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 反思之一: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兰人、还有一部分南非人、爱尔兰人等等,都以英语为母语。在某些国家里,英语虽不是本国语,但是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甚至竟成为
" 反思之一: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
现在世界上说英语的人越来越多。英国人、美国人、加拿大人、澳洲人、新西兰人、还有一部分南非人、爱尔兰人等等,都以英语为母语。在某些国家里,英语虽不是本国语,但是作为第二语言使用,甚至竟成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这些国家有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菲律宾、尼日利亚、肯尼亚、乌干达等等。
作为国际交往的语言,英语的作用很大。在联合国,英语是几种通用语言之一,而且使用得最多。在国际航空、航海和体育界,英语是不可缺少的交际工具。在国际贸易中,英语也是最重要的媒介,连西德和日本的出口工业都要用它。在科技界,英语又是国际性语言。
说英语的人遍及五大洲。
已经进入信息时代的地球变得“越来越小”,全球化趋势将在二十一世纪更为凸显。世界已进入中国,中国已走向世界。人类彼此间的交往随着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越来越方便,越来越频繁。各个国家、各个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科技交流和信息交流已成为人类生活的一个须臾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如果说当今生活在这个“地球村”大家庭的人们有什么共同语言的话,那么“英语”是理所当然的。外语学习、外语教学特别是英语教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重视,正如不少已经考入大学的学子们所说,他们在整个大学的学习过程中百分之七十的精力不是用在自己的专业上而是在外语上。
诚然,语言的本质是工具,但人类在进步,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外语已从一种工具变为一种思想,一种知识库。没有掌握外语犹如缺乏一种思想,缺少了一个重要的知识源泉一样。多学一种外国语,等于在本来没有窗的墙上开了一排窗,你可以领略到前所未有的另外一面风光。十九世纪德国语文学家,现代高等教育奠基人洪堡特说过:“学会一门外语或许意味着在迄今为止的世界观领域中获得一个新的出发点。”这话是否说得过头,可以讨论;但语言既是思想的外壳和载体,同时又确有思想模具作用的事实也毋庸置问。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会一门外语,不但是多了一双眼睛、一对耳朵和一条舌头,甚至还多了一个头脑!
从学习者的认知角度来看,因为语言是人类思维的工具、认识世界的工具,掌握一种语言也即掌握了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而学习另外一种语言就意味着学习另外一种观察和认识世界的方法和习惯。在当前人们津津乐道于素质教育的话题时,我们更应当看到,外语教学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的形成必然产生重大影响。
当前世界发达国家纷纷涌入中国开办各种各样的外语培训学校,打出各种各样的诱人广告鼓励中国学生到国外去留学,这决不是简单的“培养外语人才”几个字所能解释清楚的。
令人不安的是,有相当一部分从事外语教学实践的外语教师对语言理论和外语教学理论表现出相当程度的冷漠和无知。这对素质教育的贯彻落实,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是极其不利的。
反思之二: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
一位大学毕业生到一家公司求职,公司主管问他懂什么语言,他一本正经地回答道,“I know English, Japanese and C plus plus”。显然语言的定义在现代网络时代有了变化,它的内涵由于电脑技术的高速发展而扩大了。下面是一封用E-mail在互联网上发送的英文信。
ok, redden
u got my reply now.kady is my english name, but i'm not sure if i will continue to use it in the future. i used to be called celia,
as celia has a similar sound to... my friends played tricks on me, i changed it at last.
thank u for bringing me ‘brave heart’, but i don't have time to see it this week,cuz i went to a barbeque in the forest park and i feel extremely exhausted now.
here are my phone numbers: home tel:62151540 and my grandma's tel: 64083518.if u can't find me in one of the two numbers, try the other one.
wish u pleasant dreams.
