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社会 > 列表

两名医学生跪地救人无效“遭恶评”:为何有些质疑者就想搞事情?

时间: 2020-08-23 16:57:24 来源:两名医学生跪地救 作者: 两名医学生跪

媒体报道:两名女生抢救倒地男子画面

有媒体报道,8月14日晚,一位中年男子在湖南常德火车站内突发疾病倒地,正打算前往成都参加考试的两名女医学生,立即对其进行心肺复苏和人工呼吸。可遗憾的是,倒地男子经抢救无效不幸离世。事发后,“抢救视频”被“不明真相者”肆意传播,并进行消费性“恶评”。

据悉,两名医学生是成都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有临床抢救经验。与此同时,逝者的家属也在事后跟两名女生当面致谢,并表示:“虽然人走了,但必须要感恩”。坦白讲,以“公共互助”的尺度审视,这应该算是较为令人舒适的结局。

但是,即便如此,“不明真相者”还是提出让人无法接受的质疑:其一,他(她)们认为两名女生“技术不行”才导致倒地者不幸离世,所以逝者家属应该索赔;其二,以“抢救无效”为由头,认为两名女生在“作秀”,并笃定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废材”。

可事实上,对于突发病人的抢救,很大程度上并不一定取决于医生的技术,更多还与病人的身体条件有关。尤其,在医疗条件不完备的手术室之外,抢救的成功与否,确实存在运气的问题。当然,之所以这样去看待抢救行为,就在于我们更希望让“公共互助”成为一种舆论共识,而非总是借助可能存在的逻辑,去挖掘犄角旮旯的偏见。

要知道,两名女生的初衷是为救人,而且在那种紧急情况下,抢救的最佳时机就是病人倒地后的几分钟,这种情况下“只能是谁懂谁上”,要不然抢救成功的概率更小。并且,从两名女生离开时不停地抹泪,也足以实证她们跟“作秀”无关。

对于这些再简单不过的道理,想必,“不明真相者”就算不在现场,也是可以想通的。毕竟,这些都是众所周知的常识。于此而言,“不明真相者”是真的不明真相吗?还是就想“搞事情儿”,这着实值得追问和玩味。因为,对于“公共互助”的舆论场来讲,从来就是一团乱麻。

说实话,在我们的现实互助图鉴中,“助人者弱势”的氛围一直都存在,较为常见的是“扶人被讹诈”,较为隐蔽的是“完美助人者”的诅咒。这导致,要想救助别人,就好像必须先得学会保护自己,要不然自己也会被卷进去,难以全身而退。

就如逝者家属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如若这样“恶评”,今后遇到困难,就没有人去伸手了。这样的逻辑,本来应该是共识层面的存在。但是,真要是回到现实里,却成为“不一定”的诅咒。因为,有人调侃:逝者家属会把两名女子告上法庭,原因是没有行医资格证。

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样的剧情式调侃,正是对“助人者弱势”最应景的讽刺。可是,我们转念一想,就算真的有这样的“烂家属”存在,难道他(她)们就真的会得逞吗?在基本的良知拷问中,难道烂人真能横行吗?这着实值得深思。

与此同时,“一代不如一代”和“垮掉的大学生”的偏见,也是“不明真相者”质疑和抹黑年轻人的主要逻辑。可事实上,任何时代都有垮掉的人,任何时代都有非常的担当者,甚至,从人类文明的演进史来看,总体上还是一代比一代强的。

罗素先生曾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言外之意,人能从偏见中得到快乐,但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带来的快乐相比,只有建设的快乐才能无穷无尽,而偏见本身终究则有它的极限。偏见狂和自恋狂都不能带来幸福。

所以,对于习惯性偏见者来讲,肆意去标注正在发生的事情,只会离常识越来越远,离幸福越来越远。与此同时,对于不少国人来讲,貌似公共的责任感很弱,大家所到之处,所谓的公利公德,都需要政府去管,可政府往往又难以面面俱到,所以到处乱糟糟,就成为现实图景。

另外,在社交媒体时代,情绪化表达背后连着情绪化传播,而情绪化表达本身多是反智的。于此,出现违背情理的言论也就不足为奇。可很多时候,我们强调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也只能警告“不明真相者”最好不要“乱说”。但是,当“不明真相者”只是表达违背道德的言论时,好像我们也只能忍着,毫无办法。

两名医学生跪地救人无效“遭恶评”:为何有些质疑者就想搞事情?来自于网络,由谜语网(脑筋急转弯)整理编排并为广大网友提阅读,如有您有其他需求及疑问请咨询网站客服人员