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教授刘东:虽说是出版了这么多书,堪称好书的终究越来越少了
时间: 2020-07-27 04:49:30 来源:清华大学教授刘东 作者: 清华大学教授「出版对好书要有一份长远情怀」
上书房:作为出版人,您所坚持的文化理想和社会责任感,如果与市场、经营相矛盾的时候,您会怎么做?刘东:我并不是专业出版人,而是介入出版行业比较深,甚至可以说是最深的学者。也正因为这样,尽管我当然也知道,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或者学术质量和印刷数量,往往会表现得相互矛盾,可说起来也许你难以相信,我从来都不曾考虑过后者。真正需要考虑这些问题的,不是我这种学术丛书的主编,而是实际在主持出版社的专业人士,所以如果他们提出来,哪个选题虽然很有意义,却并不具备市场的可行性,我当然也会尊重他们的意见。可有意思的是,正所谓“东方不亮西方亮”,我还是会持之以恒,向别的出版社继续推荐,而且这些出版社的总编们,也总会往我的办公室跑,这样弄来弄去,我构想的选题也都被接受了,而且,我主编了这么多书,也没见有谁赔得一干二净。总编们一般不跟我讲经济效益,毕竟他们也有一份出版家的长远情怀,也想多出一些真正的好书。上书房:从读书、写书、编书,再到出版,您经手过成百上千本书,在您眼中,什么样的书才算好书?刘东:前几天给博士生们开题,讲到所谓“经典化”的问题,由此牵涉的学理问题,并不像机械领悟“唐诗三百首”或《古文观止》那样简单。由此可知,你提出来的看似简单的问题,恰恰是千古如是的难题。一篇“好文”或一本“好书”,总是被具体的人物,在具体的时空区间,基于具体的价值判断,而作出相应判定的,而这样的背景或标准,偏偏又是因时而异的。正因为这样,被前人经典化了的“好书”,就未必会是后人照搬的“好书”,而被我本人认定的“好书”,也未必会是别人认可的“好书”。可不管怎么样,只有能让你大开眼界的书,对你自己来说才堪称“好书”,尽管随着你本人眼界的扩展,这“好书”又可能显得不怎么好了——那至少也说明你的心智比过去更好了。上书房:这些年我国的图书出版总量每年都在不断增长,但让有些爱书人感到无奈的是,精品书并不多,有时候甚至觉得无书可读。您是否也觉得存在这样的现象?刘东:好书的确不能算多,由此导致我在逛书店的时候,兴奋感越来越稀薄。这里既有内在的原因,也有外在的原因,既有本土的原因,也有国际的原因,不一而足,却成了共谋。甚至可以这么说,如果连翻译过来的好书也变得越来越稀少了,那是不是西方学界的创造力也变得不如以往了?比如,我觉得中国已经走过教育引领出版的阶段了,现在是出版界推动教育界,这既是我游走于两界之间的发现,也是我更热心学术出版的原因。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然还是因为“市场”总比较灵活,更容易摸清和顺应人们的阅读心理,从而尽快做出相应的调整,而不至于完全滞后于形势发展。在这个意义上,一家设在大学周围的好书店,要比设在大学里的十个课堂都重要,我们的学生会从它琳琅满目的书架上,甚至从它特定的摆放风格上,得到更多足以跟国际同步的学术信息。而反过来说,要是学者更在意如何填写表格,或更多的奖励与封号,那么,就会越发加重你前边提到的问题——虽说是出版了这么多书,堪称好书的终究越来越少了。
《坚守坐拥的书城》刘东著江苏人民出版社
栏目主编:顾学文 文字编辑:王一
Copyright © 2013-2020 www.tkpao.com 泡谜语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