CUL (See you later)
只要是英文教师都会发现这封英文信中有许多不符合英文语法和词法之处,但这恰恰是现代网络通讯中常出现的英文chart方法,它体现了网络交流简单、明了、快捷以及用符号和缩写字母表达意思的特点,是现代人快节奏生活的写照,更是当今青年们在网上交流的“时髦”英语,这些年轻人大多是大学里的高才生,英语并非“三脚猫”,或许这也就是现代英语变化的方向,你能说这种英语是错的吗? 兰达·图恩以前是一个小学教师,她谈起了一段让她毕生难忘的经历:“一次,我与孩子们决定搞一次野餐,但是怕下雨。当我跑到窗口看天气的时候,没想到孩子们早已登上了国家气象局的网站。”兰达·图恩说,“这在我的教学生涯中是从来没有过的。”是的,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用一支粉笔、一本书在课堂上一遍又一遍教学生读单词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费力地批改学生作业的时候,当我们的英语教师还在吃力地翻看字典编写教案的时候,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金山词霸”能如此轻松的查找英文单词,自动给出发音,中英文对照的例句及同义词和反义词;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Word”能如此奇妙的编辑文章,它可以自动查出你的英文拼写错误和语法错误,帮助你自动修改错误。在你写完一篇英文作文之后,可以自动为你计算字数,自动显示你的作文等级;他们中多数人没见过“听霸”中如此丰富的英语听力教学功能,它能让学生听道地的名人演说,观看原版好莱坞电影片段,进行有趣的听力游戏,在电脑上和老外面对面练习英语对话;我们的英文教师中更有相当一批人没见过国际互联网上如此众多的英语教学网站和如此丰富的英语教学资料。你想写论文吗?你想查找教案实例吗?你想了解英语教学新动向吗?你想知道英语课堂教学游戏吗?这些都可以轻松地在国际互联网上找到。
可以想见,信息时代的到来对我国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怎样的挑战。国际互联网在全球的普及使得网络英语成为现代英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英语教师观念落后,知识老化,教学手段陈旧是摆在教育战线面前的严峻现实。
反思之三:外语学习效率低下的一个重要客观原因
谈起英语教学的实际效果,我们的英语教师都有深切的体会。中国城市的孩子们常常从小学五年级就开始学习英语,直到大学,学习英语的时间近十年,而最终大多数收效甚微。原因到底是什么?可能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英语在中国只能算是foreign language(外语)而不是second language(第二语言)。这是长期以来,一直被我国中、小学教师所忽视的一个问题。
那么,第二语言与外语究竟有什么区别?它们是同一概念不同风格的用语,还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它对英语教学的效果会产生怎样的作用?
其实,我们知道, second 1anguage与first language相对,而foreign 1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是与mother tongue和native 1anguage相对的。 second language,foreign language和non-native language的共同特点是:(1)是一种双语现象;(2)在掌握的时间顺序上次于第一语言;(3)熟练程度一般不如第一语言;(4)习得方式一般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或自学。
在我国,除了少数民族学习汉语和汉族入学习少数民族语言时可以把对方的语言称作第二语言外,中国人在中国境内学习的其它国家的语言一般情况下都应称作外语。
首先,在语言环境方面,第二语言与外语有着根本的差别。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都有一个比较自然的语言环境。周围有众多的该语言的本族语使用者。由于种种原因,他们之间可能会有各种各样的联系。同时,由于该语言可能是“官方语言的一种(如英语、法语在加拿大,英语在印度等),新闻媒介、官方文件、广告等等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比较真实和自然的语言环境,而“外语”学习者一般来说则很难有这样的语言环境。 再者,第二语言学习者和外语学习考在影响学习过程的情感因素方面也有着本质的区别。在第二语言学习环境中,由于第二语言在本语言社团的特殊地位,学习者往往有强烈的学习愿望和动机。如由于英语在印度和一些非洲国家是一种影响择业和晋升的重要因素,学习者的工具性学习动机就很强;再如,在美国和德国,这些国家的语言成为移民和客籍工人减少种族歧视、争取同等社会待遇和机会的工具,因此他们学习这些语言有着强烈的综行性动机。