仰韶農業文化的邊緣人群

在內蒙古的包頭阿善、呼和浩特美岱、和林格爾縣敖包山,以及清水河縣的白泥窯子、岔河口、台子梁,准格爾旗的窯子梁與壕賴梁,杭錦旗四十里梁等地,都曾發現帶有彩陶的文化遺存。考古學者稱之為「阿善一期文化」或「岔河口文化」,有時也稱之為仰韶文化。這種文化遺存分佈廣,遺址一般面積不大,文化層薄’遺物不豐富(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圖四 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新石器時代晚期重要考古遺址

以白泥窯子出土的人類遺存來看,約在西元前4000年左右,已有人群在此以農業謀生。當時的人住在方形淺穴式的房子裡,房子由五根房柱支持,門口有石板鋪設的斜坡門道。室內近門處有石砌坑灶,室外也有灶。部分陶器帶有彩繪。他們使用的石器,主要是砂岩製作的敲砸器、刮削器、石球,及磨製的長方形單孔或雙孔刀,磨盤、磨棒等。這些石器的功能,似乎都與農業生產或穀類糧食處理過程有關。另外,也有屬細石器的刮削器’尖狀器,以及石鏃。考古學家認為,農業為當時人們的主要生產活動,並認為這是與中原地區仰韶文化有密切關係的遺存(3)。

由清水河至托克托的黃河沿岸,仰韶文化人群大多在河邊台地上建立他們的聚落。這種村落遺址,面積一般約數萬平方米,較大的廣達l 5萬平方米,可見他們已有相當規模的社會生活。他們遺下的生產工具有石刀、石鏟、石斧、及其它刮削器、砍砸器、與砍伐器等,顯示他們的經濟生活與農業有密切關聯。以岔河口遺址為代表的陶器,與黃河中游的仰韶文化陶器相似,略晚以海生不浪東遺址為代表者受馬家窯文化的影響(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汪宇平,<清水河縣台子梁的仰韶文化遺址>,10-13。

(4) 內蒙古歷史研究所,<內蒙古中南部黃河沿岸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考古》10(1965):487-91。

在河套以北地區,相當仰韶晚期的人類遺存是.阿善二期文化:迅’時代約當西元前3700-3000年之間。這時期人類的遺存較豐富,以農業為主兼營狩獵採集的經濟生活特徵更明顯。房子仍為半地穴式,室中心有平底坑灶,坑灶後往往又有一方形地面灶,均已燒烤得十分堅硬。房子四角及火塘附近都有柱洞遺跡,還有直徑較小的柱洞分佈在牆壁四周。房子附近有窖穴,作為儲藏及拋棄廢物之用。所有的證據都顯示,他們是相當定居的人群。在農業生產上,他們使用大型石器如斧、鎊、鏟、穿孔石刀、磨棒、磨盤等。他們並以堅硬石材打造銳利細石器,如石鏃、右葉、石片及括削器等,用於狩獵以及切割動物的皮肉。另外,在鄂爾多斯南部的陝北地區,也發現許多仰韶文化遺存。同樣的,在這兒與仰韶文化半坡類型陶片一同出土的,除了石刀、石斧、石鏟之外,還有豐富的細石器。

大量的細石器出現在鄂爾多斯附近的仰韶文化遺存中,這是在山西南部,關中地區與河南等地的仰韶文化遺址中少見的現象。兩種石器(細石器與大型砂岩石器)併存於這個仰韶農業的邊緣地區,可能代表著當地特有的人類經濟生態。磨製石器以長方形石刀、斧、鎊、鏟等為主,而這些石器被認為是主要用於整地、翻土、收割等與農業有關的活動之中(5)。細石器則以大量的刮削器為主。這種刮削器的刀部質硬而脆,利於以巧勁切開動物的皮肉,而不適於用力割斷植物纖維。因此,它所代表的人類生業活動應是畜牧或狩獵(6)。這些考古發現都顯示,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居民’在經濟生態上與中原仰韶文化的農人非常接近,不同的是、比起後者他們較依賴動物。這是一種混合農業生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江上波夫, 《アジア民族と文化の形成》(東京:平凡社,1985),46。

鄂爾多斯地區龍山文化時期的人類生態變遷

到了西元前3000年左右,上述的混合農業生活,在套北與鄂爾多斯東部地區都有相當的發展。這些人群留下的遺存,由於在文化特徵上與南方的龍山文化相當接近,因此被納入龍山文化之中。

