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论文关键词]:模糊;交际;礼貌 [论文摘要]:很多语言学家及语言使用者对于模糊语言的好坏存在着争议,文章从模糊语言的正面意义简要介绍了模糊语言学与模糊语言的六大交际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本身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语言理论是运用模糊集合理
"
[论文关键词]:模糊;交际;礼貌
[论文摘要]:很多语言学家及语言使用者对于模糊语言的好坏存在着争议,文章从模糊语言的正面意义简要介绍了模糊语言学与模糊语言的六大交际功能。
语言的模糊性是自然语言本身的一种本质属性。模糊语言理论是运用模糊集合理论来分析和研究自然语言和言语中的模糊现象而形成的一种语言学理论。模糊语言在日常交际中、在书面用语中都广为使用。对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模糊语言学
二、 模糊语言的交际功能
模糊语言在不同的领域和不同体裁的文章中都广泛运用,它主要具备六大基本功能。
1. 使言语客观
模糊语言给人的印象往往是使话语模糊,因此很多语言学研究者认为在交流中应该尽力避免它的出现。然而,很多情况下,模糊语言恰恰显示出话语的客观性。如,在一个有很多人的屋子中,说话者不能马上准确说出屋里的人数,因此,在句子“There are about fifty persons in the room”中,模糊限制词about的使用间接的告诉听众说话者对于人数是不确定的,可能会多于或少于50人。这样,说话者话语的客观性就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2. 使对话顺利进行
语言学家H.P.Grice认为交际双方都遵守着某些合作的原则,以求实现交际目的,并提出了“合作原则”,它包括数量准则、质量准则、关系准则、方式准则四大准则。如,A:What time did they go to work? B: Sometime this morning.在上面的对话中,B 不知道A所问的上班的具体时间,但又不想以 “I don’t know” 来结束对话,因此使用了模糊限制词sometime。B 虽然违背了四大准则中的“数量准则”,却恪守了“质量准则”,达到了合作需要,使得两人的对话得以继续进行。 "
3. 故意隐藏信息 4. 缓和语气,使话语更加委婉礼貌
Brown 和 Levinson于1978年在《语言应用的普遍现象:礼貌现象》一文中提出了“礼貌原则”。“礼貌原则”的提出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在交际中喜欢用模糊词语来间接表达会话意图”。隶属于“礼貌原则”的准则有六条,分别是得体准则、慷慨准则、赞誉准则、谦逊准则、一致准则和同情准则。在日常的言语交际中,有些言语行为在本质上和对方的面子相悖,即所谓“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要给对方留有面子,保持交际双方良好的社会关系,使交际在和平友好的气氛中进行,顺利实现交际目的,就要使用礼貌语言。其中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在对方的面子收到威胁时,尽可能使用一些模糊词语,削弱对他人的批评,缓和紧张的气氛。例如:教师在对学生的作文进行指导时,可以礼貌的提出一些建议,来维护学生的面子,不至于使之感到尴尬。“I am afraid you should shorten your composition”中的 I am afraid 和should 这些模糊语的运用都使教师的话听起来很容易使学生接受,也不会使学生觉得难堪。
5. 增强语言表达的灵活性
在言语交际中,由于受话题、语言环境等主观因素的影响,为了避免把话说的太死、太绝,说话人往往运用模糊语来实现自己的交际目的。比如,两个朋友分手时,一方可以说“有空来我家玩。”但是至于什么时间来,倒不必明确说出,这样既显得有礼貌,又给对方以自由的余地。
6. 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
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中主人公的经典独白To be, or not to be, that’s a question 正是成功运用模糊语言的典型例子。莎翁曾经将这句话直写为 Well, it’s hard, you know. I can’t figure out if I should kill myself or not. 两句话一比较,很明显,这种直白的表达法远远逊色于经典的模糊表达法。再如,曹雪芹曾有如下对于林黛玉的描写“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百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寥寥几个模糊的词语就形象生动的刻画出了敏感、美丽、虚弱的林黛玉形象。
总之,交际者应当以正确的态度看待模糊语言,合理正确的运用模糊语言不仅可以使我们的交际成功顺利的完成,在特定的环境中还可以起到极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2] Brown, P. and Levinson, S.C. 1987. 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庞建荣. 模糊修辞的语用分析—政治文本的语例研究.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7. [5] 汤红娟. 英语模糊言语及其语用功能[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