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浅析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含意 霍恩级差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意理论 论文摘要:含意指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以外的意义。含意问题包含“何为含意”、“何故含意”、“何时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四个基本问题。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本体论等有关含意的

"

论文关键词:含意 霍恩级差 言语行为理论 会话含意理论

论文摘要:含意指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以外的意义。含意问题包含“何为含意”、“何故含意”、“何时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四个基本问题。本文对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和含意本体论等有关含意的理论学说进行评述;上述理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对含意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和原则。

一、关于“本体论”的翻译

本体论和存在论是对德语Ontologie(英文Ontology)的一个词的不同译法。“本体论”一词,由德哲学家郭克兰纽(RudolphusGoclnius)于1613年首创,后又被笛卡尔哲学的信徒克劳伯古斯(Jeoannes Claubergius)、德哲学家沃尔夫(Christian Wolfl')采用。他们用此词来表示研究Onta的学问,Onta是希腊语einai的动名词复数形式,而einai在希腊语中是动词兼系词,相当于汉语中的“是”、“在”、“有”等诸义。在西语中,系词“是”与动词“在”、“有”等为同一词,如英语中的be,诸义并存,故又称为“系动词”。在汉语中,据俞宣孟先生,先秦时代尚没有形成相当于西语中的系词“是”,因此,汉语传统思想中是没有本体论或存在论的,引发开来,即无“哲学”;而且,汉语“是”、“在”、“有”并不同义,此种局面对于汉语学界翻译ontologie或Ontology产生了一定的困难,且导致了理解的歧义性。故学界在翻译中,多把希腊语einai的“是”之义放置一边,取其“在”、“有”之义,遂译ontologie或ontology为“在论”、“有论”、“万有论”、“存在论”等。在古希腊、Ontology所研究的存在,不是“作为偶然或或然的存在”,也不是“作为真而存在”,而是“作为存在的存在”。“作为存在的存在”,不表述任何别的东西,是不带质料的形式,具有逻辑上在先的“本质性”,故中文在翻译时把此类存在译成了“本体”,Ontolo-gie或ontology就顺理成章地译作了“本体论”。

看来,“存在论”、“本体论”这两种不同的译法,是出现在不同的理论形态(传统本体论和现代本体论)和运思方式中的。相同的一个词,译法不同,却体现了西方本体论的历史命脉。

但是谈到现代本体论,谁也无法绕过海德格尔。海氏自己也讲他是第一个明确提出“存在意义”问题的哲学家。海德格尔的语言本体论可以用他的一句名言来加以概括,这就是“语言是存在的家”。这是一句隐喻的话,其意思通俗地说来大致是:世界存在的意义只有通过语言才能得到显现,存在表现在语言之中。哪里有语言,哪里才有世界。另一方面,语言又是“人的本质的住家之所”,是人的历史性生存的基础。因此,语言是人要说出的东西,有了要说出的东西,人才能说,才能领悟其存在,才能生存。所以,通过海德格尔的那句有名的隐喻的语言,可以这样来形象地比喻语言、人、存在的三者关系:语言好比一所房子,人与存在都居于其中,人是这所房子的看护者,它依靠这所房子得以亲近存在,揭示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比喻性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出海德格尔把语言和存在直接联系起来,存在依赖于语言,语言高于一切,具有本体的意义。

海德格尔从哲学的高度来把握语言,他认为语言可以分成两个层次,较低的是言谈,即发出声音;较高的是语言,即通过发出声音来展示某种意义。他认为言谈和语言的关系是:语言的生存论存在论基础是言谈。言谈同现身、领会在存在论是同样源始的。把言谈道说出来即成为语言。人们交谈的目的不在于发出声音,而在于传达某种意图,展示某种意义。

二、关于含意研究

我国含意研究主要有三大课题: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研究和含意本体论研究。国内徐盛桓教授在含意研究方面成绩十分突出。他的系列研究已超越了(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范畴,进人到含意本体论研究。徐氏在含意研究方面已发表论文24篇,系统地对有关问题进行了研讨,建构出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含意本体论是徐氏吸收了新格氏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将其作为研究含意的本源本性问题的理论假设的基础而提出来的。徐氏之所以提出进行含意本体论研究,是因为列文森的新格氏语用推导机制中“信息原则”引进了一个概念“常规关系”,他以为是一个关键的概念,可以作为建构含意本体论探索含意本源本性的基点。徐氏正是通过对含意与常规关系的关系的把握,开始了含意本体论研究。含意本体论研究的是含意的本源本性问题。含意是什么?