鄂爾多斯東部地區 在這地區仰韶文化之後,普遍出現一種以籃紋陶器、白灰居住面遺跡、袋形灰坑為主要特徵的文化遺存。這考古文化特徵,也見於山西、陝西的龍山文化之中,因此有些學者稱之為「龍山文化」。另一些學者,注意到這些遺址所出的細小石器,則稱之為「細石器文化」(7)。細石器與角骨器增加,是本地由仰韶到龍山時期的一大轉變。這種有龍山文化特點的文化遺存,據調查者稱,多分佈在黃河河谷斷崖上。值得注意的是,比起當地仰韶遺址而言,龍山文化遺址分佈較為密集(8)。

譬如,以准格爾旗南部的大口遺址為例。這是一個考古發掘收穫豐碩的遺址。遺址座落在高出河床30米的台地上,其遺物被分為前後兩期。大口一期的遺物較少,主要是罐、瓮、學、鬲、豆、盆等陶器。大口二期文化層中,發現有房屋遺跡。房屋的地面及殘存的牆上,都均勻的抹上一層5釐米厚的白灰面。室內的柱洞底填.碎陶片,以穩定柱子及加強其承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內蒙古歷史研究所,<內蒙古清水河縣白泥窯子遺址複查>,《考古》3 (1966):146:汪宇平,<清水河縣台予梁的仰韶文化遺址>,13.

(8) 內蒙古歷史研究所,<内萤古中南部首河沿岸新石器時代遺址調查>,491-95.

力。屋子正中有一圓形火塘,火塘周圍的填土經長期踩踏而變得很堅實。門前有一與門寬略等,長約2.5米的下坡路段,由於人們進出已被踩實為路土。窖穴中出有一些零散的獸骨、獸牙與牛角,底部有錐、針、鏃等骨器。由動物遺骨中,辨識出豬、羊、牛、鹿等動物。石器的種類有,斧、鏟、長方形穿孔石刀、鎔、臼形器,盤狀器及磨器等。出土骨器89件,有鑿、鏃、錐、針、匕等。考古學家認為,由於石鏟、石斧、石刀等農具的出土,顯示當時人的經濟生活是以農業為主。廣泛使用骨器,及大量動物骨角的出現,顯示家畜畜養及(或)狩獵也在當時的生產活動中佔有一定地位(9)。房屋的建築方式,經長久踏實的室內及門口的地面,以及大而厚重的陶器,都顯示當時的人過著相當定居的生活。

另外,當時住在准格爾旗西部石佛塔遺址的人群,他們的白灰面居住遺址,袋形灰坑、長方形帶孔石刀,及鬲、廟等三足器,都顯示與中原地區龍山文化有密切關係。他們遺留下大量的石斧、石鏟、石刀等農業生產工具,及石磨棒’石杵等穀類加工工具。顯然,鋤耕農業是當時人們的主要生業活動。由一些出土的石球及石片刮削器,考古學家認為狩獵是他們輔助經濟的一部分(10)。

___________________

(9) 吉發勻、馬耀析,<内蒙古准格爾旗人口遺址的調查與試掘>,《考古》4(1979):311-19。

套此地區 在套北的包頭地區,這種龍山文化被稱為「阿善三期文化」。阿善三期文化較早的階段,當地的人住在半地穴式或地面建築中。居住面由草拌泥鋪成,再略經燒烤。窖穴比前期多。生產工具有大型石器、細石器、陶製品、角骨器、器形、種類都與前期類似。到了阿善三期文化晚期,居住型態出現較大的變化,此時人們住在石築房屋中,外有石砌城牆保護。這種石牆,據稱是中國已發現最早的石築城牆。城牆隨地形起伏,有的地段牆基厚達一米以上,殘存牆基高近兩米。

在阿善二、三期文化人群的遺址中,都曾出土許多狗、豬、羊、牛的骨骼(11)。他們所使用的細石器中,又有大量的石鏃。因此,動物畜養或狩獵在當時人們的生業中應有相當的重要性。也就是說,由仰韶時期到龍山時期,當地的人都過著兼營農業與畜牧,狩獵的混合農業生活。但是在這地區,人們對農業資源與對動物資源的倚童,在仰韶與龍山文化時期是有差別。有趣的是,這個差別並不是人們愈來愈依賴農業:相反的,龍山時期的人較前期的人更依賴動物性資源。這一點,表現在阿善二、三期文化中人們所使用的工具變化上。

