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要:“国内政府投资拉动+出口导向型”战略推动中国经济实现了多年的持续高增长,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得这种发展战略呈现越来越明显的不可持续性。我国需要在调整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的关系和协调内需与外需的关系中,转变
关键词:政府投资;出口导向型战略;消费需求
一、引言
可见,过去多年来依赖的“政府投资+出口”的经济发展战略,在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国际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遭受打击的同时,也进一步暴露了这些矛盾对经济发展的实质性影响。因此,面对国际、国内经济运行中的新格局和新问题,及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具有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二、保持适当投资规模,优化调整投资结构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投资率高低与经济增长快慢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较高的投资率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关键。从现实国情来看,我国有必要也有能力保持较高的投资率。按照国民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到21世纪中叶中国的国民经济总体实力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如果不保持较高的投资率,这个目标就很难实现。更为重要的是,保持较高投资率的目标是有现实基础的。其一,我国居民有着明显的储蓄习惯和很高的边际储蓄倾向,国内资本积累形成的基础雄厚;其二,受国际金融危机后欧美经济复苏不确定性的影响,以及庞大的消费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市场所形成的巨大吸引力,我国更会成为国际资本的流入国。所以,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较高的投资率应该还是“适当的投资规模”的具体体现。
但是,较高的投资率也必然会带来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同时也可能引致经济的剧烈波动。因此,在保证较高投资率的前提下,必须注重对投资结构的调整。通过合理的投资结构来提高投资效益,提升整体经济运行质量。
所谓投资结构,是指一定规模投资的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方式和构成比例,它可以通过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表现出来。通常情况下,若国民经济中的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是均衡的,就表明经济系统内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合理的。只有经济系统内各要素的关联方式和比例关系是合理的,投资结构的变动才能够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从而推动经济增长。反之,若国民经济中的各相关结构是非均衡的,则表明前述关联方式和要素比例是不合理的,这种投资结构的变动就未必会带来经济效益的提高,甚至会阻碍经济增长。
实现投资结构的合理化,就是要实现投资在部门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地区结构等方面的协调运行,以谋求社会供求结构的相互适应。就资金投入而言,需要保证各生产要素的投资比例符合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构成的要求。其中,既要防止由于生产技术水平和技术构成不能承载过多生产要素的投入而造成资金浪费现象,也要防止因生产要素投入不足而造成生产设备闲置和劳动力资源浪费。就资金流动或转移问题而言,必须保证各部门、各环节的投资比例符合经济结构合理化的要求。在这一方面,既要注意由于投资增长缓慢而导致的生产不足,也要防止由于投资增长过快而引发生产过剩。就投资重点的选择而言,则应保证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并实现经济结构的高层次发展。在具体操作中,既要避免不切合实际的产业替代和产业升级,也要注意对落后生产方式的及时淘汰及新型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
在现实经济中,投资结构可分为两部分,即增量投资和存量投资。因而,投资结构调整也应从这两方面来进行。增量投资结构调整主要表现为新增投资在使用方向上的变化,及其在改变产业结构中的作用;存量投资结构调整则是改变以往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以达到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要求。针对中国现有企业存量投资短缺和过剩并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缓慢而中低技术产业畸形扩张的状态,在扩大国内投资规模时,必须注重对存量资产的盘活,并以此来提升存量投资的效率和质量。
[4]俞建国,对我国储蓄与投资失衡问题的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