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计算机论文 >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极力主张省市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地方文献论文 更新:2006-4-8 阅读: 杜定友先生与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


杜定友先生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重大贡献之一,就是他极力主张省市图书馆必须做好地方文献工作。

早在1941年抗战期间,广东省立图书馆在韶关复馆,杜先生担任馆长,他就提出了以保存广东文献为第一的办馆方针。他除了亲自规划外,还在各种场合呼吁政府和民众要重视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他曾说:“……各地方的图书馆,对于保存地方文献,尤为专有责之。以广东文献而论,负保存责任的当然是广东省立图书馆了。”为了阐明地方文献的重要性,他又特别指出“……文化不是凭空可以创造的,历史事实,是不可以抹煞的,保存文献的重要,希望政府当局、社会人士,加以十二分的注意。”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是从这个时期开始建立起来的。至今,在全国图书馆界中,凡提到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时,很自然就会将先生的名字联系在一起。

然而,经过了四十多年的变化与发展,随着图书馆工作的重点转移,我们对杜先生关于地方文献的理论思想和工作方法,既要吸取其精华,也要有所发展。因此、本文结合我馆地方文献工作就下列问题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我馆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1.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的阐述

“文献”一词按新版《辞海》解释:“今专指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文物资料。如历史文献,亦指与某一学科有关的重要图书资料。”但对“地方文献”一词,杜先生早在四十年代就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到1957年先生又在南京“全国图书馆人员训练班”上作了系统的阐述,而近几年来,国内图书馆界发表不少文章对“地方文献”的概念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见解,但我认为杜先生经过了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后,所提出的见解是比较全面的。他说:“地方文献是指有关地方的一切资料,表现于各种记载形式的如:图书、杂志、报纸、图片、照片等等,”而“地方文献包括三部分:史料、人物、出版”。

“史料”在地方文献中,是指反映本地区的天文、气候、地形、自然资源、自然灾害、……以及本地区的历史沿革、社会发展、经济、人民、民族状况和当前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等情况的总称。而杜先生指出史料的范围也是:“关于本地方的一切情况的记载,包括过去和现在的,如:史地、文教、经济等等。特别是当时当地的新鲜事物,政治上、经济上的最近成就,党和政府的指示和决议……”(见杜定友《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与使用》以下同)。近年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合编出版的《目录学概论》一书对“地方文献”提出:“地方史料取决于著作内容的地方特点;地方人士著作取决于作者的籍贯;地方出版物取决于著作的雕印、出版的地点,”由此可见杜先生提出的“地方文献”三个组成部分是符合收录的标准与范围。至于有人误解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是“厚古”也无须再作解释。我馆四十六年来(从1941年开始)地方文献工作取得比较大的成就,正是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去开展工作的。

2.建立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

杜先生开展对广东地方文献研究之时,正是我国民族灾难深重的时期。他说我们的家乡“她有锦绣的河山,有悠久的历史,有丰富的文化、有杰出的人才,她是革命的策源地。”由此可见先生对家乡的热爱,对祖国的热爱和强烈的民族自信心。自从新中国成立后,我馆对杜先生早年提出关于建立、搜集地方文献的意义和作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现归纳如下:

①建国以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广东和全国一样掀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馆运用了本地区的革命史实,工农业的成就,文教、卫生和科学事业的发展等文献资料,配合各项中心运动和提供读者使用,从而激发他们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乡邦的感情,更好地为国家建设服务。

②我馆收集地方文献,也显示出对保卫祖国领土、主权完整、配合外事斗争的需要起了重要的作用。例如,保卫我国南海诸岛的主权完整的斗争……等。

③自我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使我们深刻地认识到地方文献工作必须为“四化”建设服务,因此,近几年来已积极向有关部门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大量与本地区有关的地质、矿藏资源、海洋方面的资料以及农业区域划分资料和我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卫生……等文献给他们使用,以发挥我省的优势,加速“四化”建设的进行。

