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 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 精品源自中考备战 为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的安排和要求,组
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
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
市场需求的职校旅游管理课程体制构建
精
品
源自中
考备
战
为加强专业建设,推进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办出专业特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根据学院专业建设的安排和要求,组织本专业教师对游管理专业的人才需求状况进行了一次社会调研。现以这次调查的结果为参考,就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改革问题作一些探讨。
一、旅游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本次主要调查的是恩施州旅游企业对旅游各岗位人才的需求。现从旅行社和旅游饭店两类旅游企业近5年对各岗位人才的需求进行分析。
(一)旅游企业各岗位对人才的需求
l、旅行社对专门人才的需求,从调查资料看,恩施旅行社对人才的需求相对比较集中。首先,旅行社对导游人员的需求量最大,占人才的需求接近50%。其次是需要部分计调和旅游市场营销的人才,两者的需求量仅次于导游的需求量。
2、旅游饭店对一线服务人员的需求量最多,占人才需求量的60%,其中服务人员包括前厅接待、前厅迎宾、康乐服务员等,同时还需要部分业务主管、部门经理和营销人员。一方面说明目前恩施旅游饭店需要大量的服务人员,另一方面也说明恩施旅游饭店管理层人员缺乏。
(二)旅游企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
在这次调查活动中,通过与旅游企业的总经理们座谈,了解到旅游企业均表示愿意接受和录用高职毕业生,认为高职毕业生能够满足他们的岗位需求。但也有部分企业表示出对录用高职毕业的综合素质要求担忧,认为高职毕业生思想不够稳定,对就业环境认知有差异。指出目前高职学生最需要的是按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学习专业技能。同时指出,高职学生除了学习好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培养组织协调能力、文字处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外语知识和吃苦耐劳精神。
为适应新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旅游人才市场的需求,高职院校应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理念,加大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与改革的力度,着力在办学理念、办学模式、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紧贴市场办专业。
二、改革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体系
(一)改革课程体系。
改革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摒弃过去学科式的课程体系结构,按照职业教育的特点和本专业人才市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要求,建立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的素质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就业需要的职业岗位能力的专业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领域课程、以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拓展领域课程。以基础领域课程和专业领域课程的教学为主,结合必要的实践教学活动辅之以多种形式的素质教育,做到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并重和结合。
在具体的课程设置上,应将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等多种类型的课程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具有弹性和活力的综合课程体系,以利于培养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良好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结构。
(二)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要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1、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旅游管理专业是为旅游行业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把其课程归类定向于旅游管理这个特定的职业。课程计划应该是实际的、技术的、具体职业的特殊专业课程。旅游管理专业的课程不管是技术知识体系还是实践体系,都必须以应用为主旨,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相对完整的职业技能培养为目标,让学生懂得怎么做,并且能做、会做。同时,作为高于中等职业教育层次的高职教育,不能重复中等教育的技术水平要求,应更注重新兴技术、高级技术、复杂技术的选择与整合,准确把握人才市场对高技能人才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具体要求,确保课程体系实现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
2、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构建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
高技能人才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职业技能,要运用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形成以应用性、技能性为特色的高职课程内容体系。贯彻多元整合的策略思想,要求打破原有课程、学科之间的壁垒和界限,以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核心,以目标培养的实际需要作为内容取舍和结构组合的标准,分析相关的知识要素和技能要素,对课程内容做纵向和横向的整合,不求学科体系的完整,强调课程内容的应用性、必需的基础性和课程内容的综合性。通过综合精简课程门类,避免交叉重复,突出综合知识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整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课程类型,以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特点。
3、从社会需求出发,进行课程体系整体优化。
要实现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首先要坚持“三面向一提高”的要求,即面向社会需求、面向学生基础、面向教育规律,提高培养质量。社会需求是出发点,学生的基础是前提,教育规律是保障,提高培养质量是课程目标。二是知识、能力、素质之间的比例关系。要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找到三者之间最佳的结构平衡点,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协调发展。三是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同的课程对培养目标所起的作用不同。要明确核心课程、支持课程、基础课程、特色课程之间的关系,并体现在课程体系中。
高职的理论教学特别强调理论要为实践服务,以指导实践,提高技术应用能力为目的,坚持理论教学以“必须、够用”为原则,有利于学生用科学的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和实践操作。基于此,课程体系应对理论教学进行大胆改革和重组,取消与专业实际技能培养关系不大、理论性过强的课程,对一些与专业相关的课程进行内容的调整与合并,增设反映新技术的技能课程和综合性课程。
4、重视特色课程的开发。
高职的人才培养要为区域经济服务,课程体系的特色主要体现在与区域经济的结合上。区域经济结构不同,产业布局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对人才的类型要求、专业要求也不同。满足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特定要求,创建特色课程,构建产学结合的课程模式是值得探索的主要途径。
(三)在具体课程体系的设置模式上,要体现旅游管理专业特色。
旅游管理专业作为高职教育的高技能应用型专业,在课程结构上应该不同于专业理论性很强的本科教育的传统专业。因此,我们认为在本专业课程设置上应突破传统高等教育专业“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构建模式。应将本专业的课程体系按照学生的职业能力的素质要求划分为素质领域课程、基础领域课程、专业领域课程、拓展领域课程四大系列来设计。有利于按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来科学地设置课程,也有利于明确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素质结构。划分素质技能课程系列和拓展领域课程系列更能体现出本专业培养复合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需要。
1、专业领域课程设计
专业领域课程是由旅游专业必不可少的核心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方面的课程构成,各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序列关系应当很强,由此形成本专业课程体系最基本的骨架。这方面课程的设计最能体现本专业的培养层次和发展的科学性。我们初步认为,本专业以前厅客房服务与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酒店服务英语、导游业务、旅行社计调与外联、旅游市场营销、旅游企业管理、导游服务英语等。不同专业方向的具体课程可有所不同,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职业能力。但本系列课程总体上应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
2、素质领域课程设计
素质领域的课程是为适应旅游行业和高职学生对本专业毕业生的基本素质。以提高学生的公共道德和职业道德,健康的身心,团结协作和爱岗敬业精神,国防意识和专业综合素质而设计的课程。
学生素质教育活动设计,素质教育活动是根据旅游人才市场需求的发展和学生的个人兴趣爱好,为提高旅游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提供一个平台,作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必要补充开展的,其活动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可根据恩施生态文化旅游特色开展学唱民歌、学跳民舞、民族文化与旅游调查、民族文化与旅游专题讲座等系列活动。
(3)基础领域课程的设计
基础领域课程是为培养学生职业通用能力,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发展能力。满足专业发展需要的基础能力而开设的课程,根据旅游专业的职业通用能力的需要,可开设大学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普通话、旅游应用文写作、旅游文学欣赏、旅游服务礼仪、旅游政策法规、旅游职业道德、恩施民族民间文化、导游基础、恩施州情等课
(4)拓展领域课程设计
拓展领域课程是为培养学生岗位迁移能力,提升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当职业发生变更或者当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时,劳动者所具备的这一能力依然存在的扩展性知识课程所构成,各门课程的设置不求彼此之间的逻辑系统性,只以实用标准作为取舍条件。旅游管理专业可开设茶艺服务、旅游资源开发与规划、旅游会计、旅游统计和部分任选课。选修课的开设要具有一定地方特色,同时又体现本地区办学优势的课程,形成具有较大弹性和富有活力的课程体系。
除了在课程结构体系方面改革之外,在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也要进行改革,实施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应反映课程在该领域的最新成果和前沿发展信息,以适应新时期旅游行业动态发展的需要。提高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质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