所有这些人与中国学生在本国学习外语有根本的差别。这并不是说中国学生缺乏学习外语的动机,但中国学生很少会有对外语学习有更大促进作用的综合性动机,而且就整体而言,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工具性动机也不十分明确。这不能不说是中国外语教学的一个严重的缺陷。就情感因素的其它方面而言,如态度、个人性格等,由于语言学习环境的制约,其潜在的对外语学习过程的促进作用也受到极大的限制。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第二语言、外语与母语之间的关系的不同,母语知识对另一种语言知识的习得的影响也不一样。大家知道,母语交际能力在学习另一种语言时会发生正负迁移现象。在欧美国家,由于学习者所要学习的第二语言一般都是与他们母语有着同源关系的语言,相近的文化背景和相似的语言特征使得他们语言能力的正迁移远远超过负迁移。与此根本不同的是,中国学生由于所学外语一般是与母语分属不同语系,文化传统、语言特征,包括语音、语法和文字系统迥然相异,他们学习中所遇到的困难远远超过欧美学生。
最后,由于以上种种原因,第二语言和外语学习者所能掌握的语言熟练程度就大不一样。第二语言学习者往往能达到native like(与本族语者相似)的程度,特别是在言语表达方面,而外语学习者就很难达到相同的程度。
这样看来,外语教学有着与第二语言教学完全不同的自身的特点,中国学生学习外语更有其特殊的地方。我们要问:尽管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越来越多,英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然而我们的学生中到底有多少人真正是对外语感兴趣的,有强烈的自我动力的;他们尽管一周有4--6节的外语课,总数加起来,不过4--5个小时,这点时间的外语接触够吗?在45分钟的英语课上,老师用外语授课的时间到底有多少,学生能开口说外语的时间又有多少?有多少学生的家庭有外语环境,有多少学生父母懂外语,学生在课余时间主动或被动接触外语的机会又有多少?学生在初、高中阶段6年中只学习12本英语教材,而他们课外英语阅读量又有多少?我们尽可以看到一些十分成功的外语教学观摩课,在这些观摩课上英语教师和学生配合的天衣无缝,听说读写的操练样样俱全,加上朗诵,短剧,多媒体演示,教学者为之兴奋,听课者为之激动。然而,在一年365天的外语教学中,这样的课又有多少呢?这本帐,从事英语教学的一线教师心中应该是明白的,说到底,我们中、小学的英语教学至今大多数仍随着升学考试指挥棒在转,跳不出“应试教育”的模式。
中国学生在学习外语的过程中不泛姣姣者,那么他们学好外语的秘诀是什么呢?从近年来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的毕业生情况来看,他们外语基本功非常扎实,进入大学后与普通中学的学生相比,其整体外语能力远胜于普通中学的毕业生。虽然外语附中对外语教学有着特殊的要求,课时较多,但学生的其它各门功课成绩不但没因为在外语上化的时间多而受到影响,反而超过了其它重点中学的学生,前几年上海外国语大学附中曾出了一批上海市文理科高考总分的状元。这当然是多方面因素的作用,但其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深思。这种外语好,其它功课也差不了;其它功课好,外语却不一定好的现象,更值得我们去探讨。
反思之四:外语教学必须“以人为本”
树立主体意识,造就独立人格,已成为现代国际教育思想变革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各个教育领域,人们越来越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人们意识到,对学习的最终结果起决定作用的是学习者本人。任何成功的教育必须充分考虑到学习主体的个性特征。
在外语教学中,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但在真正广泛运用时却常常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要想真正搞清其中的原因,必须研究学习主体,研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在素质教育上寻根求源。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学习者之间存在着差异。学习者并非可塑的泥土,可由老师任意捏成其它的东西。他们各自有独特的性格、动机和学习风格,所有这些特征都会影响学习者在课堂上的表现。 教师的职责一是教给学生知识,二是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的知识,即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一是“鱼”,二是“渔”,授之于鱼,不如教之于渔,外语教学的过程中,“渔”就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外语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习者的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这远比简单地“授之于鱼”要重要的多" ,对学生也有用的多。
