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这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契诃夫的《苦恼》这部短篇小说,从中分析了这部短篇小说描述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而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角度揭示了契诃夫所处时代存在的人性的丧失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论文关键词:契诃夫;马克思主义文学;现
摘要:这篇文章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契诃夫的《苦恼》这部短篇小说,从中分析了这部短篇小说描述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从而从马克思主义文学的角度揭示了契诃夫所处时代存在的人性的丧失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论文关键词:契诃夫;马克思主义文学;现实主义;典型
一、契诃夫生平简介
契诃夫,生于小商人家庭,是19世纪末俄国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情趣隽永、文笔犀利的幽默讽刺大师,短篇小说的巨匠,着名剧作家。作品大多数取材于中等阶层的"小人物"的平凡生活,揭露了反动统治阶级的残暴,抨击了沙皇的****制度。创作中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在他光辉而坎坷的一生中,七百余部短篇小说,还写了一些中篇小说和剧本,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变色龙》、《套中人》、《凡卡》、《苦恼》、《小公务员之死》等,在戏剧方面有《三姊妹》、《樱桃园》、《万尼亚舅舅》等。在这些作品中,很大一部分是采用幽默和讽刺的手法,通过滑稽荒唐来拼击现实,表现出冷峻深刻的社会主题,这是契诃夫区别于同时代其他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的主要特征。
二、《苦恼》故事内容
《苦恼》是契诃夫早期短篇小说的力作。它的副标题是“我拿我的苦恼向谁去诉说?”小说描写一个老马夫姚纳·波达波夫的儿子刚刚去世,他想向人们倾诉自己心中的痛若。在拉客人的过程中,他一直尝试向乘客倾诉自己的痛苦,而他的乘客,不论是那个军人还是那三位年轻人,无视他的诉说,只催促他赶快赶路,他们的语言粗鲁,对于姚纳这样一个小人物的苦恼毫不关心。没想到偌大的一个彼得堡竟找不到一个能够听他说话的人,最后他只能对着他的小母马诉说。
三、运用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解读《苦恼》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认为文学艺术在受到经济基础和其他意识形态影响的同时,也对它们发生积极的影响。作为思想家和政治家,他们特别重视文学的认识价值和文献作用,认为文学可以告诉我们不同时代、不同国家的社会状况,它的组织制度、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以及人们的思想和感情方式。
同时,他们也关注文学的美学。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一部分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向读者揭示真理,提供丰富的社会知识,因此具有一种全面的认识价值。而在马克思主义美学原则中,现实主义处于中心的位置,这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规定的。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都身处现实革命的运动中,他们更加关注当时现实的社会发展状况,希望进步作家用现实主义的文学创作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唤起工人阶级的政治觉悟。比较起其他流派的文学创作,现实主义具有更加直观的真实性和认识教育功能(童庆炳,2004)。因此,在评价现实主义创作时,真实性成为首要标准。正如上面所述,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既要真实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状况,也应反映出历史发展的趋向。所以,这样的文学作品一定要深入描写人的内心及其灵魂本质,同时还要充分揭示形成种种性格的社会环境,尽可能透视人物历史运行的前景。
19世纪80年代的俄国,虽然已经废除了农奴制度,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解放,资本主义的发展又把一种新的形式的剥削加在广大人民身上。资本家继续压榨着他们,劳苦大众仍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恼》写于1886年,这个时候正是沙皇俄国黑暗时期,沙俄的残酷统治使许多人思想麻木冷漠,不愿意正视社会现实。
这部小说讲述的是一件发生在社会底层的微不足道的小事。作为俄国社会最底层的一个车夫,姚纳的儿子刚刚去世,生活贫困,孤苦无助,他的不幸是显而易见的。他心中满是悲痛,压得他喘过气了。他只是渴望能有一个人能倾听一下自己的苦恼而已,如此小的愿望,竟如登天般困难。周围的人都对此漠不关心,无奈最后他只能将自己的苦恼说给一匹马听。相比之下,这匹马反而能给他更多的慰藉。由此可见,姚纳不仅物质上贫乏,生活艰苦,精神上更是没有依托,也感受不到人与人之间的关心和同情。
契诃夫,这位伟大的批评现实主义作家,借此提示出社会下层小人物悲惨无援的处境和苦恼孤寂的心态,反映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和人与人关系的自私、冷漠,可见这部小说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它不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同时批判了处在这种社会制度下的人们。契诃夫所处的时代灰暗,社会生存法则就是弱肉强食,恃强凌弱。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还有谁愿意倾听姚纳的倾诉呢?不论是军人还是那三位年轻人,对姚纳既冷漠又粗暴。也许是社会中这样的痛苦太多了,也许是人们已经麻木了,没有人愿意对姚纳表现出一点温情。
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关于现实主义的美学原则中,典型创造是一个重要问题。恩格斯十分准确地总结了现实主义文学的经验,指出:"据我看来,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创造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只有在典型中,现实的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的辩证关系才能得到艺术上的解决,从而使艺术区别于把本质和一般从现象和个别中抽象出来的各种科学。同时,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必然使艺术回到社会历史过程,从而忠实地反映现实生活。就艺术标准而言,恩格斯认定的"充分的现实主义","除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特里·伊格尔顿,1999)。所以,在文学的现实主义评价上,人物描写的典型性和环境描写的典型性同等重要。
《苦恼》中契诃夫所描写的小人物姚纳就是一个典型的人物。通过他的痛苦,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呈现怎样的一种病态和这种社会环境下的病态人物。契诃夫1879年入莫斯科大学学医,1884年毕业后从医并开始文学创作。他写的小说喜爱揭示社会的病态,从而引起读者的关注和思考。《苦恼》对社会病态的揭示很有特色。从精神病理学上看,"反复地向人说她(他)悲惨的故事"确是神经症的一种表现,是创伤性的偏执所致,姚纳多少有这样病症。但是这位大师的高明之处在于,他从人道主义的立场出发,艺术地向人们揭示:病了的社会(不但物质贫乏而且精神冷漠残酷)才是姚纳真正的病因所在。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喜怒哀乐是人的天性。当一个人陷入痛苦时,需要别人的倾听是近乎本能的行为,而接受别人的倾听,是人的一种道德修养,是一种社会文明的表现。而在姚纳所处的病态社会中竟没人能聆听他的倾诉,反衬出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性的冷漠隔绝。
四、结语
尽管马克思本人从来没有在文学的范围内使用过"现实主义"这个词,但他和恩格斯一样,一向尊重富有现实主义传统的人类文学遗产,他们反对脱离现实生活的作品。契诃夫,一个现实主义作家,通过《苦恼》这部小说,向我们揭示了社会的病态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真实地再现了作者契诃夫所处的社会,充分揭示了这种社会制度下人物的种种丑态,批判了当时制度的不公平和其所存在的种种弊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