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论文 > 文学论文 >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

发布人: 谜语网 发布时间:2015-10-03 字体: | | 打印文章

推荐阅读:" [摘要]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

"
[摘要]情态与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不同情态类型存在匹配上的互动关系,表现为属于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表达不同类型情态的情态动词之间的共现限制。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这种联系体现为:在句法上,它们的表现形式呈自然共现关系,即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不同情状类型的动词或句子与多义情态动词共现时,情状类型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会产生有效的影响,情状对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具有分化作用。
[关键词]情态;情状;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H146
[文献标志码]A
先看下面两组句子:
(1)a.他应该在家。 b.他应该回家。
(2)a.(这个时候)他能在家吗? b.(这个时候)他能回家吗?
在这两组句子中,情态动词(modals)“应该”和“能”分别表达了两种不同类型的情态(modality)意义,即认识情态(epistemic)和根情态(root modality)。从表面的各种句法因素来看,a句与b句是同形的。使得同一词形之下的同一词项出现不同的语义解释的原因,在中性语境下(如撇开主语的人称等因素的影响)是a句与b句的“在家”与“回家”在情状(situation)类型上的不同。也就是说,句子主要动词的情状类型与情态语义类型之间存在着相互选择的关系。关于情态语义与情状特征之间的关系,以英语为分析对象的,Leech、Coates作过比较全面的分析;以汉语为对象,汤廷池、忻爱莉也有所涉及。本文将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现代汉语为对象分析情态与情状类型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考察情状特征在现代汉语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化过程中的作用。

一、情状与情态的关系

(一)动词的情状分类
情状(situation)是语言中动词或句子表示的事件的状态和方式。情状属于动词,也属于句子。汉语动词或句子的情状可分成静态、活动、完结和达成四种。本文将以相关学者的情状研究为基础,主要参照戴耀晶在《现代汉语时体系统研究》一书中对动词和句子进行的情状分类,来分析情态动词与不同情状类型的同现现象,并着重考察多义情态动词与不同情状类型同现时的情态表达情况。

(二)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类型
情态是说话人对句子表达的命题的真值或事件的现实性地位的主观态度。情态动词是情态的主要载体之一。Palmer认为,英语的情态动词可表达三类情态,即动力情态(dynamic modality)、道义情态(deontic modality)和认识情态;Coates则把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合为根情态。从与认识情态相对的角度来看,动力情态与道义情态也可以合称为非认识情态。 各种语言的情态动词常常表现出多义特征。现代汉语的情态动词也有一部分表现出多义特点,这种情态动词主要有:能、会、应该、要、一定、得、肯定。这些多义的情态动词在具体的句法环境中一般可以获得单一的情态语义解释,而这些句法环境因素就包括本文讨论的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

(三)动词的情状对情态动词语义表达的影响
Leech、Coates都讨论过动词的情状特征对英语情态动词情态表达的影响,特别是动词的动态与静态这一对情状特征对情态动词意义表达的影响引起了他们的注意。汤廷池对“会”的分析和忻爱莉对“应该”的初步分析也基本符合英语学者得出的结论。汤廷池在分析动力情态的“会”(即他所说的“能力的会”)和认识情态的“会”(即“预断的会”)时指出,出现于“预断的会”后面的主动词可能是动态动词,也可能是静态动词;“能力的会”后面的主动词却只限于动态动词。忻爱莉指出,只有“状态动词”(即“静态动词”)与“应该”结合时,“应该”才得到认识情态@的解释,与其他各类动词(活动动词、完成动词、单变动词、复变动词)结合时,“应该”都偏向义务情态的解释。
对英语、汉语的分析表明,情态与动词的情状类型之间的确存在着同现限制关系,特别是静态动词与多义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一般都获得认识情态的解释,而典型的动态动词与多义的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则可能得出根情态的解读。也就是说,句子主要动词的情状特征,特别是动静态特征与情态之间存在匹配上的限制。下文将分析现代汉语的多义情态动词与静态动词和动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 词语义呈现的情况,看一看这种匹配上的限制在现代汉语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分化中所起的作用。

