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形成和演化 欧债危机的直观表现,是部分欧洲国家遇到了主权债务可能违约的困境,已经显现出问题的是希腊、葡萄牙,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目前欧债问题还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规模也远大于
欧债危机的演化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欧债危机的形成和演化 欧债危机的直观表现,是部分欧洲国家遇到了主权债务可能违约的困境,已经显现出问题的是希腊、葡萄牙,但西班牙、意大利等国也面临债务违约的风险。目前欧债问题还存在继续恶化的趋势,规模也远大于几个月前。迄今,希腊、爱尔兰及葡萄牙迫于压力已先后申请国际援助贷款来渡难关。但市场认为更大的问题在于意大利与西班牙。希腊的GDP仅是欧元区GDP总量的2%,而意大利和西班牙分别为欧元区第三和第四大经济体,一旦西班牙和意大利出现债务违约风险,问题远比希腊、葡萄牙严重得多。 欧债危机仍然是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的一部分。在我们看来,欧债危机虽然表现为欧洲国家财政的风险,但根源则是这些国家的经济结构出了问题。本质上,这些国家是以负债的方式提前享受了经济成果,但经济增长却不能支撑这样的消费水平。说白了,就是有些国家不好好干活,却耽于享乐,还享受着很高的福利水平。欧债危机则告诉它们:这种寅吃卯粮的游戏不可持续。实际上,也正因为这种原因,勤奋工作的德国对于伸手搭救懒惰的欧元区兄弟存在很大的争议。 欧债危机的复杂性与欧元体制有关。欧元区实行的是统一的货币政策——统一以欧元为货币、实行统一的利率政策等,但财政政策却分散在欧盟各国政府手中,这被认为是目前欧洲债务危机的原因所在。在这种机制下,欧盟各国为推动本国经济而大量发行以欧元为记币单位的债券,但各国央行却根本没有发行欧元货币的能力。一旦有些国家在财政上不能自我约束,其债务规模就会失控,超出该国经济所能承受的程度。在全球经济金融体系正常运转、流动性充裕的时候,借债消费的游戏还能玩下去,当金融危机出现之后,游戏立刻遇到危机。 在统一货币机制下,欧洲央行(ECB)应该承担最后担保人的能力,即对欧元区成员国的债务兜底。然而,这种最后担保人的作用只在理论上存在,现在欧洲央行可以伸手救助,但并不愿意担当这个角色。有分析人士认为,其原因在于,提供这种保证会给欧洲各国政界传达错误的信号,会创造一个新的诱惑,促使各国政府继续过度发债,因为反正欧洲央行都会埋单。于是,欧洲央行拿出了一个替代性的方案——“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来解决这个问题。目前该基金拥有4400亿欧元的资金能力用于购买欧债危机国家的债券。 不过,欧洲央行的这一救助行动并不被市场看好。德意志银行亚洲区首席经济学家马骏表示,目前由欧洲央行出面在二级市场购买西班牙和意大利国债,勉强压制住市场利率,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权宜之计,最终还需EFSF接手。 目前,欧债危机已对欧洲的金融机构造成了不小的损失。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表示,在近期的业绩公告中,对于所持希腊政府债券,部分欧洲金融机构应该进行更大规模的损失减记。在希腊获得第二轮援助之后,金融机构已经对所持希腊政府债券进行了数十亿欧元的减记。部分银行与保险商的减记比例达到50%,部分却只有20%。按照市场价格来进行减记的银行与保险商遭受的损失更大。如苏格兰皇家银行对其14.5亿欧元的希腊政府债务资产,进行了7.33亿欧元的减记,其减记比例高达51%。 现在市场担心的是,如果意大利、西班牙这样拥有巨大债券市场规模的国家出现危机,全球投资者对它们债券的偿付能力完全失去信心,而且又没有欧洲央行作为最后担保人,那么即使是EFSF的区区4400亿欧元也只是杯水车薪而已,无法抑制欧债危机的继续恶化。 法国经济学家克里斯蒂安•圣艾蒂安曾在《欧元的终结》一书中提出了五个主要观点:第一,欧元区并非最优货币区。第二,欧元区因此需要具备一个统一国家的三个特点:“经济政府”、联邦预算以及竞争政策框架。第三,以德国为代表的、占欧元区人口三分之一的盈余集团,与包括葡萄牙和希腊等外围国家在内的赤字集团之间,差距会越来越大。