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阅读:农业、农村、农民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民收入、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地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县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县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长缓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等问
农业、农村、农民的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的核心是收入问题。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县农民收入、生活水平虽然有了较大地提高,但与其他地区相比,我县农民收入仍处于较低水平,特别是近年来,由于我县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长缓慢、与其他地区的差距逐渐拉大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尽快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对加快推进“三带两极一目标”发展战略、解决我县“三农”问题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和特点
1、农民收入构成情况。2004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335.0元,比上年增加254元,比上年增长6.2%,扣除价格因素,比上年实际增长2.2%,实际增长速度为1991年以来最低(见表一)。从收入内部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1764.23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0.7%,与2000年相比,比重增加12.7个百分点;家庭经营纯收入2007.6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46.3%,与2000年相比,比重下降8.7个百分点,其中家庭经营第一产业纯收入670.44元,第二产业纯收入469.48元,第三产业纯收入867.73元,分别占全部纯收入的15.5%、10.8%和20.0%,与2000年相比,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比重分别下降6.1和1.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上升3.7个百分点;转移性收入421.45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9.7%,比2000年下降6.6个百分点;财产性收入141.67元,占全部纯收入的比重为3.3%,比2000年下降2.6个百分点。从纯收入总量上看,2004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0年的3279.5元增加1055.5元,年均递增7.2%。
表一
农民人均纯收入近年增幅对照表
单位:元
2、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差距拉大。2004年,我县农民收入与其他地区相比(见表二),仍有较大,不仅远低于全市平均水平,更低于平阳、苍南、洞头等县,仅高于文成、泰顺两县,位列全市倒数第三;而增长速度方面也仅略高于苍南和文成,位列全市倒数第三。
3、农民收入地区差异继续扩大。虽然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乡镇由2003年18个增加到19个,但地区差距尤其是沿江乡镇和山区乡镇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7742元,而最低的五个乡镇平均人均收入仅为1652元,相差6090元,与2003年相差数5815元和5162元相比呈逐年扩大趋势。
4、部分农民仍未脱贫,贫困面仍然较大。虽然这几年我县扶贫力度不断加大,欠发达地区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农民仍未脱贫,2004年末,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全县还有7.50万人,其中低于1000元以下的还有2.11万人,分别占全县总人口比例的8.5%和2.4%;其中26个欠发达乡镇人均年纯收入低于1500元的还有6.32万人,占26个欠发达乡镇总人口的19.1%。
二、我县农民增收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整体竞争力不强
①农业经营规模小,生产成本高。我县由于人多地少,而且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绝大部分山地、山场承包到户,土地分散,加上集中连片、土地流转困难等客观上决定了农产品生产规模偏小,虽然近年来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发展和逐步完善,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生产上的承包大户,但从永嘉总体来说,目前我县农业生产规模仍然偏小。生产规模小,生产成本自然就偏高,农民种田一年亩产收入与支出基本持平,甚至有的支出大于收入,也就是说,农民种田基本上是无利可图。生产成本过高直接影响了我县部分农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的竞争力。
②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区域结构雷同现象突出。农产品质量不高,大路货多,名优产品少,一般性品种多,专用品种少,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产业和产品结构初现成效,但农业区域结构不同程度存在大而全、小而全问题,蔬菜、水果、茶叶以及部分林产品的发展几乎遍及全县各地,产品品种散而杂,特色品牌和品牌数量少,没有形成各具特色的地区性产业协调发展格局,造成过度竞争,导致部分农产品“卖难”和价格下跌,2004年,全县早香柚获得大丰收,至今采摘下来已半年过去,但还是有很大部分即使低价出售还是未能及时销售出去,造成大面积的腐烂。2004年,全县早香柚种植面积约2万亩,产量5500吨,这几年种植规模还在不断扩大,预计到2010年,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产量达到4万吨以上,其生产和发展环境严峻。