二、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

(一)静态情状
动词从情状的角度分类,第一层分出静态动词与动态动词。戴耀晶认为,静态动词的特点在于它在语义上的非活动性质,句法上一般不能带“了”、“着”等形态标记,有些心理感觉类静态动词如“知道”、“相信”等虽然可以带“了”,但其含义是“进入”某种状态。郭锐则认为,区分动态动词与静态动词的标准是加“了”后能否表示动作的结束。也就是说,加“了”后不能表示动作结束的动词是静态动词。
(3)我相信了他的话。
例(3)中“相信”加“了”后,其含义只是进入某种状态,而且该状态还在持续,它与动作动词带“了”后表示某种活动的实现不一样。所以,静态动词“能以非过程表示现实状况”。
按戴耀晶对静态动词的进一步分类,有属性动词、关系动词,如“是”、“姓”、“等于”、“标志着”等,这是纯静态的;还有心理感觉动词,如“知道”、“相信”、“抱歉”、“怕”等,这类动词虽然是静态动词,但有的带有弱动态。郭锐从过程结构上对动词进行了分类,在给静态动词的举例中,其成员也包括“是”、“等于”、“知道”、“认识”、“喜欢”、“姓”、“保持”、“有”。按这些静态动词的判别标准,下列动词也是静态动词:包含、包括、差、愁、处于、担心、当心、懂、放心、符合、感动、害怕、害羞、后悔、怀疑、昏迷、具备、具有、渴、满意、满足、明白、佩服、屈服、散、伤心、熟悉、属、算、失望、完、误会、误解、瞎、显得、相等、相反、相同、相似、相仿、哑、意味着、肿、总计。在这些动词里,有纯静态与弱动态的区别。而且,这种弱动态也会影响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
(二)静态动词与认识情态
典型的静态动词一般只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结合。与多义的情态动词结合时,情态动词一般解释为认识情态。下面以几个比较典型的静态动词为例,来分析它们与多义情态动词同现时,是如何影响情态动词的情态解读的。
1.“意味着”。静态动词“意味着”可与认识情态动词同现,如“可能意味着”。笔者还未发现“意味着”与只表达根情态的情态动词同现的用例,如“*可以意味着”、“*必须意味着”等。“意味着”与多义的情态动词同现时,多义的情态动词只获得认识情态的解释。
(4)白发,并不一定就意味着衰老,它可以象征着成熟和睿智。(田真《访韩散记》) (6)若不能有,对今后市场的猪肉价格,将会意味着什么?(《人民日报》1995年5月19日)
例(4)-(6)中的情态动词“一定”、“能”、“会”都存在认识情态与根情态之间的多义,但是在这些例子中,这些多义的情态动词表达的都是认识情态,如“一定”表示的是“必然”推定;“能”表示的是“可能”这种认识情态,表明说话人对由纯静态动词表达的纯静态事件的推测;“会”表现为“盖然”推断,说话人认定该静态事件具有“盖然”性,即极大的可能性。
“意味着”与情态动词的结合能力并不强,除与“一定”、“可能”、“会”、“能”同现的少数用例外,没有发现与其他情态动词同现的用例。另一个与“意味着”相似的纯静态动词是“标志着”,笔者没有找到在它前边出现情态动词与之同现的用例。原因可能在于,“标志着”表达的命题有很强的断言性,一般不再从情态上对这种命题进行“可能”或“必然”之类的限定。
2.“像”。“像”是另一个公认的静态动词。这里的“像”要保证它的静态情状特征,在句法上必须满足这样的特点,即“A像B”的A和B是对称的,如都是名词性成分或都是谓词性成分。例如:
(7)我在国内作曲忙得不得了,我有我的听众,假如到海外会像鱼失去了水。(杨曦冬《永恒的“蝴蝶”何占豪》)
(8)我的气质,怎么能像哈姆雷特?(霍达《穆斯林的葬礼》)
(9)期待中的长谈应该像一幅静物写生,优雅致远冲淡平和而又色彩斑斓,并带一点凄楚的忧郁……(毕淑敏《不宜重逢》)
例(7)-(9)中多义情态动词与静态情状动词“像”同现时,都得出了认识情态的解读,如(7)的“会”是“盖然”义,(8)的“能”是“可能”义,(9)的“应该”是“盖然”义。这些“像”都是意义比较抽象的“像”,不带有其他附加意义。如果带上附加意义,多义情态动词表达的情态就可能出现变化。
3.“等于”。“等于”也被认为是典型的纯静态动词,用“等于”联系的主语和宾语,表示它们具有“相等”的关系。“等于”与情态动词同现的用例很少,在7000万字的语料中,笔者只找到7例。“等于”与多义的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一般获得认识情态的解释。例如: (11)形式上好像是,但实质上不可能,他4i7 能等于它们,他们的雪地也不等于它们的雪地。(严力《纽约三记》)"
例(10)中的“应该”表示对“等于”表达的命题真值的“盖然”性推断,即除此命题规定的内容以外,基本无例外的情况出现。例(11)中的“能”表达认识情态“可能”,“好像”、“可能”有助于其后“能”的情态的识别,因为在同一个句群中,邻近的前后句之间出现的情态标记常常只表达同一种情态。
以上对典型的静态动词“意味着”、“像”、“等于”与多义情态动词的同现分析表明,多义的情态动词与具有静态情状特征的动词同现时,在这种静态特征不受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多义的情态动词一般得到认识情态的解释。从这种意义上说,动词的静态特征对多义情态动词的情态解释提供了线索,我们可以通过动词的静态特征来得到多义情态动词的认识情态的解释。
值得注意的是,“静态动词与多义情态动词同现,情态动词获得认识情态解释”并不是一条刚性的规则。有时候,即使一般认为的纯静态动词与情态动词结合,情态动词也可能出现表达非认识情态的情形。这种情况的出现,既有语言内部的原因,也有语言外部的因素。