④我馆也认识到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是为了逐步建立全国性的文献检索系统而做好准备。其原因是:我国是一个疆土辽阔,有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典籍的国家。要逐步建立起全国性的地方文献检索系统,为“四化”建设服务,这个艰巨的任务,必然要由分布在全国不同地方的各类型图书馆去协同完成。例如,这次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由中华局出版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在调查、核对、补充地方志工作过程中,就是依靠了全国三十个省、市、自治区的190个各类型图书馆、博物馆、文史馆、档案馆等共同协作顺利完成。去年已公开发行,而这部新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就是反映我国一部比较完整的地方文献。

以上这些都是由于形势发展向我馆地方文献工作提出的新课题,比起杜先生所处的时代,要求更高了。

二、关于地方文献中“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划分问题。

我馆四十六年来地方文献的组织,都是根据杜先生提出的三个组成部分来划分的。但是,由于历史情况的变化,要适应新的形势发展,对“史料、人物、出版”三个组成部分的内容和文献收集的时间界限也有所变化与发展。

第一部分——广东史料

“史料”是地方文献最重要的部分。我馆原则上按照杜先生所提出的“史料”范围去搜集。除了本省地方志和族谱、家谱、宗谱之外,为了便于开展工作,我们根据杜先生关于“史料”的内容具体列出以下几点:

①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是广东人(或单位)。例如:《粤海关志》清·梁廷楠编,《广东新语》清·屈大均,《岭南名胜记》清·陈兰芝辑,《海丰农民运动》澎湃著,《广东公路旅行手册》广东省汽车运输公司1983年编。

②文献内容是论述广东的,作者不是广东人。例如:《广东资源》(日本)平野健,《粤东盐政考》明·李橒(浙江鄞县人)。

③文献是地方志,曾经属于广东省的一个地区,现在由于行政区域的变化已划归广西自治区管辖的。例如:《合浦县志》、《钦州志》等仍入广东地方志。

④文献内容论述本省和有密切关系的邻省(即两地区并提的文献资料)。例如:《两广盐志法》清·伍长华等著,《两广纪略》明·华复蠡,《两广便览》清·李应钰等均入广东地方文献“史料”部分。

⑤文献内容是论述香港、澳门两地区的均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如:《香港方物志》叶灵凤、《澳门记》清·薛(香+(温-氵))、《1985年香港年鉴》、《1985年澳门年鉴》。

⑥文献内容是论述南海诸岛的入广东地方文献专藏。

⑦广东是我国著名的侨乡,凡有关广东祖籍华侨、华裔资料入地方文献专藏。

⑧以广东地区人物、事件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例如:《三家巷》欧阳山著、《三春梦》薛汕校点等。

第二部分——人物(地方人士及其著述)

至于地方人士(包括寓贤)的著述,应包括文集、专著、论文、诗歌、信札、日记、奏折、照片以及纪念文字、讣告、哀思录、传记等。因为这些人士及其著述,大部分与本省各个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历史等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对于收人物的界限、杜先生提出除了收集“本地方知名人士、劳模,烈士……外,还应包括对于本地方建设有关的各地方重要人士(寓贤)”。这一提法很重要,因为在地方文献工作中,对于历史人物的处理是比较复杂的,尤其是外省籍任职(或居住)于广东的人士(寓贤)例如历史人物苏东坡、阮元、林则徐、张之洞等。现代人物如鲁迅、陶铸、朱光……等,他们对广东的贡献和影响是很大的。尤其是革命前辈,根据革命工作的需要,安排在我省工作,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和为广东人民作出了贡献,受到了当地人民的崇敬。他们的革命事迹,是现期地方文献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如果,只因为他们不是本地方人士,就不收藏他们的传记……等,是不公平的。杜先生能在“人物”部分突破了地区界限,这是一种很有见地的处理方法,而我馆也按此原则进行搜集和处理、具体的做法是:

①对本省籍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学者如:孙中山、康有为、梁启超、黄遵宪、邹伯奇、梁廷楠、陈澧、屈大均、陈献章、张九龄等他们的著作都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列为重点。

②对外省籍曾任职(或居住)在广东的重要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寓贤)如他的著作是论述广东地区者,则作为地方文献入藏;如著作与本地区无关,则不入地方文献。