第四,可能出现惩罚性措施,使赤字国家陷入长期低速增长。第五,欧元区有瓦解的可能,“要么是灾难式的瓦解,要么是受控的瓦解”。这种预警并非不会变成现实。 目前,如何拯救欧债危机,在欧盟和欧元区都存在巨大争议。欧元区经济的核心国家是德国与法国,但德法两国对于出手相救存在分歧。安邦特约经济学家钟伟认为,“如果为解决欧债危机,欧元区在再推动财税融合和区域整合计划,那么德法势必要背负长期而巨大的财务包袱。”钟伟还表示,“法国政治意愿有余而经济能力匮乏,德国则经济能力尚好但政治意愿淡薄,这是德法在未来三五年很难对欧洲经济政府和欧洲债券有实质性推动的最大制约。”这种局面也是德国对出手拯救欧债危机存在疑虑的重要原因。 在如何支援债务危机国这一问题上,默克尔政府在国内遇到很大阻力。两周前,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与默克尔会见后宣称,德法两国商定成立一个“欧洲经济政府”。之后德国政府发言人否定了萨科齐的说法,说德国政府只想力促欧盟成立一个机构,对欧元区有“强化的经济以及财政控制权”。现在,德国经济界不断对政府发出警告,认为从维护本国企业利益以及保护现有就业岗位出发,欧元不能失败。德国工业协会主席汉斯-佩特•凯特尔指出,欧盟有5亿人口,创造了世界1/4的经济成果,这是每个欧盟国家无法单独做到的,统一货币对欧洲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德国出口货物的70%流向欧洲,其中大部分在欧元国,本国工业界依赖欧洲的市场稳定以及货币坚挺。因此德国在拯救欧元的行动中应该准备有所放弃,将支援债务国看作是一项投资行为。如果德国工业界把拯救欧元视同拯救德国经济的看法影响了政府决策,这对拯救欧债危机无疑是个好消息。 中国与欧洲在贸易与投资领域关系重大 在不久前安邦研究团队对美债危机的影响进行分析之后,许多安邦客户来电询问: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什么影响?对企业又有何影响?的确,作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中国最重要的海外市场拉动力,欧洲的问题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不能忽视。不论是企业的决策者还是政府决策部门,都需要对这种影响进行前瞻性的评估,并提前准备好应对之策。在本分析之中,我们将简要提供一些策略性的思路。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由中欧经济的相关性决定。在中国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欧盟是极为重要的经贸伙伴。在中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对象中,占据前三位的分别是欧盟、美国和日本,三者占到中国出口总额的60%以上。欧盟是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第一大出口市场、第一大技术引进来源地和第二大进口市场(见表1、图1)。 从数据我们不难看到,自从中国加入WTO十年多来,中国与欧盟的贸易额、贸易盈余都保持了稳定的上升态势,中欧贸易在中国所有外贸的比重也在稳步上升,是中国在全球最大的贸易伙伴。其中,中国与德国、荷兰、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贸易占中国与欧洲国家贸易的近60%。因此,对于长期以外向型经济为重要拉动力的中国经济来说,欧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中国不仅与欧洲国家有大量的贸易,在欧洲的投资也在增加。不过,在中国近年以能源资源等初级资源为主的“走出去”大潮中,中国对欧洲的投资显得并不是很突出。但我们估计,随着中国企业在对外股权投资、对欧洲的金融类投资增多,欧洲在中国的对外投资版图上,将有着更为重要的地位(表2、图2)。 欧债危机对中国经济有何影响 在我们看来,欧债危机的影响将会在如下几个领域发生:欧洲经济、欧债、欧元以及其他欧洲资产(欧元及非欧元资产)。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欧洲经济必然会大受影响,欧洲国家的消费信心和实际的消费都会大为减少,这将对欧洲的需求造成直接冲击,并通过贸易渠道影响中国。