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

时间: 2020-08-25 06:27:18 来源:一句承诺,二十三 作者: 一句承诺,二

赵光怀在研究文物。

张 俊摄

赵光怀年轻时照片。

资料照片

人物小传

赵光怀,1956年生,安徽省宿州市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村民。自1997年起,义务担任基层文物保护员,守护洼张山汉墓群23年。2020年,荣获安徽省“最美基层文物保护员”称号。

一大早,雨淅淅沥沥下起来。赵光怀不敢耽搁,他要出门巡查……

盛夏时节,雨连下好几天,山路泥泞,深一脚浅一脚,一路走下来,赵光怀的鞋上沾满了泥。这条对外人而言难走的路,他却驾轻就熟。这条路,天气好的时候,来回一趟需要两个小时,赵光怀已坚持走了23年。

“‘交给你了’短短4个字,但分量很重很重”

赵光怀是泗县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土生土长的本地人。秦集圩庄依山傍水,地势平坦,这里的人们祖祖辈辈以种田为生。但赵光怀有个响亮的名号:文物保护员。他脚下方圆150多亩的土地,埋着洼张山汉墓群。从发现到今天,赵光怀已经守护了23年。

洼张山汉墓群在屏山镇老山村秦集圩庄洼张山的西南坡。1997年,赵光怀在山上劳作,因为干旱,地表出现大面积龟裂。无意中,他发现山坡上有一处裸露在外的石梁,上面雕刻着纹饰,还有花草图、车马出行和狩猎等场景,人物、动物姿态栩栩如生。小时候听村里老人讲,地下埋着“东西”。赵光怀心里琢磨:“该不会就是这个吧。”

带着疑虑,他第一时间报告当时的泗县文化局的同志。经勘察,这里被判断为一处汉代墓葬群。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随即来到现场实施抢救性挖掘,前后共出土62块汉画像石,经鉴定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1999年11月12日,汉墓群被县政府列为县级文物重点保护单位。

原以为这个事情就此告一段落了,没想到后来发生的事却改变了赵光怀一生。

考古挖掘期间,赵光怀和村里几个青壮年,白天义务协助考古队挖掘清理,晚上牵着狗,睡在工地上,和考古队员一起守夜。同时,他们还负责出土文物管护运输。

时间久了,和考古队员熟了,大家一起聊天,一边感叹汉墓群文物珍贵,一边担忧考古队离开后如何保护这些文物。“总得有个人管吧。”赵光怀想把巡查守护的任务担下来。与此同时,泗县文物保护部门也正在为此事发愁。经过研究商讨,1997年11月20日,泗县文化局特聘赵光怀为文物保护员。

“这里就交给你了。”文化局相关负责人的话,赵光怀至今记忆犹新:“‘交给你了’短短4个字,但分量很重很重。”这一守,便是23个春秋冬夏。

“这既是国家的东西,也是我们的骄傲,丢掉就没有了”

赵光怀的家现有3间平房,前厅和卧室陈设简单,没什么新家具;走到后厅,却是另一番景象。这里是一间陈列室,几个大玻璃柜,被他擦得一尘不染。有时候夕阳西斜照进屋里,柜子上反射出点点光晕,点连成线,仿佛串联起他这23年与文物相处的日子。

柜子里琳琅满目,石器、砖头、瓦片、陶片……这些零散破碎的残片,是赵光怀拾拣回来的,它们穿越历史的时空,带着岁月的痕迹,安安静静地躺在柜子里,干干净净,很有条理。

因为赵光怀总喜欢捡碎片残瓦,村里人一旦发现了什么,就给他打招呼,叫他赶紧过去看一看。久而久之,收集的残片越来越多。赵光怀小心翼翼地拿起其中一个残片说,这是去年6月发现的。当时,村里给圩沟清淤,发现一个瓶子,但不小心打碎了。听到这个消息,赵光怀坐不住了,前前后后去了3次,淘回来20多块残片。

赵光怀说:“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是家乡的文化根脉。这既是国家的东西,也是我们的骄傲,丢掉就没有了。”

2003年,洼张山附近办起了石子厂。挖掘机轰轰隆隆驶进村里,开山采石。赵光怀就跑去看着,遇到挖出的碎片,他就带回来悉心保管;如果村民捡到什么,他就去商量着要过来。这些年来,赵光怀凭着执着和韧劲,不仅守住了古墓,还带动了周边群众一起保护文物。这些零零碎碎收集起来的器物残片,虽然文物价值不高,但对洼张山而言,却是历史的留存。

一句承诺,二十三年坚守(讲述·一辈子一件事)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