由表三中可看出,陶製工具所佔的比例一直很穩定,但細石器、角骨器、大型石器,在所有工具中的比例則有變化。變化的規律是:細石器與角骨器同增同減,而它們與大型石器的增減則相反。由第二期至第三期早段的變化是,細石器及角骨器大量增加’而大型石器則

__________________

(11)崔璇,<內蒙古先秦時期畜牧遺存述論>,《內蒙古社會科學》1(1988):69。

表三 阿善遺址二、三期各種生產工具比例

工具\時期 二期 三期旱段 三期晚段

(仰韶晚期) (龍山時期) (龍山時期)

大型石器 5l% 29% 38%

陶製品 22% 20% 21%

資料來源:(考古)2(1984):99-104

大量減少:由第三期早段至第三期晚段,大型石器所佔的比例又昇高,而細石器及骨角器的所佔比例減少,但細石器及骨角器的所佔比例,仍高於第二期文化中同類器物所佔的比例。如果角骨器增加,表示當時動物的遺骨容易取得,則細石器與角骨器同增減的現象,也說明這些細石器的使用的確與狩獵或畜牧經濟有關。這個工具比例的變化,顯示在龍山文化時期(阿善三期文化),畜牧或狩獵的重要性的確在套北地區人群的經濟生活中有增加的趨勢。這個變化,大約發生在西元前3500-2100年之間。

同樣的現象,也見於大青山下的包頭西園遺址。這兒的出土遺物分佈在東西兩個台地上。西臺地的文化遺存,被分為三期五段。西園二期與三期,無論是房子的形制、結構,生產工具以及陶器的器形與組合,都和阿善二期遺存面貌相當。在生產工具上,仍然是磨製石器與細石器並存,但二期的生產工具數量及種類皆少,以磨製石器為主,特別是兩側帶缺口的長方形石刀最為流行。第三期,生產工具的數量與種類都有增加。值得注意的是,三期細石器在生產工具中的比重增大,石器與骨器的製作皆較為精緻(12)。在東臺地上,發現有石砌圍牆及石砌房屋基址,房屋形制與阿善三期晚段的房屋完全相同,遺物分別屬於阿善二期與三期文化(13)。因此,西園的考古遺存也顯示,在接近龍山或龍山早期,這一帶人群對動物性資源的依賴有加強的趨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西園遺址發掘组,<內蒙古包頭市西園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簡報>,《考古》4(1990):306.

(13) 包頭市文物管理所,<内蒙古人青山西段新石器時代遺址>,《考古》6(1986):485-87。

跡:有些城內並有所謂祭壇的石堆遺跡(15)

總而言之,新石器時代鄂爾多斯及其鄰近地區的人群,一方面直接或間接的受到南方仰韶及龍山文化農業因素影響而從事農業:另一方面,為了適應當地的乾旱氣候,他們也較前者依賴獵取或畜養動物,以擴大對自然資源的利用。以地區而言,鄂爾多斯的東部及南部地區,與晉陝中原的新石器時代原始農業文化關係最密切,細石器較少。西部地區的細石器最發達,農業遺跡最少。套北地區則介於兩者之間。也就是說,基本上農業的重要性由南往北,由東往西,逐漸減低:相反的,由細石器所代表的畜牧及狩獵,則由同方向逐漸增加。這與鄂爾多斯地區的乾旱程度由東南往西北漸增趨勢一致。

以人類生態的長期變化而言,無論是在東部的清水河地區或是北部的套北地區,由仰韶時期到龍山時期,都有當地人群對動物的依賴逐漸增加而農業活動減少的趨勢。因為在這樣的混合經濟中,農業與畜牧(或狩獵)原就是互補的:在某一方的挫折,會使得人們加重對另一方的依賴。這個變化較明顯的時期,約在西元前2500-2000年之間。也在這時期,清水河一帶的人群將他們的聚落建在較高的臺地或斷崖邊上。套北地區的人群,則紛紛築城堡,建石牆以自衛。這些考古學上的現象,似乎都顯示當地人群間的資源競爭劇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崔璇、崔樹華,《內蒙古中南部的原始城堡及相關問題》,《內蒙古社會科學》 3(1991) :75-80。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lunwen/wenhua/161643.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