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到,欧洲的消费市场对中国经济极为重要,如果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丧失了消费胃口,无疑会使得中国的对外经济丧失一大动力。 事实上,来自贸易领域的市场人士表示,虽然2011年上半年中国对欧洲的贸易数字还不错,但他们从集装箱的出货量上,看不到同步增长的势头,甚至还有较大的差异。那么贸易额数字的增加来自何处?有航运界人士怀疑,这可能是在中国出口退税机制导致的高报出口价格所致。 欧债危机如果进一步恶化,在汇率方面也会对中国出口企业形成较大的冲击。这里分两种情况:一种是欧元持续疲弱,人民币汇率相对升值,这将对中国的对欧出口造成压力,汇率升值会吃掉本来就不多的出口利润。如果今后中国继续调减出口退税政策,估计相当一部分出口企业可能做不下去了。对于中国目前在产业结构调整压力之下的众多出口加工业来说,这无异于雪上加霜。另一种情况比较极端:欧元崩溃,这将使得欧元成为一张废纸。当然,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小,但对这种可能性不能不防。 对于中国增持欧洲资产的策略,不能不多加警惕。首先,中国高层已经对此达成共识。2011年6月2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匈牙利访问期间表示,中国愿意购买一定数量的匈牙利国债。温家宝还明确表示,中国2011年已将更多新增外汇储备用于购买欧元资产,中国是欧洲主权债券市场的长期投资者。胡锦涛主席在与法国总统萨科齐会面时也表示,中方将继续把欧洲作为主要投资市场之一。很显然,中国持有的欧元资产还将继续增加。 在欧债危机乌云渐浓之际,中国再次重申对欧元区国家经济稳定和欧元的支持,欧洲对于中国通过购买欧洲债券帮助其化解危机的预期大大升温。而备受欧债危机困扰的欧洲经济,可能因为中国的支持而获得一剂强心针。但正如国内学者所分析,值得警惕的是,中国现在的通胀问题可以理解为中国在为美国的次贷危机买单,中国不能再成为欧债危机的买单者。目前中国持有的欧元区外汇储备不多,对中国而言欧债问题影响并不大,但是如果中国继续增持欧元债券,问题就复杂了。这就像中国过去大量持有美债一样,把中国与欧洲贬值的金融资产捆绑在一起,结果一同下沉。 中国增购欧元资产,是中国推动外汇储备多元策略的一部分。近年来,中国外储“逃离”美债已成为主流观点。尤其是标普调降美国长期国债信用评级之后,对中国持有美债的反对声空前高涨。据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美元在中国政府外汇资产中所占的份额已出现下降,从2005年的占总金额的71%,下降到了目前的60%。美元资产占中国外储比重的下降,正是中国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策略的一个结果。 我们估计,近几年中国外储多元化的改革,有相当一部分资源转向了欧元资产。在金融危机之前,全球经济仍享受着增长的快乐,欧元作为一种新的国际性货币,对美元表现得十分强势,被视为有朝一日可能替代美元的强势货币。这些因素使得中国在外储多元化的进程中,自然而然地把目光转向了欧洲。金融危机爆发之后,部分出于“抄底”的心态,中国加大了对欧洲的战略性投资,资产种类从基础设施到金融资产,欧洲多国的债券是其中的重要一种。 然而,欧债危机让我们看到,相对于疲弱的美元、信用评级被降的美债,欧债更不能让人放心。靠欧元串起来的欧元区经济比美国经济有更强的复苏动力吗?面对金融动荡,欧洲各国五花八门的债券比美债更有价值吗?目前看起来情况并不乐观。 整体来看,欧债危机是中国外部经济面临的一场重要危机,在我们看来,它是比美债危机更严重的危机,它意味着,欧洲国家(包括欧盟、欧元区)将会面临长期的经济调整,既包括各国财政制度的调整,也包括欧洲资产价值的调整。在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复苏中,欧洲是一块比美国问题要严重得多的经济洼地。未来的欧洲,将会更多关注解决区内问题,变成一个“内视的欧洲”。这种基本格局,是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的决策者必须高度关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