含意(implication一有的译为“隐涵”)一般指由语句暗示出来的言词之外的意义。含意的现象古来有之,自从有了语言大概也就有了含意。但含意问题受到语言学界的重视并引起广泛的讨论则是最近几十年内的事情。语用学研究的兴起,使人们对语言的认识从语言本体结构的形式中解脱出来,发现了语境、功能、交际者等新问题,对意义的理解也从言词之内走到了言词之外。如果说语义学主要解决“X句表达了什么P意”的话,那么语用学则主要探索“S某在说X句时,表意为P,实意为Q的问题”。这个实意Q就是一般所说的含意。含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意义具有复杂性、多向度和隐蔽性的特点,给含意的研究造成了极大的困难。有关含意的认识和见解众说不一,然而对含意的研究至少应努力解决“何为含意”、“何故含意”、“何时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四个基本问题。

三、几种含意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对意义进行探索的起点为言语的目的即施事意义(illocutionary force)。言语行为理论最大的贡献,除了将言语视为一种交际行为以外,就是把人们的注意力充分吸引到语意的间接性上。由于这种语意的间接性,言语的施事意义从根本上说是受到语境制约的。如果用“S某说P事时意指为I",来概述施事性言语行为的特征,那么代表命题内容的P和代表施事意义在本质上是不同的,P需要经过一定语境作用的衍推才能到达I。这是P和I之间的一般关系,也正是间接言语行为的研究要致力解决的问题,只有当P和I恰好相吻时,作为施事意义的I无需太多的推导,就有了直接言语行为的说法。但这只是P和I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而且当实际面对某一话语,即使判断其属于直接言语行为时,恐怕也离不开语境的反推导作用。尽管人们对于语境还有种种不同的理解,然而不论是广义或狭义的观点,都基本承认语境主要是一个变量因素而不是一个恒定因素,它独立于语义意义之外,又必须与此时此地的客观条件相结合。人们在通过语境进行意义衍推时势必受到变量因素的影响,而且由于个人知识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对具体语境的主观把握往往存在差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存在误解的现象。"

在这里,我们其实已经感觉到了含意的影子。但言语行为的学者们主要是完成了对施事意义若干重要特征的研究,如前面讨论过的语意的间接性、概率相对性和趋于繁衍性等等,在“何为含意”的问题上进行了一些铺垫,而在意义衍推的规律和具体方法上尚没有来得及进行深人的探索。西尔虽然曾对“Can youpass the salt?”等类句子的施事意义做了一些初步的推导,但其描述还显粗糙,尚达不到规律的升华。

合作原则假设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取合作的态度,要遵守诸如真实、充分、关联、清楚等原则,否则交际将无法获得成功。应该说,这些准则不是作为一种规定不让会话者违反,而是作为一种标识提醒人们,当会话出现违背准则的情况时,人们可以感觉到“另有所指”,不可简单地望文生义,而应进行必要的推导。合作原则以“合作”为会话基础的观点揭开了含意的一层面纱,主要回答了“何时含意”的问题,同时也掀起了会话含意理论研究的新潮。人们在肯定“合作原则”的同时也看到它的一些缺陷和不足,如关系的概念模糊不清、解释力不够充分等等。

同样是上例为什么言者不直截了当地提出请求而要通过疑问的方式拐弯抹角地表达?作为一种补证,里奇提出了相应的“礼貌原则”与之配套。礼貌原则也有一套相应的准则,其内核可归纳为“强化听者利益、弱化听者损失”。礼貌原则的提出,部分地解决了“何故含意”的问题。