③对于历史人物和知名人士(本省籍和外省籍寓贤在内)的传记、纪念文章、讣告、哀思录等都应作为地方文献入藏,设立人物传记专类处理。不考虑撰拟者是不是本地方人,例如,马可著的《冼星海传》,马是江苏徐州人,是专门研究冼星海音乐事业成就的我国著名作曲家。《林则徐传》,杨国桢著,这部传记是以林则徐的一生政治活动为主线,但重点介绍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抗英斗争活动……。然而,人物传记等资料的作用,主要是为了要知道那人的略历尤其是外省籍人在广东的活动。曾有过这样的事例:1955年广州市博物馆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要处理程壁光(广东香山县人北洋政府海军总长)的铜像时,就参考了程壁光哀思录作出不按文物保留的决定而摧毁。可见这类文献资料是有实际用途。

④至于一般不知名的本地区人士的著述,其著作内容又与本地区无关者,文献资料不集中,但在馆编印“粤人著述”目录时再反映出来。

第三部份——地方出版物

对于地方出版物,杜先生认为“从本地方出版物可以看到本地方的出版情况,它的思想内容、制作方向……。”为便利于开展搜集工作,我馆将地方出版物分为线装古籍和解放前后出版的书刊两部分,这是“因为旧中国出版的书刊(一般称旧书刊)是那一时代科学工作者研究的成果,记载着社会生活的写照,与今天出版的新书,在某些方面有着一定的血缘关系,是属于文化遗产范畴的”(见蒋元卿《漫谈搜集地方文献》1980年安庆市图书馆编《图书馆工作》第三期)。

从广东出版物来看,是可以了解到我省的文化、出版史发展情况,因为广东自清道光以来,刻书风气甚盛,最早的是阮元辟学海堂,首雕刻经史名籍,并在越秀山建筑文澜阁作为藏板之所,建立了广东第一间官办书局。稍后张之洞又开设广雅书局刻印《广雅丛书》,因刻印校对质量较好,被评为当时较好的出版物,也是广东最好的丛书刻本之一。私家刻书要算新会陈绰之独立刻印《二十四史》计八百五十册;伍崇曜以洋商起家,他的《粤雅堂丛书》、《岭南遗书》的校勘,刻印质量可与江浙名家齐名,五桂堂刻印的木鱼书、南音等民间说唱文学作品,都带有浓厚的岭南地方特色,由此可见从古籍线装书和民间出版物中,可以了解广东当时的文化、出版发展史情况。

在抗日战争时期,广东的抗日刊物仅1938年广州沦陷前就有50多种,例如《统一战线》、《民族解放》等,以刊物作为武器,深入各条战线形成了一股抗日救国,保卫华南,一致对外的革命洪流,从这两个时期的定期刊物可以看出,它不光是地方出版情况的反映,而是广东革命历史的见证。

还有全国著名的侨乡台山县,这个县有许多宗族,各姓氏宗族在华侨的资助下纷纷办起了一种以联络海外华侨为宗旨,全国罕见的族刊。这种族刊在抗战胜利后复刊和创办的新刊就有59种,如《浮山月报》1935年创刊至1949年已出版19期,是该县浮石村赵氏族刊。从这些族刊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侨乡社会的风土人情、经济发展和与海外华侨的关系,是研究华侨史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所以说,地方文献除了史料部分之外,地方出版物也能反映出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等多方面的情况。最近几年来,我省侨乡族刊又有了新的发展。

对于地方出版物的搜集和处理,杜先生提得比较简略:“对本地方刻的古书更应注意收藏……近代出版物则以本地方机关团体编印的为限,翻印本和对于本地方没有直接关系的可不收。”由于时代的变化,形势的发展。我馆基本上都按杜先生的意见处理,但为了更好地体现出我馆地方文献的特色,在处理上,有些书刊集中在地方文献书库里。而在“地方出版物”的出版时间上,我馆也划分为解放前出版和解放后出版两部分,作了不同的处理:

①广东历代官刻、私刻丛书和单刻本(内容很多是地方史料和地方人士著述,例如:新会陈氏莋古堂《二十四史》850册、《广雅丛书》600册、《粤雅堂丛书》320册等共约60多种丛书)能搜集到的我馆均有入藏。除《岭南遗书》、《广东文献》等入广东史料外,其余均作解放前广东出版物处理。