反思之五: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文学,可以视为从文化中升华出来的理想的结晶,它象黑暗中的灯火一样引导人们摸索前进。
一个人,一个民族对文学的亲疏态度,是衡量其文化素质的最高一段标尺。
当然,这里所说的文学,是指通常意义上的“纯文学”,即闪烁着理想光芒的文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词汇是文化信息的浓缩。对外语词义的准确理解,需要对外族文化有比较深刻的理解。外族文化知识的获得,一是通过对该族历史文化的研究和学习,二是通过对该族语言文学作品的研读,三是通过对该族文化生活习惯、生活方式等的了解。而通过读原版英文经典著作,是达到这三条的捷径。
凡是学习过许国章英语的人决不会忘记,在传统外语教学中,文学占有相当的比重。60年代至70年代,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特殊用途英语)兴起并很快成为一种普遍趋势。有人曾责问,学习Dickens 和Shelley等人的作品,对阅读科技文献何用之有?70年代后期,文学内容几乎从外语课中消失。80年代,人们对文学又有了新的兴趣。文学在外语教学进程中的作用和地位与传统外语教学有了根本的不同。传统外语教学中的文学教学本身就是一种目的,现在人们更加注重文学教学的作为一种达到某一目的的方法的功能。这一目的就是掌握某一语言的使用技能,然而却缺少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考虑。学习人文科学可以使人对社会和人生能有正确的认识。
反思之六:“学会做人,学会学习”是外语学习者成功之首要因素
外语教师的教学重点是放在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和考试形式上呢,还是将教学注重点转移到学生的性格、兴趣、情绪等方面的培养和控制?这是,现代教育思想转变的重大原则问题。事实证明,认为自己“民主、开放、平静、友好、体贴、乐于助人、聪明、富于逻辑性和快乐”的人,一般来说,其学习外语成功的可能性要大于与上述性格相反或相差极大的学习者。另外,在外语学习过程中,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学习者会出现焦虑沮丧烦躁不安等情况,外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应注意对外语学习者情感因素的培养和控制。
外语学习区别于婴儿学习母语过程的一个重要的方面是“情感”。一般来说,婴儿学习母语是一个自然的社会过程,学习语言是学习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而外语学习则涉及到角色转换等诸多的社会心理因素,有时甚至涉及到个人尊严、伦理道德等方面的问题。
对某外族文化抱有好感、向往其生活方式、渴望了解其历史、文化及社会知识,这是一种十分有利于学习该文化的语言的因素。相反,对某外族文化抱有轻蔑、仇视或厌恶的态度就很难令人想象持这种 态度的人能认真地去学习该文化的语言。如果对某一语言抱有好感,对该语言的结构和表达法感到新奇,那么对这样的学习者来说学习该门外语是一个不断发现新鲜事物的过程,学习对他来说是一种乐趣,是一种探索;相反,把外语想象得过难,觉得外语表达法别扭,持这样的态度的学习者必然会对外语学习畏之如虎,学习的效果毫无疑问会受其影响。学习者对学习材料是否有兴趣、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是否有兴趣,这些都会影响学习者的情绪和学习效果。教师的个性也是学生改变对外语学习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教师的热情、活泼、博学多才会对学生和学习内容产生积极的影响。
国外有些研究者根据这些个人因素对外语习得过程影响的方式和程度,通过实验和对比,描述了“理想的外语学习者”(the good language learner)的一些基本特征是:
(1)能够适应学习环境中的团体活力(group dynamics),克服负焦虑和干扰因素。
(2)寻找各种机会使用目的语。
(3)利用所提供的机会练习倾听针对他输出的目的语并作出反应,即注意意义而非形式。
(4)通过学习技巧来补充与目的语社团成员直接交往的不足。
(5)至少在语法学习的初始阶段,是个少年或成年而非小孩。
(6)具备足够的分析技巧和接受、区分和贮存外语的特征,并监测错误。