霍恩级差规则(Horn Scale)及列文森三原则被公认代表含意理论的“新说”。根据霍恩级差规则,语句的意义有强弱之分,同一含意的不同语句可视其强度大小排列为<S, W>系列,在一定条件下说出弱项语句表明强项语句的意义不能成立。霍恩级差规则揭示了含意现象的部分规律,同时也引起了一定的争议。其中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并非所有的语句都能那么整齐地进人<S,W>系列。有许多含意现象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级差,用级差规则根本解释不了。

列文森则把霍恩级差规则的合理内容纳人自己的含意原则里,形成了列文森含意三原则。根据列文森的解释,在符合霍恩级差和使用有标记形式条件下,Q隐涵的推导优先于I隐涵的推导;在使用无标记形式且不符合霍恩级差情况下,I一原则导致按常规作具体解释。

列文森的三原则被认为既覆盖了“旧说”所致力于的特殊会话含意,又适用于“旧说”所不及的一般会话含意问题,故比“旧说”具有更大的概括性和解释力。

会话含意理论的可贵之处在于它同时涉及了有关含意的四个基本问题,尤其是它在“何知含意”问题上所做出的努力,使人们对含意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步。“何知含意”是四个基本问题中最后一个也是最重要和最困难的问题,是研究含意问题的最终目的。在这个问题上,会话含意理论做了十分有益的尝试,提出了一些可循的原则和步骤,但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解决了问题。像“Cau you pass the salt?”这种例子,进行Q隐涵推导似乎难以进人霍恩级差,用M一原则推导充其量只能达到“何时含意”(“另有所指”)的地步,用I隐涵推导则有赖于实情和“常规”关系的具体把握。这个“常规”的内容是什么?它和实情如何发生作用并如何影响意义的衍推?这些仍然是不太清楚的问题。

四、含意本体论研究

会话含意理论虽未能对常规问题进行详细的阐述,但其信息原则中关于常规关系的假设却为含意本体论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导向。沿着“常规关系”( Conventional relations)这一思路,含意本体论主要研究“何为含意”的一些重要问题,其主要的观点有:含意来自常规关系,含意的实质是对常规关系的解读;含意的运用是人类语言表意的一种“基本方式”或“原方式”;它是人类认知及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含意本体论研究的是含意的本源本性问题。

对含意本体论研究给予更直接触发的是列文森的新格赖斯会话含意推导机制,包括其雏型“等级含意”和“分句含意”推导机制和信息原则的说明。列文森提出新格氏推导机制有其自身超出含意理论研究的学术目标,所以没作系统的理论阐述,但其中信息原则运用到的“常规关系”却为我们研究含意的本原与生成提供了一个合理的理论假设。

徐盛桓教授对含意问题的研究颇有建树,曾发表了“论常规关系”、“会话含意的分类”等多篇很有份量的论文。在题为<含意本体论研究》的论文中,论证了对话性(dlalOglCahty)是常规关系亦即含意性的产物,没有含意性就没有对话性的道理,进而得出含意的运用是人类语言表意的一种“原方式”,含意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一种方式的重要观点。

徐盛桓教授就含意的本原提出了含意的工作定义(workingdefinition)如下:含意是存在于话语的概念意义、命题意义之外的但又确为语言单位的形音义所承载的“言外之意”。含意本体论的理论建构围绕着含意的本源本性展开,认为含意的形成是由于语言的表达利用了事物的常规关系。话语作为显性表述,它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它蕴涵含意,此即话语的“含意性”;被利用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内化为话语的隐性表述,这一内化过程可改称为“含意化”过程。

含意本体论既然研究的是含意如何参与话语表达的理论,它的理论目标自然与新格氏理论完全不同。它在新格氏含意推导基础上探究含意的本源本性,开掘含意的内涵外延,了解它作为话语表达的一种“原方式”的运作机制,不但力图认识含意运用的所然,而且力图认识其中的所以然。

含意本体论的理论目标简单得多,它不谋求关于自然语言理解这样带全局性的理论目标,它只探求含意发生的本原,即探求语言得以发生含意的客观基础。它以探原为本,而不再探究含意的推导规律。"

含意本体论研究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在更为基本的层次上发现含意存在的原因,即作用于语言而形成含意的初始条件。

