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农二代”李拥军的机器化农业

时间: 2020-07-22 16:08:34 来源:“农二代”李拥军 作者: “农二代”李

五月正是油茶收获季。

12日,在屋前的水泥广场上,一名女帮工,拿着铁耙子正在摊开收割来的油菜籽,尽量让油菜籽摊开均匀,早点晒干。

李拥军捧起黑黝黝的油菜籽,猛地放开双手,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掉落在地的声音,如同一颗颗跳动小生命,让人有种喜悦的冲动。

李拥军是排市镇河北村村民,祖祖辈辈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他是正宗的“农二代”。他流转了500多亩良田,稻谷、油菜、黄豆按照季节轮流种植。

他说,对于农民来说,丰收才是王道。

一颗颗饱满的油菜籽

春去秋来,季节的更迭,又到了油菜成熟季。

从上个星期起,李拥军每天一大早驾着车,到农田查看,看油菜是否可以收割了。“看着油菜籽一天天转黄,我心里就一阵阵的悸动。”李拥军告诉记者。

三天前,李拥军开始收割油菜。“昨天收割了2万斤油菜籽。”12日,记者到他油菜基地采访时,李拥军兴奋地介绍。

在油菜基地,不仅李拥军驾着收割机收割油菜,他70岁的父亲李名江也驾着一辆收割机,戴着一顶草帽,正在作业。

李名江被太阳晒得黝黑,看着他那熟练的操作技术,证明他身体硬朗。“我父亲虽然70岁了,但身体一直挺硬朗的,每年收获的季节,他都帮着我劳作。”李拥军告诉记者。

轰隆隆的机器声,正在叙说着今年又是一年丰收年。“一台收割机一天能收割30亩地,一亩地能打300多斤油菜籽。”李拥军说,早上露水太大,晚上太晚了又看不见,一台机器一天只能作业8个小时。

在田埂上,记者看到油菜因饱满的果实,压弯了腰。记者忍不住伸出一只手,触摸了一粒粒饱满的油菜籽,让人有着充实感。

“收割后的油菜籽要先用机器把油菜籽与残渣杆分开来,再拿到广场进行暴晒,晒干后才能去榨油。”李拥军边向记者介绍,边领着记者前去观看。

在他家屋前,他的妻子正在干着分开残渣杆子的活,他的几岁大的侄子也在帮着小忙。“油菜籽在去榨油前,程序上有些繁琐。”李拥军说,没有劳作就没有收获,“这都是对应的。”

一台台机器

以前,李拥军从没认为农业也能有一份作为。“我祖祖辈辈都是农民,从没见过干农活能致富的。”李拥军说,有这种思想的,不仅仅是他,在当地跟他年龄相仿的都这样认为。

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村民都离开家,到沿海打工。李拥军也随着大流,买了一辆大运输车在全国各地跑。“确实赚了些钱,但真的挺辛苦的。”李拥军回忆,一年到头都在车里度过。

而此时,因为大家都外出打工,村里及附近的良田都抛荒了。“父亲对土地有着一种情怀,他把抛荒的良田都捡起来耕种。”李拥军说,那时候机器化操作还没普及,父亲都是手工劳作,“父亲最高峰,开荒了500多亩农田。”

赚了钱,李拥军把老家的房在改建成了钢筋水泥的楼房。“随着年龄越来越大,我也开始认识到,开车不是长久之计。”李拥军说。

看着儿子常年在外,李名江建议李拥军回家跟着他一起种田。“父亲的建议,让我产生了回家种田的想法。”李拥军说,随着机器化不但普及,干农活不在像以前那样纯手工劳作了。“我也心疼父亲,如果用机器化操作,父亲也不用那么辛苦。”

2008年,在父亲的不断劝说下,李拥军决定卖掉大运输车,回家种田。“我买来了插秧机、收割机等机器。”李拥军说。

李名江感慨,科技种田确实让人轻松多了。“以前一亩田靠人工插秧,累死累活,一天都插不完,现在机器操作,来回几趟就弄完了。”

李拥军跟着父亲一起,在排市镇下石村流转来900多亩良田。“用机器劳力,不仅节省了时间,还节省了成本。”李拥军说,一亩可以收获1200斤左右稻谷。

每年赚钱后,李拥军就会拿一部分钱购买机器,目前,他有4台拖拉机、4台收割机、2台油菜直播机、2台玉米直播机、1台插秧机、2台五花犁、2台开沟机、1台无人植保喷药机。

“农二代”李拥军的机器化农业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