(7)具备学习外语的强烈“整体”动机并具有强烈的“任务”动机。
(8)愿意冒险,勇于实践。
(9)能够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
从以上九条来看,一个成功的外语学习者首先应该是一个全面发展,身心健康,人格完美的人。这一点是和我们当前大力提倡的素质教育理论不谋而合的。
反思之七:语法在中国外语课堂教学中的地位不容忽视
传统外语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方法是语法翻译法和听说法。语法规则的讲解和操练成了传统外语教学的主要内容。随着交际教学法的兴起,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有所削弱。到了80年代,有的语言学者公开排斥语法教学在外语教学中的地位,反对在任何教学阶段控制语法教学项目的做法。他们认为,只要在课堂上提供有意义的交际,语法就会被学习者自动习得。受此观点影响,80年代有一段时期,语法教学曾一度在部分外语课堂消失了。然而,物极必反,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反思,人们终于意识到了削弱甚至取消语法课的弊端,因而又重新思考语法在语言交际以及在外语课堂中的地位与作用。
人类学习任何知识,都企图在所接触的事物发展中发现秩序,寻找规律。寻求秩序是人类的一个天性。人的大脑在吸收了新的信息后,原有的知识系统必然发生重组 (restructuring)。学习外语与学习其它任何知识一样,整个过程是一个发现规律、寻求规律,并对原有规律进行重组的过程。词义、句法规则和语用知识的重组,无一不在影响着学习者整个外语知识系统的发展和完善。重组过程中,某种知识发展成为一种技巧,又逐渐成为一种常规 (routine)。通过实践,技巧和常规形成了一种自动的 (automatic)过程,成为一种能力 (proficiency)。 当然,目前人们重新强调外语教学中语法教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要回复到传统的语法教学模式中去。人们现在更多地强调的是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 (grammar awareness) ,但不赞成通过机械的句型操练达到这一目的。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者们的任务是寻求和设计一些有效的培养学习者语法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他们主要想通过一些由意义的交际活动,使学习者在实践中感受到语法规则的作用并逐步掌握这些规则。
事实上是,正因为英语教学在中国是属于foreign language的范畴,大多数学生在离开课堂之后并没有多少听说英语的机会,他们十分缺少环境英语的反复刺激,所以大多数教师在课堂上仍然非常注重语法教学,这一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普遍,越是毕业班越普遍。那些学习“许国章英语”和“薄冰、章振邦语法”出身的学生,英语功底扎实,阅读能力强,表面上看他们听说能力差一点,但实际上他们一旦有了良好的外语交际环境,如出国深造半年到一年,绝大多数都能说一口标准、漂亮的英语,很快过了语言交际关。
反思之八: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掌握标准问题
外语学习者学习外语的目的有多种多样,语言掌握标准和使用标准就不应该是完全一致的。有些学习者的语言可以用本族语者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对其余的学习者就不一定。
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和考纲要求,在语音、语言点和句型教学上往往是无所不用其极,最求最完美的效果,其动机固然可敬,但实际却是事倍功半。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当提供两种反馈,一是让学习者接触正确的说法,使其自觉改正自己的错误;二是直接指出其错误,加以改正,这有助于培养学习者的“语法意识”。