含意既然是对常规关系的解读,对含意的研究就不得不首先探讨“常规”的内容及其与含意的关系。含意本体论通过考察含意发生的来由,发现并总结了常规关系的若干种类形式。如:

(一)索引式。以某种语境作为索引而产生含意。如:"A先生刚才说,他会在一个小时内来。”这句话如果是在九点钟、在办公室说的,那么大家会以此为“索引”而推知:A先生会在10时前即9时之后的一个小时内回到办公室来。

(二)像似式。即由言词的形似产生含意(如汉字的“之”/“曲折,’)。

(三)替代式。由于历史典故、文学艺术传统等缘故用另一词语替代原词而产生含意,如“而立”替代“三十岁”。

(四)链条式。像链条一样,一环扣一环地推理而产生含意。如:“狐狸饿了,便去找吃的。它来到一个葡萄棚架下,棚架太高,它看着棚架上的葡萄,却吃不到。”这句子,其划线部分实际上是不必说的,但却是句中的含意。

(五)寄寓式。在某种情况下,事物、现象之间的联系是一种附带共生的关系,通过提及一物伴生对另一物的联想而产生含意。如:在超级商场里,说“某人推着购物车来到出口处”时,购物车一般理解为“装着选购的物品”。

(六)作譬式。通过修辞上的各种比喻产生含意。换句话说,含意就是常规和语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如果说语境是一个变数而难以穷尽,那么常规作为某一语言团体对一定的社会规约、文化习俗、风土人情、文学艺术传统以及历史渊源等约定俗成的共识,则具有相对固化的特点,是可以通过进一步的研究而了解和把握的。

五、含意本体论的理论依据

含意理论的分析不再只限于语言学、语法学以及语用学范畴。实际上,普通心理学中的“择近心理”学说对于意向含意的“多义型结构形态”的分析运用、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倾向理论对于意向含意的“断裂型结构形态”的说明和支持等都可表明:徐氏的思辨和推理已经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尽管他的论著的中心论题是“会话含意”或“含意本体论”,但心理学的概念确为他提供了新的学理依据,从而使他不再满足或局限于既成的结论,为构建自己的理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还可以注意到,有关文艺理论的研究成果他也是极喜借鉴和引用的。比如对“基础含意”和“前台含意”的创发,对中国对联的含意分析,以及对语言形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研究的强调等等都是例证。更为重要的是,俄罗斯文艺理论家巴赫金(1895一1975)的“对话理论”也被徐氏引人他的“含意本体论”之中。如此,文学与语言、文艺理论与语言学产生了“对话”,“复调”,在理论层面上成为可能;同时,徐氏在借鉴的基础上创发出“含意性”和“含意化”两个概念。前者是话语的普遍特征,即它蕴涵含意;后者则指“被利用的常规关系的具体内容内化为话语的隐性表述”的过程。

心理学和文艺理论观念的引人实质上是对作为本体的人的重视。这说明含意本体论已不再局限于一般语用学范围,而与人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正因为这个原因,理论的变化随着人本身的认识、随着对作为本体的认识的不断加深而变化。

新格赖斯的三原则转向一般含意的研究,但这些原则却未能完全顾及作为本体的含意的不确定性或者说诸多心理因素。也就是说,列文森等并没有把人这个重大因素纳人考察范围,这也许与他研究的是作为句法现象的“上指”这个问题有关。由于徐氏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些情况并且辩证地吸收别的学科的有效成果,这样他对理论的阐发才达到了否定之否定,从而构建出自己的体系,推进了理论的进展。

六、结语

含意作为一种特殊的意义,具有复杂性、多向度和隐蔽性的特点。研究含意的各种理论学说往往只能侧重解决其某一方面的问题。言语行为理论、会话含意理论以及含意本体论分别从各自的角度出发,对“何为含意”、“何故含意”、“何时含意”和“何知含意”等含意的四个基本间题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探索,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观点见解和可循的原则准则,尤其是常规关系的提出和分析,为最后解决“何知含意”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突破口。随着对常规关系研究的深人,人们对含意衍推的奥秘将有更多的了解。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xue/162744.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