三、动态情状与根情态

(一)动态情状
动态动词的特点是它在语义上具有活动性质,语法上一般能带“了”、“着”等形态标记。动态动词又可进一步分为动作动词和结果动词两大类,而这两类动词内部又存在持续与非持续之间的区别。动作动词带“了”,通常表示某种活动状态的实现,并且该动作不再持续。如例(12)的“看”带“了”以后,“看”通常不再持续。
(12)我看了他的小说。
在戴耀晶对动态动词进一步分类的举例中,瞬间动作动词有“踢”、“砍”、“碰”、“咳嗽”等,持续动作动词则有“看”、“吃”、“想”、“洗澡”等,瞬间结果动词有“死”、“爆炸”、“醒”、“见”等,而持续结果动词则有“变好”、“长大”、“走进”等。除此之外,介于动态与静态之间的尚有姿势和位置动词,前者如“站”、“坐”、“躺”、“蹲”、“住”,后者如“戴”、“拿”、“挂”、“吊”、“抱”等,它们在进入句子后可能表达静态,也可能表达动态。
可以认为,动态动词在数量上比静态动词要多得多,表达事件的手段也要丰富得多。动态动词也有典型与非典型的区别。比如,可以把持续动作动词看做是动态动词的原型,而位置动词和姿势动词则是动态动词的边缘成员,因为根据不同的句法表现,可以让它们表达的事件在动静态之间游移。

(二)动态情状与情态的关系
动态动词在没有其他附加条件下一般表达动态事件。戴耀晶认为,动态与静态的基本区别“在于动态反映变化,动态的句子表达的是变动事件;而静态不反映变化,静态句子表达的是恒定事件”。动态的句子“反映了一种变化,表示有无、大小、强弱、频率或位移”。所以,动态语义特征具有非均质性,而静态语义特征则具有均质性。
从事件的均质性与非均质特征来看它们与情态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从中寻找到根情态与动态语义特征自然匹配的理据。对于具有均质性与恒定性的静态事件,在人们的活动中,一般无法再施以外在之力对它进行内部的改变并使其外部看起来产生变化。在人们的认知活动中,只能从可能性的大小上去认识它,这就是为什么静态事件倾向于与认识情态结合的原因。动态事件则不一样,其内部的非均质性表现到外部就是人们可以发现它们的种种变化,但是要产生这种变化,一般都要有外在之力的作用。这种外在之力,不外乎自然之力与社会之力。动力情态中的意愿、各种类型的能力,道义情态中的必要性、义务、许可这些类型的道义之力,都可以是促成事件发生变化的外在之力,而且这些动力与道义力量也只有施于具有可变性的非均质事件,才能对事件产生影响。这也就是根情态与动态语义特征具有天然的相容性的理据所在。