比如写了东西,最好是请老师和专家看看,请英美籍教师看看。可是,在我们国内,要这样做是有很多困难的。你要练习口语,苦于找不到对话者,写英语找不到读者,更难找到修改者和评论者。其实只要多写写,自己多改改,不请教别人也能进步。英语小说家Somerset Maugham说,他一辈子只请别人批改作业两回,其中一回是请临时聘用的女秘书批改的。美国黎天睦(Timothy Light)教授说,他在香港曾每周出题让一个中国人写短文一篇,但是不改。这人倒也听话,他写啊写啊一直写了一整年,这以后黎天睦拿他的作业来一看,英语居然写通了。黎天睦说,德国完形心理学家爱谈顿悟(insight),他认为这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许多人学习外语最感头疼的是发音不准,教师为了纠正学生的英语发音错误,反复朗读更正,设计选择题加以训练,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正象很多在上海生活了几十年的外地人一样,他们乡音难改,说起上海话或普通话来,人们一听便知道他是何方人氏。近年来,人们甚至以会说“广东普通话”为时髦。其实,外国腔的外语不仅是有其生存环境和条件,而且有生存的必要。因为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有时有些学习外语和使用外语的人往往有意要突出自己的外国腔,以表明或强调自己的身份和特征。在错误分析中,研究者们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本族语人不但对过分的外国腔反感,过分地道的外语更加令他们反感!也许过分地道在他们看来是过于装腔作势。
我们的外语教学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了语音、语言点上,无形之中将学生学习外语的注意力引导到语言知识上,而不是语言能力上,其结果必然是“高分低能”。语言学者对学习外语者“错误”的本质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其中一些颇有价值的发现包括:
(1)“错误”对语言交际中相互理解的影响并没有外语学习者想象的那么严重。当然,错误数目的增多,可理解性也就相应减小;
(2)语言环境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听话者理解说话者的意图,这比说话者表达中的“错误”有时更为重要。
(3)研究表明,一般情况下,词汇方面的错误比语法来更可能影响交际。语音上的错误,除非十分严重,对交际的影响最小。
(4)语法中,“整体”(global) 错误比“局部”(local)错误更影响交际。整体错误指影响某个句子总体组织结构的错误,如误用连词、主要词组语序颠倒等;局部错误指其影响仅限于小范围内成分的错误,如某一词尾的省略或某一冠词的误用等;
(5)说话者话语的的流利程度,比说话中的错误更容易引起听话者理解上的困难。
(6)一般来说,错误引起的“反感”(irritation)主要取决于交际的效果,即对方是否听懂了你的意思,而不是某种独立的错误。
以上六条对错误的分析,是否能对我们外语教学的指导思想和英语教学中的语言掌握标准有所启发呢?
反思之九:现代英语之变化
当我们的英语教师们仍在课堂上反反复复教学生“How are you?”之时,他们不知道现代英语中“How are you doing?”更为流行。当我们的学生与外国人交谈时,如果还用“Not at all” 来回答别人的感谢;如果还用“a motorcar” 而不用“a car”; 或者还坚持说“I should like to know” 而不说“I would like to know” 那么他们的英语未免太过时了。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同样英语作为人们最广泛的交际用语之一,更是随着高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日新月异地变化着。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故步自封,不求进取,那么不但自己的语言知识很快陈旧落伍,误人子弟,而且会被时代所淘汰。
“Changing English in the changing world”现代英语的变化,特别是口语方面的变化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出来:
一、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更因为国际互联网的形成,人们之间的交际变得越来越简捷。说话简单快捷,是现代人生活的一大特征。现代英语在这方面的变化表现为“一字多用”。如,“e-mail”,我们可以说,“Please send me an e-mail.”,但更直接的说法是“Please e-mail me.”。如,“quiet” 的比较级和最高级,现在常常用“more quiet; most quiet”而不用“quieter;quietest”。
二、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现代英语词汇急剧增加,并且我们发现,现代英语词汇有相当一部分是取得新义的旧词,如,“input”(输入电子计算机的数据),“store”(电子计算机的储存器),“drive”(计算机驱动器)等。
