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
【摘 要】“美女蛇”的故事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到底有何作用?我与我的同行多次探究过这个问题。有同志认为插叙的这个故事,本身无疑是虚妄的,可是由它引申出的“教训”却可以启发我们警惕美女蛇式的敌人的暗算。我认为这种看法与这篇散文的主题和实际是不符的。
【关键词】“美女蛇”故事;教学探究
“美女蛇”的故事本属迷信的,荒诞不经的妖异故事。从文中看,长妈妈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在于给儿童一个教训:“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个教训是否具有积极的教育作用?作者说:“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怎样理解这个“做人之险”?有同志说,这是“我”受故事的启发,认识到当时社会上处处存在恶势力对好人的迫害。这样显然不合符儿童的认识能力的实际。我们可以试想在封建时代许多成年人尚且处于蒙昧状态,何况少年儿童对社会生活是陌生的,又怎能从政治斗争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呢?这“险”应是少年儿童对妖异之可畏发出的惊叹,是“我”听了故事以后内心的反应。儿童的年幼无知,很容易轻信妖异的存在;应答一句话,都关系生命的安危,这不能不使幼稚的心灵感到人生的险恶。作品还具体描写了故事对少年产生的消极影响:“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迷信和恐惧,如象无形的绳索束缚着儿童的心灵,把天真活泼的儿童吓唬得拘谨、胆怯。这个故事还给百草园投下了一层恐怖的阴影,“长的草里是不去的”,这明显影响了“我”在百草园的欢乐生活和对自然的接触。不仅如此,作者对这个故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直到现在”应指从听故事的童年起直到一九二六年写作品时的这段漫长岁月,这是用事实揭露了故事的虚妄性。作者还用亲身的战斗经历说明这故事不能引申出积极的教诫意义。“叫我的名字的陌生声音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这实质上是暗示读者,美女蛇故事是没有指导现实斗争的实际意义的。
其实,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我们必须紧扣作品的主题思想才能有一个比较准确的认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批判了矛头是对着封建教育的,其锋芒则是对着束缚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儿童教育。作品描写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个生活场景。有关百草园的描写,反映了学前期的儿童生活情趣和那个时代儿童接受的一些学前教育;有关三味书屋的描写,则再现了十九世纪末期中国封建启蒙教育的情景。作品回忆了三位曾经教育过“我”的人:长妈妈、闰土的父亲和私塾先生。写了与这三个人有关的三件事:美女蛇的故事,雪地捕鸟的活动,问“怪哉”虫的故事。作者描写的这些人和事,都是反映封建时代的儿童教育,都是从他们怎样教育儿童这个角度来写的。“我”问“怪哉”虫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热切的求知欲和强烈的好奇心,私塾先生不仅回答“不知道”,而且“脸上还有怒色”,这说明塾师只是强制学生整天死读硬记,容不得学生独立思考,探讨问题。作者借此批判了读死书,死读书的封建启蒙教育。闰土的父亲对儿童的教育却不同,雪地如何捕鸟,他是身教,亲自示范,要他说明“得失的缘由”,他指点你,中肯地分析毛病之所在,态度亲切和善,这正好与塾师形成鲜明对比。据此,我认为插叙美女蛇的故事也是有关儿童教育的问题。鲁迅儿童时代是由长妈妈管带的,她是鲁迅的首任教育者。我们从《阿长与山海经》一文中得知,长妈妈曾经教导他遵循许多具有封建迷信色彩的习俗、规矩,讲了许多歪曲了的“长毛”的故事,不言而喻,也讲过一些教诫性的怪异故事,而美女蛇故事仅是其中之一。对于这些充斥着封建和迷信的说教,鲁迅当时就颇为反感。他在文章中写道:“她懂得许多规矩,这些规矩,也大概是我所不耐烦的。”“她教给我的道理还很多,例如说人死了,不应该说死掉,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总之,都是些烦琐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鲁迅对束缚儿童思想的封建习俗、规矩尚且有所抨击,对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荒诞故事必然会予以批判。作者笔下的百草园,确是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乐园,其中种种绘形绘色的描述,充分表现了儿童的心理、爱好和情趣。百草园快乐的生活情景与三味书屋那种囚笼似的枯燥生活构成鲜明的对比。但是,插叙的这个美女蛇的故事却没有这种对比和衬托的作用,因为这个故事是无法使“我”“乐”的。因此,作者插叙美女蛇故事的作用,在于反映封建时代一种学前教育,是为了揭露封建迷信教育对儿童幼小心灵的毒害,同时也是对这种教育方式和内容的批判。总之,我认为要正确认识美女蛇故事在文中的作用,应紧紧抓住作者批判和否定封建的教育方式和内容这个意图,结合这篇散文的主题才能较为准确的理解和把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