2、农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影响农产品出售
①农产品市场销售不畅。一方面,由于市场预测机制不完善,政府、农户都很难预测农产品市场的需求及行情,农民进行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行为往往存在很大的盲目性、随意性,跟风的现象相当普遍。一旦“预测”有误,对农民收入增长造成的损害是严重的。另一方面,目前我国还没有一套规避市场风险的机制,没有一套农业风险补偿制度等,遇到市场风险时,作为弱势群体的农民收入增长必定会受到严重影响。此外,在抓农产品产加销过程中,往往忽视了营销网络的建立和完善,一些大宗农产品都还没有建立全国性或区域性批发中心,产销直挂、连锁经营、配送中心、委托代理等营销形式还未起步。
②农产品市场建设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决定农业效益的高低和农民增收速度。产业基地的发展壮大,产品效益的实现,都与市场密切相关。近几年,由于资金投入和集散辐射的制约,我县农业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水平。虽然我县沿江乡镇都有比较大的农贸市场,但缺乏跨区域、上规模的大型农产品市场,不能把农民分散生产的农产品及时快速地汇集起来,不能很好地解决农民进入大市场、农产品卖难的问题。
③市场主体发育程度低。一方面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有一部分农民与加工龙头企业签订农产品收购合同,看似找到了保护伞,市场风险由企业来承担,但企业是市场的主体,追求的是经济利益最大化。在现在体制下,国家没有能力承担企业的风险,企业没有义务和能力承担市场给农户带来风险,当龙头企业被风险吞噬之日,也就是农民受害之时。同时,农民在市场竞争中没有获得社会经济中的平均利润,农业生产没效益。在农业生产经营中,缺乏利益调节机制,在企业、基地、市场与农户的利润分配中,农民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另一方面,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长期以来,受小农经济思想的影响,农民各自为战、分散经营,面对社会上各利益集团的权益侵蚀和不正当竞争,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自我保护力。虽然近几年来,我县发展了不少的农村专业合作社来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但仍存在数量偏少、规模较小等现象,截止2004年底,我县只有农村专业合作社28家(其中协会5家),百名以上社(会)员的只有5家。另外,已经形成的小规模的农村专业合作社缺少相应的利益激励机制、人员素质不高、内部运作不够规范等问题,真正对农民的带动作用不明显。
3、农民整体素质低,劳动力转移困难
具有较高文化程度的农民,比较容易学习和掌握农业科技知识,择业门路广,来自二三产业的收入也多,反之整体素质低,不仅限制了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也限制了农民开拓精神的发扬和风险意识的提高,但是我县农民整体素质较低,据农村住户抽样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仅为5.9年,还不到小学毕业的水平,高中以上文化程度还不到十分之一。整体文化素质低,造成农村劳动力转移困难,增收困难。
4、收入不稳定,抗风险性差
①农业生产风险大。农业生产周期长,不仅受市场风险的制约,而且受到种种自然灾害的侵袭,生产风险相当大。2004年的“禽流感”、干旱和台风,对正常的农业生产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其中受“云娜”台风影响,全县农作物受灾面积21.6万亩,成灾面积12.0万亩,成灾率达55.6%,减产粮食2.2万吨;“禽流感”疫情一度使家禽产品销售困难,价格大幅下跌,全县家禽生产遭遇前所未有的“寒流”,致使全年存栏数和出栏数比上年均有大幅度下降,存栏比上年下降23.7%、出栏比上年下降15.5%。2005年3月12日的大雪使罗东原来1.8万亩丰收在望的“乌牛早茶”一天之间几乎绝收,直接经济损失达3000多万元。
②外出务工收入稳定性不强
外出务工收入已成当前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其中26个欠发达乡镇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中来自于外出务工的收入占总收入的61.6%,但稳定性不强。外出务工受各种因素的限制较多,尤其易受外部经济形势、市场风险的影响,造成外出人员的外出务工收入减少,甚至出现经营亏本,返贫。农民劳动力文化素质低、思想观念旧、技能经验欠缺等,劳动力转移难度大,即使转移出去,也大多是干苦力,真正自主创业、发展实业的却寥寥无几,具有转移的不稳定性和转移的低收入特征。
③因灾因病出现的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农户维持简单生活必需的基本条件是家庭主要劳动力能正常从事劳动,目前农民家庭还难以承受病残人口和主要劳动力丧失劳动能力的打击,而一般农民目前还都没有医疗保险。“不怕苦、不怕累,就怕有病人”,天灾“病”祸,依然是造成贫困的主要因素,也是形成返贫现象的主要原因,据统计,2004年我县共有0.15万人因不同原因返贫。有许多家庭从表面数据看收入较高,但其实际生活依然十分贫困。如一农户尽管其5口之家收入有2万多元,人均收入达4千多元,但如果其中有一人生病,医药费支出一年可能不仅仅只有2万多元,其家庭实际生活亦十分困难。类似该情况,因灾因病实际生活仍处十分贫困的农户,各乡镇均有一定数量的存在。
各级政府应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认真贯彻落实中央
“一号文件”,加大政府对“三农”的扶持力度,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真正增加农民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