三、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小。也许是美国对世界政治、经济影响日益强大的原因,美国英语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特别是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他们以使用美语和发美国音为时髦。现代英国人非但接受了“baby-sitter, teenager, know-how, gimmick”这些新鲜有用的词,而且还往往以“fix”代替“mend”,以“scrab”代替“blackleg”,以“date”代替“engagement”,以“baggage”代替“luggage”。
四、口语不断侵入书面语。学过英语的人都知道,英语有正式、非正式、书面语,口语,方言,俚语之分,然而当今它们之间相互渗透的现象越来越普遍。
1、早先说过去分词一定用“much”来修饰,不能用“very”可是现在“I am very interested (very surprised, very upset) ”是极其常见的。
2、早先说“wrong”这一类形容词不能用“very”来修饰,可是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已经说“I can’t go very wrong (or very astray) if I do it.”了。
3、早先说“like”不能做连词,但是现在有不少人已把它当“as”那样使用,如“He can’t do it like you can.”。
4、早先说“due to”只能用于形容词表语,如“The accident was due to careless drivi" ng.”。如果用于句首的状语,如“Due to heart failure,he died.”便认为不对。可是连当今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第二在演讲时也采用这种说法。
5、“Sort of, kind of”作副词或状语,如“I sort of (or kind of) felt faint.”。
6、“that”作副词,如“It’s not that good.”。
7、在人名前加上某种头衔,如“Centre-forward (足球中锋) John Smith, Actress Flora Robson, Trainer Vicncent O’ Brien, Cambridge Professor Smith”。早先这种同位结构只见于报刊,口语里是不说的,可是现在英国广播公司的广播里也有了。
8、大量片语性动词出现了,如“to build up somebody (提高某人声望), the wings of the aircraft had iced up, to walk out on (背弃) somebody”。
如果我们的英语教师不跟上时代的步伐,不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接受新事物,不了解现代英语发展的现状和趋势,那么,我们所教出来的学生一旦离开学校走向社会,他们会发现他们所学的英语是多么bookish(书呆子气)。
反思之十:英语教师急需更新观念,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 学校是培养“跨世纪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基地。“跨世纪人才”是指懂得外语和电脑操作的人。“复合型人才”是指懂外语,会使用电脑,又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人们又通俗地将“懂外语、会电脑、能开车” 称之为通往21世纪的三张必不可缺的门票。
使用电脑进行“智能化、无纸化、一体化”办公已经势在必行,美国微软公司开发的办公自动化操作系统包含有中文版的Word(文字处理),Excel(电子表格),Power Point(电子幻灯),E-mail(电子邮件),Internet(国际网络)等办公自动化软件,为电脑多媒体教学进入课堂铺平了道路。
让我们试想这样一堂英语课吧,这样的课在西方发达国家已经不足为奇,在中国上海这样的大城市的高级科研报告和学术讲座上,在某些大学和一些市、区重点中学的电化教室里都已经可以经常见到。
教师提着自己的手提电脑走进教室,接上教室内的电子黑板(实际上是电子投影仪),打开电脑,教学内容通过电子幻灯一幅幅展现在学生面前。如当教到英文单词Paris时,教师在电子黑板上打出一幅世界地图,引导学生从欧洲找到法国,然后再找到法国的首都巴黎,电子黑板上马上展现出巴黎的城市风光和著名的艾菲尔铁塔、塞纳河。教师轻点一下Paris时,电脑自动给出标准的英文发音。教师轻点一下解说,电脑就娓娓动听地用标准的英文进行解说。如果你要进一步为学生介绍巴黎,尽可以通过电脑从历史,人文,科学,文化艺术各个方面让电脑为你在学生面前展开一幅幅精美的卢浮宫画卷,展现二战时诺曼第登陆的战斗场景。可以想象这样一堂声图并茂的形象的英语教学课,学生必定对巴黎发生浓厚的兴趣。学生从地理位置,城市风貌,历史文化各个方面了解了巴黎,而不仅仅是简单地学会了Paris一个单词。