(三)与动态动词同现的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读
下面将考察几类动态情状特征比较突出的动词与多义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的语义解读情况。因为动态动词占动词的大多数,所以,在此只能举隅性地分析一些比较典型的动态动词与多义情态动词的共现情况。
1.动作动词。典型的动作动词与“应该”同现时,“应该”一般表达道义情态“义务”,此时说话人发出指令,要求或禁止动作动词表达的事件成真。
(13)美芳,你是一个很多疑的人,也许我不应该这样说你。(朱文华《爱的复活》)
(14)他执意要杀,于是就杀。(阿城《棋王》)
(15)我只能跳我们最熟的慢四。(王朔《顽主》)
(16)别以为老娘只会烧火,我会唱歌呢。(阿城《孩子王》)
(17)招急了我,我会跺脚一跑,有钱,腿就会活动!(老舍《骆驼祥子》)
在这些句子中,典型的动作动词与多义的情态动词“应该”、“能”、“要”同现时,情态动词一般获得根情态的解读:“应该”的意义是“盖然”性推断;“能”可以是“能力”,也可以是“许可”;“要”可表达“意愿”和“义务”等根情态;“会”则可表达“能力”或“义务”。
2.结果动词。在戴耀晶。的动词情状分类中,结果动词也是动态动词的一个" 大的下位类。下面我们来看看多义情态动词与结果动词共现时,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情况。
“应该”与结果动词同现,一般呈现为道义情态“义务”,即说话人要求道义目标实施结果动词表达的“指令”。如:
(18)你应该划清界限的!(朱文华《爱的复活》)
再看看“要”,例如:
(19)她喜欢温文尔雅,竭力要给儿子留下这种印象……(毕淑敏《一厘米》)
“留下”是结果动词,“要”与之同现时,得到的是根情态“意愿”的解读。
“能”与结果动词同现时可以获得比较一致的语义解读,即“能力”这种动力情态。例如:
(20)能办到吗?(王朔《顽主》)
(21)你能约上他们吗?(王朔《一点正经没有》)
结果动词“办到”、“约上”与“能”同现时,“能”表达的情态语义比较一致,都是动力情态“能力”。
(四)与动态情状格式同现的多义情态动词的语义解释
戴耀晶认为,情状不仅属于动词,也属于句子。笔者认为,情状也可以属于格式(construction),既有静态格式,也有动态格式。比如,大致来说,“是……的”一般是静态格式,而“把”字句则是动态格式。下面将以这两种格式为例来说明多义的情态动词与动态格式同现时的情态解读。
1.形式动词格式。形式动词指的是“进行”、“给以”、“加以”、“予以”、“作”这些词,对于它们的情状特征,还没有论者论及,但可以肯定的是,它组成的格式是动态的。“应该”与形式动词格式同现时,语义解读比较统一,都表达道义情态,即“义务”。例如:
(22)我们认为你们的感情还没有“确已破裂”,应该进行调解。(谌容《懒得离婚》)
“能”与形式动词格式同现时,一般解释为根情态,即动力情态的“能力”或道义情态的“许可”。例如: (24)保不齐哪一位姑奶奶哪一次应选会选进宫,不能不预先给以优待。(邓友梅《烟壶》)
情态动词“要”与形式动词同现时,也表达根情态,即道义情态“义务”或动力情态“意愿”。例如:
(25)伊拉克政府针锋相对,警告美国不要进行“军事干预”。(《人民日报》1996年9月1日)
(26)那你说,是不是要对蕾丝进行一次测试啊?(王朔《编辑部的故事》)
2.“把”字格式。“把”字格式是现代汉语语法学史上讨论得很多的格式,从它的“处置”意义来看,其动态情状特征是明显的。以下是一些与“把”字格式同现的情态动词用例:
(27)你应该把修理她的技术告诉我们。(王朔《谁比谁傻多少》)
(28)不要把话说得那么满。(毕淑敏《补天石》)
(29)您来付钱时能不能把您的作品带来让我们拜读一下?(王朔《顽主》)
(30)咱们刚结婚的那天,我说以后我会把你拐跑。(毕淑敏《转》)
在这些例子中,多义的情态动词都呈现为根情态,如例(27)的“应该”表达“义务”义;例(28)的“要”表达“必要”义;例(29)的“能”表达动力情态“能力”义;例(30)的“会”表达的也是说话人作出的“承诺”,属道义情态。
情状与情态的互动关系主要表现为静态情状与认识情态之间、动态情状与根情态之间在概念结构上的联系,这种联系表现在句法上则是,典型的静态动词与表达认识情态的情态动词自然共现,而动态动词则与表达非认识情态(根情态)的动词共现。情状与情态的这种关系,使我们有可能把情状作为一个对多义情态动词进行语义解释的维度,从这种意义上说,动词或句子的情状特征是多义情态动词情态语义的解释成分。
静态动词主要组成静态事件。对于静态事件,从动力的角度上说,人们对它的影响是有限的。表现在情态上则是,人们可以从必然等角度上去认识这种事件。典型的静态动词“意味着”、“等于”、“像”等与多义的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一般获得认识情态的解释,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静态动词起到了多义情态动词解释成分的作用。动态动词则组成动态事件,从动力的角度来看,对于动态事件,人们更可能用力去改变它,表现在与情态的匹配上则是,人们可以从许可、义务、必要或者能力、意愿、勇气等角度去影响甚至改变这类动态事件。多义情态动词与动作动词、结果动词等典型的动态动词或形式动词格式以及“把”字格式等动态格式同现时,一般得到非认识情态,即动力情态或道义情态的解释。在没有体标记等其他因素影响的情况下,动态动词与动态格式同样可以作多义情态动词情态语义的解释成分。值得注意的是,静态动词与情态动词同现时,情态动词也可能得出非认识情态的解释。这是因为静态动词的情状特征受到语言内或语言外的其他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改变而带有动态的性质。所以,把静态动词作为多义情态动词的解释成分时,有必要分析清楚这些静态动词的静态情状特征是否因种种因素已经发生改变。

1、“议论文格式”范文由查字典范文网网友提供,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议论文格式例文地址:http://www.tkpao.com/a/lunwen/wenxue/162067.html,复制分享写作指导范文给你身边的朋友!
3、文章来源互联网,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论情态与情状的互动关系"相关文章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