③关于历年来广东地区出版的定期刊物(含报纸),诚如杜先生指出“这些刊物内容多属广东史料。为了服从“以史料为主”的原则,编入史料部分。”而我馆因馆址分散两地段,成为南北两馆(新馆建成后,我馆仍然分为新馆和原北馆两地)因此,根据不同的读者对象的需要和管理上的方便,我馆对报刊的具体处理,划分为解放前和解放后出版的两部分。解放前,广东出版的期刊、报纸全部入地方文献报刊库收藏和使用,因为我馆所保存下来这部份广东报刊,可算是地方出版的“珍品”若不妥善管理,提供给真正需要者使用,而任由一般读者作消遣性的阅览,破损率是无法控制的。至于解放后广东出版的期刊我馆规定送1~3份作地方文献入藏。而本省出版的报纸全部集中期刊部入藏和使用。以上是我馆地方文献中三个组成部份的划分和处理方法。

三、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的做法

(一)杜定友先生对地方文献收集的重视

杜先生十分重视地方文献的收集,他提出在收集的方法上应该是多式多样的,他认为:“①挑选:从馆藏的一般图书中挑选地方文献,是收集的工作的开始;②选辑:除了现成单行本书刊之外,还要随时做选辑剪贴工作;③采购:从市场、书店、藏书家采购是经常的工作:④征求: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方法,尤其是一些买不到的”非卖品”和“内部刊物”;⑤复制:有摄制照片,显微片、晒蓝图,影抄、誉抄、录音、灌片、幻灯片等;⑥交换:主要是将复本对外进行交换;⑦接收;⑧寄存;⑨代替。凡本馆还没有的材料而为读者所需要的可设法向他处代借,代抄。”这是杜先生为我馆在四、五十年代收集地方文献的具体做法。看起来很简单。而在实践中杜先生碰到了不少困难。例如:在抗战期间,杜先生为购买广东民间流传的民歌《粤讴》一书,不惜劳苦,跑遍了整个曲江(现韶关市)书店,收获不多。又如,在抗战胜利后,广东图书馆迁回广州,当时全馆工作人员只有七、八人,馆内设备全无,连电灯也点不上,晚上只点煤油灯照明。然而,杜先生当时所急的却是忙于接收汉奸住宅和战前原省馆所散失的图书,因为其中有不少是广东地方文献。此时,杜先生又从香港报纸中得悉九龙太古仓有中国古籍等书约320箱定期开投,立即托人代查,历经数月,多方交涉。最后终使物归原主,其用心良苦,可见一斑。杜先生还提出:“地方文献的收集,在大图书馆必须专人专责专款办理,采访人员必须熟悉业务,熟悉图书,熟悉读者的需要……。”这些都是老先生实践中的切身体会,也是指导我馆做好地方文献的原则。但是随着各个时期情况变化,工作的方针与着重点亦随之转移,地方文献的收集方法也随之而改变,因此,摸清书刊资料来源的途径,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工作的前提,当我馆地方文献资料的入藏有了一定基础的时候,立即转入有重点,有系统、有计划的收集,这样做才符合地方文献资料,齐全、系统、连贯、有参考价值的要求。

(二)当前我馆几种有效的收集方法

自党十一属三中全会以来,我馆开展地方文献收集工作,比起杜先生做馆长时的五十年代初期、各方面的条件都有利得多了,以下是我馆当前有效的收集方法:

1.争取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做好地方文献收集的保证。我们深深体会到,省、市图书馆要搜集现期的地方文献资料,如果没有地方党委和人民政府的支持,是很难开展的,我馆的做法是比较好。例如:在1959年底,我馆总结了土改期间多次下县下乡收集书刊的经验之后,已考虑到搜集工作的重点,有必要转移到现期文献资料上来了。我们这些想法得到了上级领导的支持和重视。于是我馆立即参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关于征集图书杂志样本办法”结合本省的具体情况拟订出征集地方文献资料的办法,呈送省文化局转人民政府审批。 1960年1月20日,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发出了,(60)粤文字第31批转“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关于征集地方文献资料办法”的通知。明确规定全省出版机构和机关、团体,凡编印出版的书刊资料,都应缴送省馆两份,这是我馆获得省政府支持征集地方文献的第一个文件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jisuanji/156091.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