英语学习离不开词典这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当今中外较有影响的光盘词典不下几十种,如《金山词霸》,《Webster’s New World College Dictionary》、《The Oxford Thesaurus》`《超级莱思恩光碟字典》和《Roboword 动态英汉词典》等。将这些电子字典介绍给学生,等于向他们提供了最好的英文教师。学生可以在电脑上随时查询学习中遇到的生词和问题,所有这些电子词典都具有查询方便,快捷并能拷贝到你所需要的文件中。有的字典还提供发音指导和测验功能,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里记住更多的单词。
电脑的普及和使用,使得每个学生的知识源发生了质的变化。原来学生的知识主要是来源于课堂、教师、书本,而电脑将学生和世界信息知识库连接了起来。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教师和学生如果将电脑与Internet连网的话,坐在家中的教师和学生可以在上海图书馆,英国牛津大学图书馆或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里漫游。可以在家中欣赏世界各地的风光;聆听邱吉尔的著名演说片段;观看世界的珍禽异兽,奇花异草;听着导游的解说到埃及金字塔和法国巴黎的卢浮宫去旅游观光;通过前苏联的间谍卫星照片去俯视伦敦的街区和中国的万里长城;可以随时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和体育等各个方面的最新消息。
教师和学生同在浩瀚的英语世界海洋里漫游,真是趣味无穷!这样强烈的文字、图象和音响效果,会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学习成为学生自我的需要和乐趣。用电脑作为教学手段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效果,减轻教师劳动强度,更增加教学的拓展性、科学性和严谨性。电脑为教师和学生打开了世界世纪之门,提供了最新的信息和知识,为随时掌握世界最新信息创造了先决条件,课堂教学再也不会枯燥无味了。
严格讲,21世纪是从孩子到老人,人人都应会用电脑的时代。然而中国人用电脑碰到的最大的困难是对英文、汉语拼音和打字不熟悉,特别是那些年龄较大的老教师,几十年用笔备课教学的习惯已难以改变。
每一位想学会用电脑进行现代化多媒体技术教学的教师必定要克服以下几个难关,才能走上用电脑代替钢笔和教鞭的坦途。
1、懂英语。尽管电脑商已经推出了各种中文版的软件,但由于电脑源于西方,即使是中文版的软件中实际上英文仍无处不在。各种英文的指令和提示,在网络上查询信息以及各种电子读物均是英文的居多,不懂英语的人在使用电脑的熟练程度上和对电脑的利用率上会大打折扣。当然如果你能充分电脑中的电子自动翻译软件,这种状况会大大改观。
2、掌握汉语拼音。使用电脑教学必然要输入汉字,使用五笔型等各种字型码输入当然又快又好,但要记忆掌握大量的字根和拆字的方法。对于进行非专业文字输入的人来说,用汉语拼音要方便的多。目前Word中使用的标准智能全拼完全能适应一般工作人员汉字输入的需要,完全能赶上人们的写作思维速度。目前在中、小学教师中普遍进行的标准普通话达标测试,规定每个教师必须在2002年取得普通话达标合格证书,更为教师使用拼音输入提供了更为切实的保证。
3、会英文打字。由于电脑是通过键盘来输入信息,而电脑键盘和打字机键盘完全一样,所以熟悉打字和键盘操作又是使用电脑必不可缺的技能。虽然目前已经有了通过电子书写板手写输入和通过话筒进行语音输入的方法,但仍在完善和初级阶段。键盘输入仍是电脑信息输入的主要手段。
4、改变写作思维习惯。习惯了用笔办公的人,一开始改用电脑写东西会变得毫无思路。实际上这种不习惯只是暂时现象,只要坚持下去,很快就会由不习惯到习惯。手中的动作就会和思路连为一体,享受到用电脑的无穷乐趣和方便,从此与电脑结下不解之缘,欲罢而不能。
从以上四点来看,学习使用电脑,掌握多媒体电化教学技术,登上国际互联网,英语教师是得天独厚,占尽天时地利,英语教师理当是掌握现代化教学技能的先行者。
试想不久的将来,英语教师的备课资料均储存在小小的磁盘和光碟中。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利用多媒体电脑技术相互交流,“自学”成为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而教师只是学生的指导者和辅导者,有时仅需要告诉学生几个网上地址,学生和教师就可以通过国际互联网络在世界最好的图书馆、博物馆、科技资料馆里漫游,询查资料,听世界上最好的教师讲课。随着电脑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必将引起学习方式,学习内容以及教育理念的根本变革,传统落后的教学思想、体制、方法和手段,必将被淘汰。电脑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和电子网络化将给21世纪的教育带来翻天复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