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摘 要:通过分析在目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有效激励手段运用不多等问题,认为科学运用激励手段应从理念设计上基于管理对象的“经济人假设”和“事业人假设”,并要促进多种激励手段的交叉与融合,以充分发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
摘 要:通过分析在目前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普遍存在的激励政策针对性不强、有效激励手段运用不多等问题,认为科学运用激励手段应从理念设计上基于管理对象的“经济人假设”和“事业人假设”,并要促进多种激励手段的交叉与融合,以充分发掘教职员工的内在潜力,提高办学效率与效益。 论文关键词:激励误区;激励手段;人力资源管理 现代大学是一个复杂的多维组织,由于其学术探究过程和人才培养过程的独特性,致使其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很难照搬其它社会机构有效的管理模式。但人力资源是高校的核心资源,其管理水平高低在现代大学发展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何通过一定的手段,充分调动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他们的创造力,把人力资源由潜能状态转变为现实资本和竞争力,这决定着现代大学的未来发展空间。 那么,究竟通过哪些手段才能提高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效率与效益呢?不少学者提出要科学运用激励。可惜的是没能真正把握高校的组织特性及人力资源特性,激励举措往往可操作性不强,不能真正发挥其“调节器”和“驱动力”的作用。本文试从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存在的问题及如何有效运用进行粗浅探讨。 一、现代大学人力资源管理的激励手段 激励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指持续激发人的动机的心理过程。在某种内部刺激和外部刺激的影响下,人们会引发和增强自身行为的内在驱动力,从而始终维持一定的兴奋状态,使人的智力、体力和能力发挥出最大的活力。从其产生的心理机制看,激励的过程可以表述为需求引发动机,动机支配行为,行为指向目标,目标达到,原来的需要实现,又会产生新的需求,以此循环往复,使积极性逐步得到提高。可见,需要、动机和目标是激励过程的核心要素,需要是人积极性的基础与源泉。只有在激励环境下,需要才可以转化为动机,激励的水平越高,完成目标的努力程度越高,满意感也越强,所取得的工作效能也越高。 在大学人力资源管理中,科学合理地运用激励,能使教职员工产生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并带来积极的情绪体验,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特长与才能。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威廉·詹姆斯研究发现,在缺乏激励的环境中,每个人的潜力只能发挥一小部分,即20%~30%,如果受到充分激励,每个人的潜力可以发挥出80%~90%。既然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如此重要,那么,我们应该运用哪些有效的激励手段呢? 1.薪酬体系设计 薪酬激励是运用最多也是最基本的激励手段,科学设计薪酬体系既能稳定队伍,又能达到激励的效果。根据赫茨伯格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双因素”理论,薪酬体系中的基本工资、基本福利可归属“保健因素”。这类因素虽没有激励作用,但它可以起到维护工作现状的作用,能预防教职工产生不满。而目前大学普遍实行的“岗位津贴”则可归属于“激励因素”。设计具有差别化的岗位津贴制度,有利于开发教职员工的潜能,有利于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 2.终身教授聘任 从本质上讲,终身教授就是给教师一个目标,激励教师发挥学术潜力。但长期以来,大学教师、行政教辅人员甚至其他工作人员在事实上就是职务终身制,设置与不设置一个样,没有认识到“终身教授”既是身份和荣誉的象征,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 3.员工绩效考核 按照市场经济的准则对员工实行合约管理,将员工的绩效考核结果与利益直接挂钩,使员工收入、待遇随个人的工作业绩变化而变化,从而体现劳动成果的差异性,也是一种激励的“常规武器”。目前,很多大学对员工的考核仍停留在定性层面,少数大学开始尝试进行绩效考核,但考评指标设计上没有注重层次性、多样性。 4.人事代理制度 指在人事法规、政策指导下,国家尊重单位用人自主权和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