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减税降费形成“矩阵”,营商环境持续“进阶” 上海“千方百计”助力市场主体赢得未来

时间: 2020-07-23 07:17:45 来源:减税降费形成“矩 作者: 减税降费形成

洋山港码头一片繁忙。 本报记者 赵立荣摄

“这个速度在其他地方没听说过。”两周之前,临港新片区1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满脸笑容的韩国进平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潘载镛在现场用不太流利的普通话表达了对“临港速度”的惊叹,这个新能源项目计划总投资约85亿元,从签约到开工仅用时4个多月,基本实现了“拿地即开工”。政府职能部门的倾力服务,让企业达成了尽快签约、尽快开工、尽快达产的迫切愿望。

在闵行区,汉唐传动这家生产工业皮带的企业最近做了一个重大决定:面对外贸市场几乎停滞的挑战,要花更大力气开拓国内市场,“有了融资的支持,我们更要抓紧练好内功”,公司负责人说的是上海推出的金融创新举措——“信保+担保+银行”模式,此举有效缓解了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

市场主体是经济的力量载体,保市场主体就是保社会生产力。今年疫情发生以来,上海全市上下“千方百计”,为市场主体提供精准的支持和服务,也为经济发展积蓄基本的力量。

减负“矩阵”

减税降费、补贴扶持、金融支持

就在7月初,金融支持稳企业保就业的“上海版”政策工具箱正式发布,全市普惠小微贷款今年新增额力争超千亿元。随着一场场“温暖浦江”系列政银企对接会的举行,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严重的行业、企业的支持正在不断加码。据初步统计,截至6月末,全市各类市场主体人民币贷款余额5.06万亿元,同比增长11.0%,较年初增加3800亿元。其中,普惠小微贷款余额4383亿元,较年初增加703亿元。

“信保+担保+银行”模式,是上海发挥合力精准服务小微企业的一大创新之举。在这个模式下,既有保险、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挥主体作用,又有财政、政府性担保提供配套支持,还有行业主管部门提供企业信息。多方协同形成一个闭环,对外贸领域的小微企业提供有力支撑。

“我们做外贸的,公司既没有固定资产,税收也不大,原本很难获得信贷支持,但这次疫情期间,银行竟然主动来找我们,通过保单融资解了燃眉之急。”鹰柴国际贸易上海有限公司的邓宏告诉记者,最近由于出口物流速度变慢,企业应收账款的账期被拉长了,难免会遇到周转问题,在上海“信保+担保+银行”模式下,银行摸清需求制定好方案,线上操作一个星期就完成了200万元的跨境快贷融资的放款,“对企业来说,真是最实在的‘减负’举措”。

除了金融支持之外,减税降费、补贴扶持等一连串的“组合拳”,力助遭遇疫情严峻考验的市场主体守住青山。

上海的12万个体工商户,正在逐渐走出疫情阴霾,生意日益红火。这些经营者最近发现,他们纳税专用账户上的钱依然一分没少。2月以来,上海已连续为全市个体工商户实施免税特殊政策。市税务局的数据显示,上海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减轻市场主体负担,全力保障居民就业和基本民生,今年一季度,全市累计实现减税降费254.7亿元。

营商环境“进阶”

瞄准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

这一组最新的数据印证着上海持续进阶的营商环境:今年1至6月,本市共新设各类企业182576户,同比增长5.5%,日均新设企业1484户,同比增长4.5%。

在市市场监管局局长陈学军看来,作为市场监管部门,优化营商环境离不开主动跨前服务,“我们会实施‘一企一策’,同时逐步实行‘两个免于提交’,即‘凡是本市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凡是能够提供电子证照的,原则上一律免于提交实体证照’”。

对于市场主体而言,营商环境更像是一股“润物细无声”的支持力量。前不久,一家民企打算在浦东新设一家企业,拓展经营。但此时,企业负责人却被困在外地。正在犯愁的他获悉,浦东新区在“一网通办”平台上推出“远程身份核验”服务。不管企业要办理哪种类型的登记、变更事务,相关人员一次都不用跑现场,只要在手机端登录办事系统,就可通过智能验证方式完成身份校验,进而办理后续事项。

很快,手机端的远程身份识别就完成了,企业注册也一路畅通。四天之后,同事就被通知“可以去领新的执照了”。这套远程身份核验系统是今年2月3日紧急升级上线的,这种“全程网办”能力,有效保障了疫情防控期间政府涉企服务不断不乱。

减税降费形成“矩阵”,营商环境持续“进阶” 上海“千方百计”助力市场主体赢得未来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